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歷史事件的社會價值評判
在社會價值評判中 ,對于歷史事件的社會價值評判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層次 。因 為在人類社會演變與發展這個大舞臺上 ,著名歷史人物的表演 ,總是要通過一系列 重大事件的發生而凸現出來 。重大的歷史事件也就往往成為社會發展變化的重要轉 折點 ,它對歷史的進程影響極大。
第一節 歷史事件
人類社會歷史上所發生并足以影響其發展進程的大事件 ,我們稱之為歷史事 件 。當然 ,這些重大事件的發生并不是偶然的 ,是社會各種矛盾長期蓄積乃至無法 妥善解決而引起的沖突 ,它們往往帶有某種必然性 。我們理應按照馬克思主義歷史 觀的要求 ,找出歷史事件的實質和它的主客觀原因 。試以一八四〇年第一次鴉片戰 爭爆發 、一八六〇年圓明園遭劫 、一九〇〇年八國聯軍侵華為例 ,在這前后不過六 十年的三個年份里所發生的三大重要歷史事件 ,較為充分展現出舊中國如何從一個 獨立的國家 ,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會深淵的全過程 。我們不妨加以分析 評述。
進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 , 以內部危機正日趨嚴重的清王朝為一方 , 以已有三百年殖民地“事業 ”經驗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另一方 , 因“販運鴉片 , 白銀流失 ” 而形成的矛盾 ,開始處于尖銳對立狀態 。清朝官員中抵抗派首領林則徐是主張嚴禁鴉片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就任兩廣總督后 ,于一八三九年四月在虎門銷毀鴉片兩萬多箱 ,約二百三十萬斤 ,本來是一件深得民心的快事 。誰知由于清王朝推行的是色 厲內荏的妥協政策 ,這反而成了侵略者發難的口實 。次年二月 ,英國政府竟然決定派出所謂“東方遠征軍 ”開往中國 ,并宣稱是為了要求在“平等 ”的地位上進行正 常貿易 。作為當時世界霸主的英國政府強行進入一個獨立的主權國家 ,否認這個國
家有權自行規定對外政策和對外貿易制度 ,企圖以武力來取得在別國為所欲為的地 位 ,這當然是強盜邏輯!顯然保護骯臟的鴉片走私 ,才是其發動戰爭的直接原因。
一八四〇年(道光二十年) 六月 ,英國侵略艦隊到達廣東海面 ,宣布封鎖廣 州 ,禁止所有船只進入 。接著 ,英軍與清朝水師首戰廈門海面 ,并乘虛轉戰浙江, 登陸占領了定海縣城 。至此 ,英國侵略軍打響了推行“船堅炮利 ”政策奪取中國市 場第一炮 。爾后 ,經過長達兩年多時戰時和的拉鋸戰 ,腐敗的清王朝最后以屈膝投 降告終 。于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訂立了可恥的城下之盟——中英 《南京條 約》, 其中包括割讓香港 ,賠款兩千一百萬銀兩等條款 。這在近代史上是第一個強 加于中華民族身上的不平等條約 ,邁出了中國走向半殖民地化的第一步 。兩年后即 一八四四年七月 、八月 ,美國 、法國強盜接踵而來 ,分別與清政府簽訂 《望廈條 約》 與 《黃浦條約》。對于這場非正義的侵略戰爭 ,恰如胡繩在 《從鴉片戰爭到五 四遠動》 一書中所評價的那樣 :“總之 ,經過鴉片戰爭 ,英 、美 、法這三個西方的 主要資本主義強國迫使中國開始套上了不平等條約的枷鎖 。他們用武力打開了中國 的門戶 ,為的是要奴役這個古老的國家 ,使中國淪為半殖民地 ,而一系列不平等條 約則初步奠定了這一基礎 。鴉片戰爭及其帶來的不平等條約 ,充分暴露了封建統治 者完全沒有能力抵抗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
掠奪者的貪欲是永遠難以滿足的 。當欽差大臣耆英在喪權辱國的 《南京條約》 上簽下自己名字的時候 ,北京城里 ,從皇帝到權貴都滿以為這項“萬年和約 ”將給 中國帶來永久的和平與安寧 。然而 ,歷史再一次嘲弄了這班昏聵的官僚 ,一八六〇 年(咸豐七年) 十月 ,英法聯軍竟然把戰火又燒到北京城下 ,將凝聚著中國人民聰 明才智 ,珍藏著無數瑰寶的皇家行宮——圓明園化為灰燼 ,導演出人類文明史上的 空前慘劇 。法國著名作家維多·雨果憤怒斥責英法侵略者的罪行 ,并形象地描繪 道 ,“有一天 ,兩個強盜闖進了圓明園 。一個大肆掠劫 ,另一個縱火焚燒 。這兩個 強盜一個叫法蘭西 ,另一個叫做英吉利。”圓明園這座歷經六位皇帝 、一百五十年 歲月 , 中國首屈一指的綜合中西建筑術 、聚集古今藝術品的皇家園林 , 自十月六日 被攻占 ,到十月十八日遭放火焚燒 。在英法侵略者的鐵蹄的踐踏下 , 已被毀壞得面 目全非 ,大火燒了三天三夜 。濃厚的煙云順風直撲北京城 ,遮天蔽日 ,灰燼落滿街 巷 , 園中兩百余處精美的建筑只有十余處幸免于難 。安佑宮中 ,近三百名太監 、宮
女 、工匠也葬身火海 。雕梁畫棟 ,灰飛煙滅 ;青山綠水 ,一片焦土 。火后的圓明 園 , 已是一片廢墟 ,無數的奇珍異寶流落在歐洲 。在戰亂中 , 園內殘存物品蕩然無 存 ,成萬株名貴樹木盜伐一空 。它不僅毀滅于英法強盜之手 ,也是毀滅于清政府的 腐敗和無能 。當年九月 ,恭親王奕訢不但同英國 、法國訂立了 《北京條約》, 而且 接著又同俄國訂立了中俄續增條約(亦稱“ 中俄北京條約 ”)。這一連串不平等條 約 ,使得中國更深地墮入了半殖民地化的泥坑 , 同時逐步形成了外國侵略者與中國 封建統治者聯合鎮壓中國人民革命的態勢 ,使中國封建統治者開始成為西方列強的 附庸與工具 。這就是對“ 圓明園劫難事件 ”的客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然而 ,侵略者的貪欲是難以滿足的 。距圓明園之劫僅四十年 ,使中華民族蒙受 奇恥大辱最為深重的一場戰火 ,又燒起來了 。一九〇〇年(光緒二十六年) 六月, 英 、法 、俄 、德 、 日 、美 、意 、奧等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組成聯軍 ,發動了旨在鎮壓 義和團和瓜分中國的殖民戰爭 。七月十四日聯軍攻陷天津 ,八月十四日攻陷北京, 并相繼在津 、京及華北各地實行殖民統治 ,進行無休止地燒殺掠搶 。對這樣一起震 驚中外的重大歷史事件 , 當時 ,歐美資產階級及其政府詆毀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運 動 ,將之歪曲為“ 中國仇視歐洲文化和文明 ”等 。偉大的列寧則在一九〇〇年十二 月創刊的《火星報》 上發表題為《中國的戰爭》嚴正指出“ 中國人并不是憎惡歐洲 人民 , 因為他們之間并無沖突 ”,他們所憎惡的是“那些到中國來只是為了大發橫 財的人 ,那些利用自己的所謂文明來進行欺騙 、掠奪和鎮壓的人…… ”并揭露八國 聯軍是在所謂“幫助合法的中國政府恢復正常秩序 ”的幌子下 , 出兵進行旨在瓜分 中國的殖民戰爭 ,它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殖民政策的必然產物 ,也是帝國主 義由不公開的 ,“像賊那樣偷偷摸摸地 ”瓜分中國轉向公開的 、明火執仗的血腥瓜 分的標志 。這場戰爭最后以中方的失敗而告終 ,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的義和團運 動 ,被中外反動派所絞殺 。腐敗的清政府為保全自己 ,于一九〇一年簽訂了《辛丑 條約》。他們“量中國之財物 ,結八國之歡心 ”,使中國成了一個形式上保持獨立與 統一 ,實際上不過是個在列強共管下的半殖民地國家 ,最終完成了一個獨立國家向 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演變。
與此同時 ,我們也應看到這場戰爭所顯示出來另一面 :一是義和團運動阻止了 帝國主義進一步瓜分中國的夢想 。八國聯軍所遇到的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 ,是帝國
主義自鴉片戰爭以來歷次侵華戰爭中反抗最為廣泛 、戰斗最為酷烈的一次 。在眾多 的當事人和見證人之中 ,無論是義和團鎮壓者 ,還是它的同情者 ,幾乎是眾口一詞 的明確地做出了義和團阻止了瓜分的結論。
二是義和團在客觀上推動了清末的社會改革 。它打亂了清王朝的統治秩序 ,導 致了把持朝政的頑固派集團的倒臺 ,這些都在客觀上為社會改革掃除了障礙和阻 力 。同時 ,來自各方的壓力迫使清王朝不得不打出“新政 ”的旗號以緩和矛盾 ,爭 取人心 ,來鞏固其統治 。當然 ,清政府對義和團的利用與出賣 ,使它再也得不到人 民的絲毫信任與支持。
三是義和團運動促使舊式農民運動迅速向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轉變 。它震撼了國 民之精神 ,播下了“ 國民獨立的種子 ”。它啟迪資產階級革命派走向社會下層尋求 新的力量 , 以促進民主革命運動的蓬勃興起 。民主革命派強調對下層社會進行“去 舊注新 ”的改造 ,是借鑒義和團所暴露出的問題而試圖加以改進的 。它引導舊式的 中國農民逐漸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追隨者。
當然 ,我們也應看到 ,義和團對洋教和外國侵略充滿了正義的滿腔怒火與仇 恨 ,對洋人洋事物則持偏執的盲目排斥 ,從而形成拼死抵抗外來侵略的正義性與籠 統排外的落后性交織在一起的特殊現象 。今天 ,我們銘記義和團人的歷史功績 ,借 鑒他們的沉痛教訓 ,這對正確認識我國國情及發揚先輩的愛國主義精神都是大有裨 益的。
第二節 中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正確地認識與把握社會發展的規律 ,這在充滿紛繁復雜現象的社會生活中并不 是輕而易舉的事 。人們對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都曾有過各種不同的社會價值評 判 ,人的認識也往往會出現曲折與反復 。然而 ,作為一個重大歷史事件 ,它的影響 與意義有時甚至要多年以后才能真正顯現出來 。故而無論從縱向即時間的流逝上 說 ,還是從橫向即微觀的評價某一歷史人物和宏觀的評價一個歷史過程上講 ,我們 對歷史事件的評價都只能歸之于中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雖然某些歷史偉人或重大歷 史事件也會導致某一歷史過程的突變 ,然而它們之間畢竟存在著一定的時空差 ,任
何歷史事件的發生 ,都有著其客觀的外界條件與內在依據 。試以在朝鮮戰場上 ,蘇 美之間曾經發生過的秘密空戰為例 。這場美蘇兩國空軍在朝鮮和中國東北部分地區 上空發生的直接沖突長達兩年多 ,而當時外界卻鮮有人士知曉 。因為美蘇兩國發生 武裝沖突曾經是人們在冷戰時期的噩夢 ,許多人認為這肯定會導致一場世界性的大 決戰 ,故而幾乎要不惜一切代價避免這一事態的發生。
直到事隔四十年 ,世界格局已發生了相當大的變化后 ,經采訪那次戰爭的兩國 當事人 ,這一秘密才完全披露于世并被證實 。這場戲的蘇方主角是空軍中將奧爾 吉·阿格耶維奇·洛博夫 。他說 ,一九五〇年十月八日 ,其所在靠近中朝邊界的基 地蘇哈亞列卡的確遭到了美國噴氣式飛機的轟擊——這是冷戰時期一個超級大國的 武裝力量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對另一個超級大國的領土進行襲擊 。在否認這一事 件后過了十一天 ,華盛頓說這是個意外事件并表示道歉 。幾乎與此同時 , 中蘇之間 也正在就蘇聯為赴朝鮮的中國部隊提供空中掩護問題進行秘密談判 。斯大林曾使中 國人相信蘇聯空軍將與中國軍隊同時投入戰爭 ,但后來卻以避免與美軍直接發生沖 突使戰爭升級為由違背了諾言 ,只同意提供某種程度的空中支援。
正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 ,斯大林于十一月初決定投入一些空軍部隊 ,并希望 予以“巧妙地否認 ”。這支部隊從蘇聯遠東調往中國東北丹東附近的機場 ,并相應 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的保密措施 。據稱 ,俄國人承認損失飛機三百四十五架 ,死亡 兩百人 ,而美軍則被擊落飛機一千三百架 。當然 ,蘇軍參加空戰的秘密并沒有維 持多久即被美軍發現 ,但究竟做出何種反應 。據當時美國國務院政策計劃處主任 保羅·尼采透露 ,他曾撰寫了一篇題為 《嚴守蘇聯應負責任的秘密》 的報告 ,分 析了將俄國人的作用公布于眾的利弊并建議不要公布 。其理由是 ,如果我們將此 事公布于眾 ,公眾就會期望我們對此做出某種反應 ,我們最不希望發生的事情就 是戰爭擴大到與蘇聯人發生更嚴重的直接沖突 。后來的事實證明了盡管斯大林的 決策并沒有成功地愚弄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 ,但雙方以最大的謹慎態度來估量自 己的干預行動 ,卻是對的 。尤其是美方向世人宣稱 ,俄國人支持這場戰爭 ,卻沒 有參戰 ,并在美國公眾面前掩蓋了一千多名美國人被俄國人殺死的真相 。否則 ,避 免戰爭升級 ,要困難得多 。正是美蘇雙方這種對事實否認的合流 , 防止了第三次世 界大戰的爆發。
類似的歷史事件在中國也曾多次發生 ,較為突出的是援老抗美 、援越抗法與抗 美 。據后來公布的材料表明 ,在一九五四年日內瓦會議后 ,法國殖民主義者撤出印 度支那 ,美帝國主義乘虛而入 ,試圖扶持聽命于己的傀儡政權 。為此 ,應老撾人民 黨和政府的請求 , 中共中央和政府決定從物質上與軍事上大力支援 ,從一九五九年 到一九六〇年援助老撾的物質達五千五百余萬元 ,無償援助槍十一萬支 、火炮三千 七百余門 。即使是在六十年代初 , 中國經濟極其困難之時 ,也竭盡全力支援 。一九 六二年老撾發動南塔戰役 , 中共中央書記處責成昆明軍區抽調軍工 、民工計四千余 人及汽車等予以協助 。南塔戰役勝利 ,直接促成老撾第二次民族聯合政府成立 。此 外 ,從一九六二年至一九七八年中國還派出工程 、防空部隊和民工共十一萬余人無 償地為老撾修建高標準公路八百余公里 ,為老撾抗美戰爭勝利和發展經濟做出了突 出貢獻。
中國與越南是唇齒相依的鄰邦 , 中越兩國 、兩黨在其締造者毛澤東與胡志明的 培育下 , 曾一度建立過同志加兄弟般的友好合作關系 ,這是中國援越抗法 、抗美的 基礎 。早在一九五〇年 ,剛剛勝利的中國人民就不顧國內困難 , 向越南人民提供無 私援助 ,派出了以陳賡 、羅貴波為團長的政治顧問團和以韋國清為團長的軍事顧問 團 ,協助越南人民的抗法斗爭 ,為奪取邊界戰役 、奠邊府戰役的重大勝利 ,結束法 國的殖民統治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一九六四年八月美軍制造“北部灣事件 ”,公開侵略越南北方 。于是 ,越南抗 美救國戰爭全面展開 。次年 , 黎筍率黨政代表團訪華要求中國派志愿戰士援越, 中越簽訂向越南北方派部隊的協議 。 中國的援越部隊在越南的光榮歷程可分為兩 階段: 第一階段( 一九六五年六月至一九七〇年七月) 是越南戰爭最激烈的時 期 , 中國向越南派出的防空 、工程 、鐵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隊先后總計三十二萬 余人 ,最高年份達十七萬余人 。第二階段(一九七二年五月至一九七三年)。 中 國除支援糧食和物質外 ,還派支援部隊入越負責陸上交通 ,真誠地體現出六十年 代中國大地上曾響起的那使人振奮的口號 ,“七億中國人民是越南人民的堅強后 盾 , 遼闊的中國領土是越南人民的可靠后方 。”盡管進入七十年代末期后 , 中 老 、中越關系曾一度惡化 ,甚至同越南打了一場邊境局部戰爭 ,但今天我們在分 析這兩大歷史事件時 , 也應將其放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予以社會價值評判 。首
先 , 中國人民的援助是真誠無私的 ,甚至是以推遲本國的經濟發展速度乃至降低 人民的生活水準為代價的 。其次 ,基于唇亡齒寒的道理 ,各國人民之間的支持也 是相互的 。 由于爆發了美越直接對抗的越南戰爭 ,嚴重影響了美國的戰略部署, 促使它不得不暫時調整了對中國內地的核打擊計劃 。顯然 ,如果拿今日的現狀與 認識去苛求前人 ,其理由也是站不住腳的。
我們之所以將對歷史事件的社會價值評判稱之為“ 中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一 方面在于社會上任何重大事件的發生都離不開一定的時代背景 ;另一方面對某一特 定的事件的認識與評判 , 常常會因人的思維角度不同而發生變化 。 由一九八七年 《人民文學》 刊載的那篇小說 《亮出你的舌苔或空空蕩蕩》(第 1——2期合刊) 而 引發的“舌苔事件 ”,似乎也能給人以某種啟示 。這篇以西藏為背景的作品 ,用第 一人稱的手法 , 以聳人聽聞的筆調 ,描寫“天葬 ”“兄弟共妻 ”、母與子和父與女之 間的亂倫行為 ,十分低級下流 。它丑化 、侮辱少數民族 ,違反了黨的民族政策 ,傷 害了藏族人民的感情。
當這篇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作品剛一拋出 ,就引起了有關方面的關注 ,擔心它會 在藏族同胞中引起強烈的憤慨和反響 ,甚至被有些人利用作為制造事端的口實 。事 實上 ,“舌苔事件 ”已超出了“文學的范疇 ”,從當年二月六日開始 , 已逐漸發展成 為一個引人注目的包含著潛在危險和隱患的大的政治事件 。在不到半個月內 , 民族 宗教界 、文藝界 、教育界 、統戰部門等中央七 、八個部門做了大量的工作 ,才最終 避免了事態的惡化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作為惹起事端的作者 ,事后竟然成了“勝 利 ”一方 ,并以此當作對自己“改革 、開放所懷的熱情 ”的一種“傷害 ”。事情的 發展恰如一位曾參與調查處理“舌苔事件 ”的當事人所不幸言中之語 :“‘ 當這件 事處理之初 ,我的經驗就告訴我 ,事后會有人出來纏 ’的……你完他不完 ,他最后 還要把你逼到被告席上 ,至少搞成一種是非不辨 、真假難分 、人不人鬼不鬼的局 面 ,并且在將來的某一天 ,要寫出一篇或 ‘ 哀怨動人 ’或 ‘ 正氣凜然 ’的歷史 …… ”然而 ,不管今后人們對這一事件乃至處理是如何看待 ,但絕大多數人會有一 點共識 , 即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 ,在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里 ,這種容易引發民族矛盾 糾紛損害民族團結的作品 , 以不公開發表為宜。
再以日軍一九三七年十月在中國南京實施的大屠殺為例 。在日本右翼分子一再
辯稱南京大屠殺并無其事的聲浪高漲之際 ,一九九〇年初 ,一部相信是南京大屠殺暴 行唯一實錄的影片在洛杉磯被發現 ,記載了近十萬中國平民數日內慘遭殺害。這部影 片為美國傳教士麥吉所拍攝。當時 ,他是國際紅十字會駐國民黨政府首都南京辦事處 的負責人。紀錄片中有一個飽受驚嚇的年輕中國女人 ,據說她被拘禁期間 ,每天遭日 本兵強暴二十余次。此外 ,還有一名男子被刺刀刺傷在醫院救治的鏡頭。另一部紀錄 影片則題名為《消失的14737人——揭開南京大屠殺事件的真相》。是人們根據當時的 照片以及參與現場屠殺的原日本兵的從軍日記為素材 ,加上對中國人的訪談而制作 的。原日本兵在攝像機前詳盡地證實了大屠殺的規模和情景。成為影片主要情節的長 江岸邊的屠殺 ,系當年十月十六、十七日兩天 , 由步兵第六十五團對中國俘虜進行射 擊而造成的。一名日軍少尉在日記中寫道:“(十六日)將約三千名俘虜帶到長江岸 邊 , 以他們為目標進行了槍殺。”一士兵則證實說 :“十七日槍殺的俘虜在一萬人以 上 ,活下來的則用刺刀刺死。”據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調查報告: 中國軍民被集體槍殺和 活埋的達十九萬多人 ,零星被收埋的尸體達十五萬多具 ,總共被屠殺三十余萬人 ,強 奸事件兩萬多起 ,三分之一的房屋被毀。就是這樣一樁慘絕人寰的長達兩周的血腥大 屠殺事件 ,在日本國內居然有人一而再 ,再而三力圖加以掩蓋。直到九十年代初期, 當時的日本法務大臣永野茂門居然還稱南京大屠殺“是捏造出來的”。他認為日本的行 為“ 目的不是侵略 ,而是為了解放殖民地 ,建立大(大東亞)共榮圈。”真是豈有此 理!它一方面固然說明了日本侵略軍的殘忍 ,乃至今天軍國主義的陰魂不散。另一方 面也表明當時某些中國人的孱弱 ,特別是國民政府的無能。
重大歷史事件也常常有著驚人的相似 ,一貫奉行獨立自主方針政策的中國反而 更容易贏得世人的尊重 。新中國成立后 ,肩負著革命與建設和國際主義義務重任的 中國共產黨人國際威望日益提高 ,尤其表現在一九七一年十月二十五日前后 , 中國 恢復聯大席位那些日子中的情景 。當天 ,聯合國大會以二七五八號決議的形式通過 了阿爾巴尼亞 、阿爾及利亞等二十三國的提案 ,并得到超過三分之二的高數票 , 比 所需票還超過六票 。各國代表激動地站起來熱烈鼓掌 ,非洲和阿拉伯國家代表手舞 足蹈 ,蔣介石的代表則垂頭喪氣走下講臺 ,離開了會場 。提前到來的這一重大外交 勝利 ,甚至有些出乎我們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意料 。十一月十五日 , 當中國代表 團首次出席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并由喬冠華團長作了發言之后 ,很多國家的代表擁
上來握手祝賀 。五十七個國家的代表團團長紛紛報名 ,在會上致詞對中國代表團表 示歡迎 。本來聯合國大會沒有向中國代表致歡迎詞這項議程 ,可是各國代表情緒高 昂 ,使這項活動持續兩個半天才結束 。據說 ,這在聯大歷史上是沒有先例的 。毫無 疑問 ,從這一重大歷史事件中 ,我們所得到結論是中國共產黨人少有的揚眉吐氣。 同時 , 由此可見各國人民之間的支持也是相互的 。沒有大陸中國對亞非拉發展中國 家慷慨援助這一基礎 , 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要取代蔣幫在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地 位 ,也是難以想象的。
第三節 重點論是準確評判歷史事件社會價值的關鍵
重大的歷史事件往往是由事物各種矛盾積累 、激化而形成的結果 。事物的諸多 矛盾和每一矛盾的雙方發展又是不平衡的 ,其地位與作用也是各不相同的 ,有主次 之分 ,輕重之分 ,不能等同看待 。故而我們在對重大歷史事件進行社會價值評判的 時候 ,理應把握重點論。
(一) 以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爆發的“西安事變”為例。在當時日益高漲 的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影響下 , 國民黨地方實力派張學良和楊虎城不滿國民黨總裁 蔣介石頑固堅持“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政策 ,毅然在西安發動兵諫 ,扣押了蔣介 石及其隨行的數十名國民黨高級軍政要員 。同時 , 向全國和南京政府發出通電 ,提 出了八項救國政治主張。
十二月十六日 , 由東北軍 、十七路軍和紅軍三方組成的抗日聯軍臨時西北軍事 委員會 。大家以民族大義為重 , 同仇敵愾最終做出了和平解決這一事變的決策 。西 安事變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關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方針的正確 ,成了時局轉 變關鍵點 。“西安事變 ”迫使蔣介石基本上結束了反共的十年內戰 ,開始了國內和 平的新局面 ,為國共兩黨的重新合作創造了前提 ,對推動共同抗日 ,起了重要的歷 史作用 ,居功甚偉 。我們認為 ,一手策劃這一重大歷史事變的主要人物張學良將軍 處于矛盾的主導地位 。為了解決中日民族之間這個主要矛盾 ,共同拯救中華民族, 黨派與信仰的不同已退居其次 。恰如張學良九十三歲那年表露心跡時所言 ,他一生 都支持中國統一 ,為了中國的統一 ,他放棄了做“東北王 ”的機會 。他相信中國一
定要統一 ,要槍口對外 ,消滅當時主要的也是最大的敵人——日本人 ,不要再打內 戰 ,這是他一貫的信仰 。若再加分析 ,便會發現“西安事變 ” 的發生絕不是偶然 的 。也許人們會問 ,歷史上張學良領導的東北軍和楊虎城領導的十七路軍沒有來 往 ,所打交道也不多 ,為啥能采取聯合行動呢?
因素之一:抗日愛國是張楊聯合發動西安事變的思想基礎。一九三一年“九 ·一 八 ”事變日寇侵略東北 ,張學良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丟失了他家發跡立足之地 ——東北三省 ,遭世人唾罵 , 國難家仇使他敵視日本人 ,而蔣介石非但不讓張抗日, 反而以洗清“罪”責為名 ,多次迫使其去“剿共”。張先任鄂豫皖“剿匪總司令”,后 為西北“剿匪 ”副總司令 ,代行總司令職權 。楊虎城出身貧苦 ,具有強烈的愛國思 想 ,大革命時期曾與中國共產黨密切合作 ,素有進步之名 ,他的部下就任用了許多共 產黨員與進步人士。他倆對蔣介石發布的對日妥協 ,力剿紅軍的訓令 ,均經歷了一個 由服從到消極對待乃至最終抗拒的演變過程,共同的思想認識使他們走到一起。
因素之二: 中共在張楊之間做了大量工作 ,為其聯手發動西安事變創造了條 件 。中共利用十七路軍 、東北軍軍事失敗的有利時機和張學良 、楊虎城的強烈愛國 思想 ,爭取他們聯合抗日 ,通過進步人士主動做張楊的工作 ,并在東北軍中提出 “和楊聯共 ”,對中下級官兵進行廣泛的“ 團結抗日 ”教育 。同時 ,在西安聯合辦了 軍官訓練團 ,張楊分任正副團長 ,訓練兩軍將士 ,奠定了合作基礎。
因素之三 :“剿共 ”的一再失敗和張楊同蔣矛盾的不斷激化 ,迫使他們走上同 一道路 。一九三五年初 ,楊虎城在陜南堵截紅二十五軍被殲了三個半旅 ;接著是張 學良奉命赴陜甘剿共 ,損失了個近三個師 。鐵的事實使張楊認識到 :抗日 ,大家有 出路 ;打內戰 ,大家同歸于盡 。于是 ,紅軍和東北軍 、十七路軍逐漸走上接近 、停 戰最后到聯合抗日 ,“三位一體 ”在西北終成鼎立之勢。
當然 ,現在看來這場事變也還有一些未盡如人意之處 , 由于輕信所謂“領袖人 格 ”等 ,事變的兩位主要當事人張學良與楊虎城 ,幾乎遭終身監禁 ,楊虎城后慘遭 殺害 ,連他的家人與秘書也未能幸免 。而東北軍在事變后不久 , 即因內訌導致瓦 解 。但無論如何從整體上看 ,西安事變促成了民族團結 ,體現了舉國上下人民群眾 共同抗日的意愿 ,而且基本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二)我們也可以回顧一下一九九一年蘇聯發生的“八·一九”事變。這個由
原蘇聯副總統亞納耶夫 、總理帕夫洛夫 、國防部長亞佐夫等八名主要黨政軍首腦組 成的“ 緊急狀態委員會 ”,以所謂“健康原因 ”,將原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軟禁 ” 起來 ,并試圖剝奪其所行使的最高權力 ,來避免前蘇聯的解體 。但事與愿違 ,這場 事變由于得不到人民的廣泛支持 ,再加之決策者某些重大的策略失誤 ,不到三天 , 就歸于失敗 ,它反而加速了前蘇聯的解體與蘇共的崩潰 。對這場“短命 ”的事變 , 作為旁觀者該如何進行社會價值評判呢?
第一 ,這場事變有其發生的必然性 。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推行“公開性 ”“民主 化 ”,使蘇聯出現了深刻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民族危機。說得更遠點 ,這一切變化 源于蘇共“二十大 ”時赫魯曉夫對斯大林的全盤否定 ,它埋下了今日災難的禍根。 使蘇聯整整一代年輕人的心靈受到巨大的沖擊 ,動搖了對共產主義的信念 ,用個人 主義代替了集體主義 ,并使五十年代初以前蘇聯各民族人民之間那種團結友好 、和 睦相處的局面不復存在 。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之流把影響蘇聯社會發展進程的 諸因素 ,尤其是某些社會弊端 ,完全歸罪于斯大林模式 ,這一點恰恰被某些人所利 用 ,使走分裂之路的民族分離主義勢力和走西方之路的復辟勢力得以壯大 。它是前 者否定歷史 ,否定社會主義所帶來的必然結果 。而作為傳統派的上層人物卻試圖集 結力量 ,靠最后一搏來挽救蘇聯的解體 ,避免國家經濟與政治形勢的進一步惡化。
第二 ,這場事變的失敗也有著其內在的必然性 。經濟發展決策中的嚴重失誤、 共產黨內部因缺乏有效監督而帶來的腐敗 、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給整整一代人帶來 影響以及民族分裂勢力的不斷壯大等因素 ,使傳統派在這場搏擊中失去了人民的支 持 。因為許多人從思想上 、感情上已站到了社會主義的對立面 。再加上傳統派自身 軟弱 ,準備倉促 ,措施不當 ,甚至幻想得到戈爾巴喬夫的支持等主觀因素 ,致使軍 隊倒戈 、工人紛紛罷工 ,尤其是幾十萬礦工也上了街 。前“共產黨人 ”葉利欽等反 對派趁勢進攻 ,奪得了全部政權 ,事變徹底失敗。
(三) 以一九八九年春夏之交的那場政治風波為例。某些人利用青年知識分子 對理想有著執著追求卻缺乏嚴謹的科學精神的弱點 ,不惜進行政治冒險 。值得指出 的是 ,那些懷著一腔熱血走上街頭的愛國學生幾乎是沒有不希望國家迅速發展的。 但他們中多數人也許并不知道 ,倘若由此而引起全國性的大動蕩 ,真正吃苦受害的 將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群眾 ,極少數腐敗分子則憑著金錢與勢力 ,或則乘亂奪
權 ;或則離境出國一走了之 ,讓別人嘗盡動亂之苦 。故而中國需要建設性的 、理性 的思想和行動 ,我們亟須減少破壞性的 、膚淺的“ 浮躁浪漫 ” 的 、輕率片面的盲 動 。不論中國政府在它領導的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期間曾犯過多少錯誤 ,但迄今為 止 ,無疑這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局勢安定 ,獲得真正獨立與統一 ,開始步入強國之 路的階段 ,歷史的結論理當如此。
這場風波所帶給人們的深刻反思 :一是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起點很低 , 即 使在發展中國家也要算差的 ,甚至低于印度 。我們面對的是既貧窮落后 ,而又常常 被封鎖孤立的生存環境 。但經過數十年來中國幾代人的艱苦奮斗 ,無論是從橫向比 較 ,還是縱向比較 ,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在上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卻是最快的 。正 是那些埋頭苦干 ,不斷為中國的發展創造出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人 ,使我國從一 個遠遠低于英 、法等國經濟水平的起點 ,一躍而有希望趕上或超過之 。我們曾很快 造出了原子彈 、氫彈 、人造衛星與洲際導彈 、核潛艇等 ,徹底改變了某些人懼怕帝 國主義列強的心態 。恰恰是那些打著愛國主義旗號的政治野心家不惜犧牲祖國經濟 的持續順利發展 , 曾一再懇求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更為嚴厲的經濟制裁。
二是社會主義的民主建設需要一個過程 , 因為它的發展必然要受經濟與文化條 件的制約 , 同經濟建設一樣 ,它需要以一個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為基本前提 。我們 有必要提倡改革的 、理性的 、民主與法治并重的政治漸進主義 ,反對偏執的 、狂熱 的 、急功近利的政治冒險主義 ,把全體人民的智慧與力量集中到改善而不是推翻社 會主義制度上去。
三是我們的確應該感謝那些真心誠意反對腐敗的青年學生 ,他們同黨 、政府與 全國人民的目標是一致的 。因為在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中形成特權階層的危險隨時存 在 。讓那些既握有權力又占有一定資產的人 ,形成一個官僚壟斷資產階級 ,那人民 共和國就名存實亡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 ,它是我們必須時刻警惕并應隨時鏟除其賴 以生存的社會基礎。
綜上所述 ,我們對任何歷史事件的分析與社會價值評判 ,都應當注意把握事物 的本質 ,緊緊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 了解重點 、分析熱點 、突破難點, 把結論建立在科學評判的基礎上 ,建立在全面了解歷史事件的真相的基礎上 ,使之 更有說服力、影響力。
相關文章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結束語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三章 習近平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的政治遺產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一章 黨的十大與批林批孔運動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章 國際大戰略與三個世界理論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九章 引領第三世界與反對美蘇霸權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濟社會發展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七章 以思想領域革命帶動各項斗批改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事件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五章 推進上層建筑領域改革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四章 黨的九大與整黨建黨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三章 奪權斗爭推動繼續革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