01
—
這些年,每到七七、九三、九一八等日子,各大官微,有的沒的,都會不約而同排出“吾輩自強”這四個字。
這是什么意思呢?
吾,就是我,吾輩就是我們這輩,吾輩自強就是說,我們這輩人應當奮發圖強。
意思好像還不錯,但卻透著一股酸腐的民國風,不文不白,不明不白,不倫不類。
這些官微啊,不僅思想是民國的、情感是民國的,連語言也是民國的了。
為什么不說,“奮發圖強,建設強大祖國”呢?
為什么不說,“堅決反對日本復活軍國主義,正義戰爭必勝”呢?
為什么不說,“人民戰爭勝利萬歲”呢?
這些帶著新中國強健氣質的清新、樸實的話語,不是更有力、更準確,更朗朗上口,并且可以更有效地鼓舞人民嗎?
02
—
這股民國風的蔓延,借用喬治·奧維爾的說法,其實是一種語言腐敗。
語言的腐敗,破壞了語言的交流功能,構成了對大眾的一種愚弄。
民國存在的時間很短,滿打滿算只有三十八年。
民國沒有改變中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狀態,占人口總數很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文人、“知識分子”壟斷了文化,與這種狀態相適應,民國的語言,尤其是正式的書面、官方語言,也是半文不白,不中不洋,不倫不類。
語言上民國風的卷土重來,其“腐敗”意義是多重的:
第一,這是一種酸腐的、自戀式的自我標榜,也是對大眾的拒斥——“吾輩”不同于“我們”,“吾輩”是與“爾等”不同的,“吾輩”是有文化的,“爾等”是沒有文化的;
第二,在一些重要的紀念日抽象地排出“吾輩自強”,構成了對歷史的歪曲與遮蔽。
比如,在九一八的紀念日發“吾輩自強”,什么意思呢?難道東三省的迅速淪陷僅僅因為中國不夠強嗎?
絕對不是。
現在各方面史料都證明,事變發生時,東北軍的總體實力絕不亞于日本關東軍。國民政府和蔣介石長期推行的不抵抗政策,“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才是東北迅速淪陷的主要原因。
所以,這四個莫名其妙的字,就構成了對蔣介石投降賣國政策的辯解,也阻礙了今天的人們總結歷史教訓。
再比如,在南京大屠殺發生的日子談論“吾輩自強”,簡直是要中國人自己承擔遭受屠殺的責任了,這就更令人難以容忍了。
語言是思想的反映,也是社會結構的折射。語言民國化了,時代和社會是不是也民國化了呢?
這才是最令人擔憂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