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行“土地革命”,凝聚起工農力量,所以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
進行“工業革命”,讓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工業化體系最完善的工業國,為后來發展作了堅實基礎;
進行“文化革命”,各階級在運動中得到了教育,避免出現蘇聯“紅旗落地”的情況。
偉人去見馬克思后,總設計師說:革命能解放生產力,改革也能解放生產力。
于是春天到來,百花齊放,但其中“黑五類”也重返舞臺,逐漸出現新“四害”(惡虎、貪鼠、公蜘、蒼蠅)和新“三山”。
發展是硬道理,但當下我們占全球百分之十七的人口拿下了全球百分之三十五的產能。產能過剩,但消費力卻不足。
所以高質量發展才是硬道理,高質量發展為了人民才是真正的硬道理。
我們要側重回生產關系和精神文明。
對這幾十年出現的不良現象應總結反省,不能只記得“不爭論是我的發明”這名言。
發揚“批評與自我批評”精神!
1.冒出一批右而墻頭草,畢竟“警惕右,但主要防止左”。曾第一位老胡是個軟弱的投降派,沒拿到博士證硬說自己是博士,混進了高校;第二位老胡看準風向,寫了篇文章,從一名無人知道的小助教一躍成為副部級官員;第三位老胡能力差點,但也混到了總編,繼承第一位老胡和第二位老胡精神,對美國冒出投降派的態度,對資本和官僚時時表現投機行為。
2.黑白顛倒言論能大行其道,把好人當壞人寫,把壞人當好人寫。于是地主和日本人處處散發著人性的光輝,而八路軍形象,在某些文人筆下出現各種壞心思,人民群眾作為真正的英雄,在一些文人筆下只有愚昧無知。毛主席把封建社會描寫人民的形象顛倒回來,有人又把這形象顛倒回去,但他們的學說卻能大行其道。
3.自從華老這位老實人過于老實,導致后面想做老實人太難了。當今的老實人成為社會嘲諷的對象,在社會很難立足,想要做一位傲骨之人,好像全世界都是敵人,很多老實人在大趨勢裹挾下,也會慢慢變得精致利己,只有少部分還在艱苦掙扎。
4.站起來后,碰到西方國家的先發優勢很多人又跪下。缺乏自信,刻在骨子里的崇洋媚外,不少人即使是民族主義者,潛意識也是需要外國的認可來證明自己的好壞。精英最先帶頭,政治、經濟和文化出現了一些買辦現象,很多公知甚至成為精神的亡國者,被外國的媒體洗腦,一邊成為西方文化的皈依者,成為他國的文化奴隸,一邊勸國人獨立思考。
5.作家、教授、專家和大事變為“坐家”、“叫獸”、“磚家”和“大失”,人民群眾對他們的好感度越來越低。曾經偉人讓文人參與勞動,接觸勞動人民,防止他們脫離實際。后來很多人紛紛得到“平反”,他們的眼睛只會往上看,對底層時刻透露著鄙夷,高高在上,脫離群眾,脫離實踐。
6.有人說領導就是服務,但他們從來不會把餐廳的服務員視為領導,不僅不視為領導,還瞧不起服務員,不僅瞧不起服務員,有的還壓榨服務員。“什么叫領導?領導就是服務。”有些官僚口口聲聲說“以人民為中心,為人民服務”,可還是出現很多貪官污吏,官氣十足,以權壓人,脫離底層。領導不僅僅有服務意識,帶頭人更要有預見性,“領導和預見有什么關系?預見就是預先看到前途趨向。如果沒有預見,叫不叫領導?我說不叫領導。”
7.我們只片面理解“團結一致向前看”,所以團結缺乏批評和斗爭,不符合對立統一規律,不斷妥協的團結不是真團結;向前看的同時忘了向后看,有些地方把過去的東西扔得過多了,而且應該不忘——“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歷史”;把“向前看”理解成“向錢看”,于是拜金主義盛行,于是為了賺錢不擇手段,無論什么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8.有些人只牢記“韜光養晦”,而且理解為低頭融入世界,忘了“有所作為”。他們一邊對前三十年不斷搞仇恨宣傳,一邊對宣傳日本侵華史又罵“搞仇恨教育”,動不動出現“友邦驚詫論”;對美國的打壓反抗,他們都會進行批判,辱罵什么“戰狼”行為,“帶路”戰略和美國利益有所沖突,他們又很不高興,對國家陰陽怪氣,完全忽視了新形式,忽視了“有所作為”。
9.作為男人,我們一生之中有很多角色,唯獨兒子最好做,也是最容易做不及格。小時候需要父母養育,但給父母的是青春的叛逆;成熟結婚后有了自己的小家庭,很多只顧著孩子和老婆,容易忘記對父母孝順。有一些官僚也有類似情況,忘記了責任,只學會前人喊“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忘了后半句“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有的口號沒忘,但行動忘了。
10.有些先富忘了帶后富,不僅不帶,還留下壞環境和壞風氣、罵窮人、轉移財產出去。為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給了好政策、環境可以后面治理、勞動法不要那么強調、鼓勵“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商人賺了錢還利用收購或入股的媒體宣傳儒家的“君子好財,取之有道”、“達則兼濟天下”、“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文化,想又當又立。其實是好財取之不道、達則兼濟家族、行有不得去責窮人,他們想要更多好政策,如果沒有,還想讓他們帶后富,他們罵一頓窮人仇富就移民。要我說呀,不承認絕大多數底層是真正的英雄,不擇手段賺錢富起來,忘了先富帶后富的義務,那仇富就有理。
以上十個現象是非常值得我們警惕和改善,特別是前人提的那十個“如果”警惕,我們還沒有危機感嗎?“改革能解放生產力,革命也能解放生產力。如果改革將中國生產力改到需要革命來進一步解放,那中國的改革就失去了歷史進步作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