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的富豪群體,現代屬性的資本家在中國已成群結隊、多如過江之鯽。這樣的事實充分說明,資本主義在中國獲得了空前發展,已經成為極其顯要的社會存在。
既然這樣,人們不禁要問,中國共產黨是不是要同資本家“共天下”呢?
有關“共天下”的說法古已有之。中國歷史上曾有這樣的傳言,說漢代是與外戚共天下,唐代與藩鎮共天下,明代是與宦官共天下,清朝與外夷共天下。所謂“共天下”,講白了就是共有、共享的意思。中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不管誰執掌中國,與誰“共天下”,當然出于利益調和考慮,不管主觀上是否愿意,客觀上必是階級立場決定。譬如,中華民國蔣介石政權時期就可以說是與軍閥共天下,而同共產黨爭天下,甚至面對日寇入侵提出”亡于日本,能為亡國奴;亡于共黨,為奴亦不能“,與慈禧太后的“寧贈友邦、不予家奴”有異曲同工之妙。
新中國建立以后,軍閥、買辦、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一概被掃地出門,共產黨領導工農大眾建設一個政治意義上底色純正、結構單一的國家。從政治上“共”與“和”的角度看,共產黨顯然實行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大之“共”,即全體人民之“共”。如果一定要問與誰“共天下”的話,那只能說在共產黨領導下以工農聯盟為基礎、與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廣大人民群眾“共天下”。這是改革開放前三十年的中國政治的基本狀況。
改革開放后中國的政治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般的變化,當然,目前仍處于持續深刻變化的進程當中,并沒有定型定格。但迄今為止的變化已經使我們可以對“共天下”這個問題進行比較清晰的描述。
其一,中國經濟同資本經濟相結合
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形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歷史進程,其直觀的表現與表達就是國家在經濟生活中同資本的結合日益深化,其中包括外來的資本,簡稱外資,也包括內生的資本,即人們通常所說民營資本。這樣內外兩種資本在中國由點到面、由淺入深,不斷開疆拓土,日益壯大勢力規模與范圍,經過四十年的歷程,發展到目前已經深度嵌入中國的經濟體系當中,并且在諸多領域和相當程度上已經偷梁換柱、反客為主了,還有混合經濟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局面,從而使當代中國經濟發展成為世界上公有制經濟與私有制經濟結合的典范,其水平與程度堪稱為全球之最。
其二,中國政治同資本主義相結合
伴隨經濟上的結合與融合,相應地政治上的結合與融合也在所難免,包括干部隊伍、思想價值、政治邏輯等各個方面。這其中突出是在當代中國政治架構中,一大批新興企業主以及富豪大款等被接納到政治權力體系當中。這個事實給一些“過來人”以強烈的印象,改革開放以前的“三結合”時期,中國政治架構中結合了一大批基層工農分子,而現如今則是結合了一大批新興資本的代表人與代言人。前后兩種不同的政治變遷,構成了鮮明的歷史對比。
其三,在“結合”的基礎上實現了共享與共贏
在上述經濟與政治領域“兩個結合”的基礎上,資本及其政治形態在當代中國獲得有史以來最高水平的發展。現如今的中國盡管仍然是共產黨的天下,但同時也是資本的樂土,是內外資本家與富豪們的天堂(參閱筆者2011年文章《中國已成為富豪的天堂》),在他們面前,中國譬如一道豐盛的大餐,他們完全可以同主人們一起享用。也就是說,內外資本一直都在開發利用中國,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共享也是一種共贏。所謂共贏,就是互相利用,執政的共產黨利用資本來發展壯大中國,而內外資本則分享因為中國發展所帶來的種種好處利益。一直有人信誓旦旦宣稱,中國發展進步對美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雙方能夠做大和分享共同利益的蛋糕,其核心要旨就在于此。以執政黨為一方,以新興資本為另一方,在目前的中國,可以說雙方都獲得了具有歷史意義的階段性的勝利。
但是,在共享與共贏的過程中,雙方也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相應一些“分歧”,并且這些“分歧”還在呈擴大化的發展趨勢。這其中核心的爭議有二:一是中國發展是誰的功勞;二是未來中國應由誰來主導。
關于中國發展主要是誰的功勞,概括起來目前主要說法有兩類,一類說法是歸功于社會主義制度,認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才能發展中國,是社會主義而不是資本主義使中國獲得歷史性的進步,把中國帶進了復興崛起的新階段;另外一類說法則歸功于內外資本,認為如果沒有外來資本與技術,沒有國內民營私有制發展,改革開放幾十年來中國的發展進步就無從談起,而且中國要走向復興,也必須有資本來助一臂之力,否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將無從談起。
當然,有關功勞歸于與貢獻大小之爭的背后,更深層面的理論邏輯與思想價值之爭在所難免、更加激烈,或者說,這關系到是資本創造財富還是勞動創造財富,是精英史觀還是人民史觀的問題。這就是另外一個話題了。
功勞與貢獻之爭的進一步發展,就是未來誰應該在中國唱主角、占C位的問題。一種觀點認為,經濟上體現社會主義性質的公有制企業其主體地位不容動搖,未來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另一種意見則堅決主張中國要對內外資本放開一切限制、打開一切大門,為資本的發展提供無限的空間和余地,要對內外資本放更多的權、讓更大的利,只有這樣,中國的發展進步才能具有連續性,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就是回到“閉關鎖國”的舊時代,就是歷史的退步。
這就帶來一個突出的政治與歷史問題,即中國同內外資本共享共贏的道路是否能夠一直走下去?再講白了,就是共產黨是不是要同資本“共天下”,要攜手資本家一起“坐江山”,一直走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未來?這可是涉及政權性質的大問題了。
有些人是這樣期盼的,他們認為共產黨同資本“共享共贏共天下”,中國未來才有希望。依靠國內的新興資本,才能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創造人類文明的新形態;借助國際新興資本,才能助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并從中分得一大杯羹,獲得應有的回饋。譬如中美關系,現如今可能的情形是,盡管對霸權政客指望不上,但認為美國商人不一樣,現在是希望團結美國與全球商人,希望美國那些名冠全球的壟斷資本家們能同中國站在一起,共同促進中美關系的發展,共同限制霸權政客集團所煽動的新冷戰,共同消解白宮當局所發動的“戰略競爭”,如此這般地運用利益杠桿把美國“肢解”成政與商兩個部分,以此達成中美關系穩定和平的愿景。
那么,實現這樣目標企圖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呢?
筆者以為,這取決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中國內外兩個方向上的發展演進。在中國內部,恐怕經濟基礎的私有化占比越高,上層建筑的反馬克思主義反社會主義力量就越強,這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愿,而是歷史唯物論的定律。也就是說,這種問題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你是代表人民利益、與人民“共天下”,還是代表資本利益、與資本“共天下”,這是不容含糊的選擇,利益關系可以協調,而政治分歧難以管控。國際方面也是這樣,霸權統治集團同大資本大商人之間高度耦合契合,他們之間屬于真正的利益共同體,中國的利益杠桿能否達成分割效應,能否消解霸權所發動的新冷戰,恐怕同樣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如果“共天下”的政權性質不變,走向復興的中國能否同內外資本一直保持“共享共贏”的局面呢?但愿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