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是懂“辯證法”的,在和平年代抬出孔子出來,面對外部出現嚴峻局勢時,思來想去又不得不宣傳回毛澤東思想。
當然這宣傳偏向民族性,而不是階級性。
壹.
曾經我們大聲到處說要“韜光養晦”,有些人還忘了“有所作為”,于是把歌頌志愿軍《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退出教材,有的卻加上志愿軍的敵人麥克阿瑟的文章。
以“為了中日關系”為由,想把《狼牙山五壯士》一文刪除,一些崇洋媚外者還把《愛迪生救媽媽》的虛假故事加入教材。
曾耗費巨資拍了《抗美援朝》,古月老師、孔祥玉、丁笑宜作為主演,邀請多國演員,很真實還原了當時的場景。但為了考慮美國的感情,直到現在也沒能上映。
然而美國可不會考慮我們的感情,人家反而是通過斗爭來求合作的。
搞出“銀河號”事件、搞出炸中國駐外大使館事件、搞出在南海對我們撞機讓王偉壯烈犧牲事件、一直在背后支持“臺獨”……
2008年美國出現經濟危機,明明我們付出巨大的代價幫忙他度過難關,可人家的危機一緩解,立刻宣布“重返亞太”。
于是讓菲律賓搞起黃巖島事端出來,于是破壞中日韓自貿區,先讓日本搞起釣魚島事端,接著在韓國部署“薩德”系統,中國與日本和韓國關系惡化,自貿區擱置了。
支持“臺獨”分子,支持“港獨”分子,拉攏印度,于是印度在我國邊境搞事。
我們低著頭融入世界,美國照打不誤!
人家能作為世界老大,不是傻子。
中國繼續發展必然與美國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所以美國布局圍困中國。
于是才有了“一帶一路”倡議!
于是才有了與俄羅斯背靠背戰略!
特朗普發動貿易戰后,孔子學院少談了。
偉人從無害的神像到強調為反抗的民族英雄。
列寧曾說:“當偉大的革命家在世時,壓迫階級總是不斷迫害他們,以最惡毒的敵意、最瘋狂的仇恨、最放肆的造謠和誹謗對待他們的學說。在他們逝世以后,便試圖把他們變為無害的神像,可以說是把他們偶像化,賦予他們的名字某種榮譽,以便安慰和愚弄被壓迫階級,同時卻閹割革命學說的內容,磨去它的革命鋒芒,把它庸俗化。”
所以在輿論上,毛主席在國內再次掀起熱議。有人拿出《論持久戰》來研究如何戰勝美國,有人拿出抗美援朝戰勝美國的精神來鼓勵國人,毛主席的經典語錄大量出現在網絡上,如“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以斗爭求和平則和平存”、“美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但這類熱議偏向民族性,國家層面宣傳反抗帝國霸權,對帝國的壓迫要反抗。
這就是“毛主席熱”的其中一大原因。
貳.
“毛主席熱”對外部是民族性,是有官方層面的一定引導;但“毛主席熱”在內部則是具有鮮明的階級性,是年輕人自發的。
階級斗爭,這個詞多少人聞風喪膽!
黑貓白貓,很認可“階級斗爭熄滅論”。
學術界,從1978年開始,馬克思主義史學內部有不少學者認為應當反思過于“極端”的階級斗爭學說,適當進行修補。80年代至90年代,現代化理論傳入中國,對革命史觀造成沖擊。90年代,美式現代化史觀在中國文化界大行其道。同時,文化保守主義對階級史觀、革命史觀也造成影響。到了新世紀,后現代史學慢慢興起,階級史觀不斷被否定。
輿論上,提階級就會被各種攻擊,敢提階級斗爭必然會被罵“文革余孽”。
“改開”成為絕對的政治正確,只要對這幾十年提出一些不同聲音,那就被攻擊。先給你扣一頂反對“改開”的帽子,然后再給你扣一頂“紅衛兵”帽子,接著對前三十年歷史進行抹黑否定,最后建議移民去朝鮮。
階級斗爭不談了,叢林法則大行其道。
無論說得多好,面對殘酷的現實,人們還是想起了毛主席,看起了《毛選》。
年輕人比較熱血,面對新“三座大山”的壓力,新“四害”的張牙舞爪,新“五毒”的不斷蔓延,雖然有些人選擇“佛系”和“躺平”,但依然有不少有追求的年輕人尋找原因,找出階級固化的出路,加上曾經的“火種”,老年人利用網絡的普及也加入宣傳毛主席的輿論中,于是階級斗爭又開始談起,也就隨之出現了“毛主席熱”。
老百姓需要自己的代言人,一些官僚口口聲聲說“以人民為中心”,一些商人口口聲聲說“以客戶為中心”,一些公知口口聲聲說“為民發聲”,但老百姓看到不少貪官、奸商和公蜘,底層被瞧不起和欺負,所以老百姓真正相信的是毛主席。
毛主席做過很多為國為民的事,滿門忠烈,無私奉獻,敢于反抗一切壓迫,而且他的話集中反映了老百姓的意愿和訴求,極富力量。當老百姓拿起毛主席的話向貪官、奸商和公蜘聲討時,那些曾經掌握著輿論話語權的“精英”們是多么不堪一擊。
毛主席不再是一個簡單的名字,而是一個象征,一面旗幟,一種強大的思想和輿論武器,它代表著一切追求社會公平的人們,特別是底層百姓的價值取向和訴求。
這是“毛主席熱”的另外一大原因。
這一次內部的“毛主席熱”,留下的“火種”值得肯定的,覺醒的年輕人也是值得肯定的,他們對階級斗爭進行反思,對這幾十年進行反思,同時也是對未來進行思考。
所以官僚們、先富們、知識分子們,多思考一下生產關系,解決貧富差距問題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