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歷史人物的社會價值評判
迄今為止的人類歷史都是由無數有限的時空構成的 ,經歷過許多不同的發展 階段 。每一事物的產生 、發展乃至滅亡的歷史過程 ,無論多么長 ,都將會顯現出 開始與終結 , 馬克思主義所確立的一個偉大的基本真理 , 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 變的事物的集合體 ,而是過程的集合體 。而每一具體歷史過程的變化 ,又是以若 干重大的歷史事件為轉折點的 ,每一重大歷史事件往往又是由領袖人物的重大決 策乃至人民群眾創造性的具體實踐活動所構成的 。于是 ,也就相應形成了人們對 于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行社會價值評判的三大層次 :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 過程。
第一節 歷史人物與微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在歷史長河中 ,各個民族 、階級 、黨派群團乃至人們活動的一切領域里 ,都曾 涌現了一批突出的代表人物 。這些各領風騷的代表人物在世界歷史大舞臺上 ,導演 過一幕幕活劇 。他們之中既有領跑時代的推動者 ,也有跟不上時代的落伍者 ;既有 當初風云一時 ,爾后又一落千丈的抱殘守缺者 ;也有初時步履蹣跚 ,后來又能奮起 直追人類前進步伐的勇敢者……正是由他們代表著其所在的黨派群體利益的活動, 構成了一幅幅色彩紛呈的歷史畫卷 。面對如此紛繁復雜的情況 ,我們當然不能像有 的人那樣 , 只給以簡單化或庸俗化的評述 ,理應實事求是地從當時的歷史環境出 發 ,予以中肯的社會價值評判 。相對于對歷史事件乃至歷史過程的社會價值評判, 這當然只能屬于一種微觀的社會價值評判。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無論從物質生產活動來看 ,還是從精神文化的生產 來看 ,這一為無數事實所證實的客觀真理 ,也是不容置疑的 。但唯物史觀并不否認 個人在歷史上的重大作用 ,個人的作用主要表現為 :在一定時期的較大范圍內 ,對
歷史發展的進程產生過極其深刻的影響 ,極大地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當然 ,他們的 作用是基于歷史發展的客觀需求而顯現出來的 。離開了這一點 ,任何個人都不可能 表現出重大的歷史作用 。同樣 ,離開了歷史人物的個人條件 ,也就不會有歷史發展 過程中所顯示出的生動具體的豐富內容 。故而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宜采用縱橫比較 法 。橫的比較 ,是看他們的時代性 ,他在自身所處的時代里 ,是否做了前人做不倒 的事 ;縱的比較 ,是看他的創造性 ,他所創立的功業是否能承前啟后并在某些方面 超越了前人 ,能否澤及后世 。 由此在歷史的坐標上 ,就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標出 一個清晰的圓點。
一般地說 ,評價歷史人物是屬于社會評價學的微觀價值評判范疇 。它主要是對 作為一定時代政治 、經濟 、階級關系的集中代表——突出的歷史人物及其才能 、性 格 、意志品質乃至其對歷史進程所帶來的影響所進行的客觀分析評判 。歷史人物的 社會價值評判 ,說到底就是對某位歷史人物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地位的肯定與否定, 也就是對其人生社會價值的評判 。所謂人生的社會價值就是人所具有的改造自然、 改造社會的能動的創造力 。世界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都是人的創造力的結晶, 都是人生社會價值的物化表現 ,而人生社會價值則是創造力自身 。中國第一個獲得 “ 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 ”榮譽稱號的錢學森 ,就是一個以驚人的創造力 ,在黃土地 上充分實現了其人生社會價值的中國知識分子光輝典范。
錢學森以其在總體 、動力 、制導 、氣動力 、結構 、計算機 、質量控制等領域 的豐富知識 ,為組織領導新中國的火箭 、導彈和航天器的研究發展工作發揮了巨 大的作用 。他最重要的學術貢獻在于將自己的實踐提煉成航天系統工程理論 ,致 力于把這一理論推廣應用到整個國家和國民經濟建設 ,并從社會形態和開放復雜 巨系統的高度上論述了社會系統 ,從而發展了系統學和開放的復雜巨系統的方法 論 。錢學森同時也是一位自覺的馬克思主義者 ,他總是力圖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來 指導自己的工作實踐 。他在愛國愛人民等一系列大是大非問題上 ,突出地表現了 中國學者的高尚品格 。恰如江澤民所曾經稱贊的那樣 ,他具有“ 高度的民族自尊 心 、民族自信心和民族氣節。”錢學森曾說過 ,“作為一名中國的科技工作者 ,活 著的目的就是為人民服務 ,如果人民最后對我的一生所做的工作表示滿意的話, 那才是最高的獎賞。”錢學森之所以能得到眾口一詞的崇高社會價值評判 ,關鍵
壹
在于其情感 、思想和行動 ,促使他本人為增進全人類 ,特別是中國人民的利益, 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第二節 評判歷史人物社會價值應把握的若干準則
我們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 ,只能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原則 ,綜合考察歷史人 物的全部活動(包括主觀意識 、性格等), 在其所處的歷史環境與歷史條件下 ,對 社會生活 、生產及歷史的發展究竟起何作用 ,對后世有何影響 。對于在社會其他領 域(如文化 、藝術 、科學 、教育等) 的活動 ,看其是否能把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一 切真正有價值的東西 ”承受下來 ,發揚光大 ,然后據其功過 ,給予社會價值評判。 恰如習近平所說 ,“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應該放在其所處時代和社會的歷史條件下 去分析 ,不能離開對歷史條件 、歷史過程的全面認識和對歷史規律的科學把握 ,不 能忽略歷史必然性和歷史偶然性的關系 。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 人 ,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 。不能用今天的時代條件 、發展水 平 、認識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前人 , 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業績 來。”怎樣才能做到準確地衡量并對歷史人物進行社會價值評判呢? 我們認為 ,應 當注意把握三項基本準則。
第一 ,決定人生社會價值的大小 ,不是看年齡的大小、地位的高低、財富的 多寡 ,而主要看他一生對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幸福所作出的貢獻如何。六十年代 初期 ,我國涌現出來的偉大的共產主義戰士雷鋒 ,則可說是一個光輝例證 。論年 齡 ,他不過二十出頭 ;論地位 ,他只是個有著上士軍銜的班長 ;論財富 ,他每月才 五元津貼費 ;甚至連他犧牲時的場景 ,也并不顯得那么轟動壯烈 。然而 ,他在其短 暫的一生中 ,所充分體現出來的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的奉獻精神 ,卻至今仍在為人 們所稱道 。以至于連生活在資本主義世界的一些人 ,也為之傾倒并效仿 ,成為其軍 人學習的楷模之一 。這正好說明雷鋒身上所具有的那種有利于社會進步與人類幸福 的共同的精神價值 , 已為世界上大多數人所認同。
第二 ,我們既要看到某些歷史人物所創造的有形物質財富 ,更應看到他們所 創造無形的精神財富及其所發揮出來的巨大社會作用。前者如工農大眾創造的勞
218
毛主席的好學生焦裕祿一生為人民鞠躬盡瘁 ,死而后已 ,就在他身患絕癥之 際 ,仍風里來 、雨里去 ,查看災情 ,訪貧問苦 ,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的兒子 ,為 根治蘭考縣的內澇 、風沙 、鹽堿等“三害 ”嘔心瀝血 ,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焦裕 祿 “ 心里裝著全體人民 , 唯獨沒有他自己 ”,他那種堅持艱苦奮斗 , 密切聯系群 眾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奉獻精神 ,永遠值得所有干部 ,尤其是領導干部學習。 它是人世間一面衡量領導者及其職業道德的明鏡 ,焦裕祿身上具有一種超越時空而 不朽的道德風范。
第三 ,具體地分析歷史人物所處時代的歷史條件 ,科學地給予分析評價。任 何偉大的歷史人物 ,都是其所處時代的產兒 ,他總是與一定的時間 、地點 、條件相 聯系著的 。離開具體的歷史條件去評判歷史人物 ,就難免得出苛求于人的結論 ,甚 至表現出反歷史主義的傾向 。聯系到前段有人對新中國成立以來 ,為適應備戰需要 而建立起的經濟管理布局與工作 ,乃至三線建設 、深挖洞 、廣積糧等一類高層戰略 決策的非難 ,就存在這個問題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 ,毛澤東等人民領袖也是不得 已而為之呀!誰不愛好和平?誰不愿早日建設好自己的國家? 當寧死也不愿屈服于 帝國主義壓力的中國人民面臨超級大國核威脅時 ,從某種意義上說 ,這甚至成了唯
壹
一可行的決策 。只有積極備戰 ,才有可能換取和平 。前些年 , 日本共同社曾披露: 原美軍飛行員證實 ,五六十年代美國曾準備對中國搞核攻擊 。在朝鮮戰爭后持續冷 戰狀態的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中期 ,駐在日本的美空軍轟炸機部隊曾把韓國作為前 進基地 ,擔任定期向中國展開核攻擊待機任務 。一九五八年在發生臺灣海峽危機 時 , 當時美國的艾森豪威爾政權甚至已認真地研究過如何實施對中國展開核攻擊。 由大約五十架 B57型轟炸機組組成的第三轟炸機群機組人員 , 已完全記住了利用萬 里長城設定的 ,飛向中國口內的低空入侵路線和攻擊后返回當時南越的路線 。直到 一九六四年四月美越戰爭正式爆發前后 ,才結束了這具有特定目標對象的核攻擊待 機任務。
同樣 ,據九十年代初期在俄羅斯出版的《共青團真理報》 披露的有關材料也表 明 :六十年代末 ,前蘇聯也曾準備對中國實施核打擊 。當時任蘇聯駐華大使的阿列 克謝·伊萬諾維奇·葉利扎韋京在其回憶錄中談到 :一九六八年八月之后 , 中國領 導人真正開始擔心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會在本國重演 ,并已充分預計蘇會向中國施加 軍事壓力 。毛澤東對此的答復是“要準備打仗 ”,并立足早打 、大打 、打核大戰, 他向全世界表明中國不會被更強大敵人的軍事威脅所嚇倒 。而從蘇聯軍人角度看, 遏制中國最可靠的武器 ,就是核武器 。一九六九年珍寶島事件之后 , 中蘇間的危機 加劇 ,蘇聯代表曾向其東歐盟國通報了可能對中國核設施進行先發制人的打擊的內 情 ,甚至就美國對此的反應做了試探性的了解 。于是 ,西方輿論界有文章指出 ,蘇 聯正在討論打擊在中國羅布泊的核試驗基地的可能性 。只是由于一九六九年九月十 一日 ,應蘇方之約 , 中蘇兩國總理周恩來與柯西金在北京機場緊急會晤 ,才對防止 中蘇爆發核沖突起到關鍵作用 ,使這場險些導致的核災難得以避免 ,核爆按鈕最終 未能按下 。如果我們站在今天這種早已變化了的戰略格局上來審視歷史 ,勢必會感 到困惑不解 ,乃至指責中國人“好戰 ”,耽擱了經濟發展的良好時機 。但在當時, 毛澤東的一系列戰略決策卻是事出有因 ,很有必要的 。有備才能無患 ,也才能迫使 對方不敢輕易做出發動核戰爭的決策 。這樣想問題 ,才不至于像有的人那樣 ,把三 線建設看成是戰略決策失誤 ,是把資金、設備、廠房白白地扔進了山溝里。
當然 ,把握唯物辯證分析法才是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最核心的方法 。杰出的歷 史人物大都曾為促進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 ,建立過不可磨滅的功績 ,然而也曾不可
避免地有這樣或那樣的失誤 。功績 、失誤都有大小之分 ,沒有失誤的人卻是不存 在的 。評判歷史人物的功過是非 ,應當依據其對歷史的發展是起促進作用抑或起 阻礙作用來判定 。但具體地分析反映到某一歷史人物活動的史實 ,卻遠非如此簡 單 。歷史人物也是一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 ,要把他們放在當時的具體歷史條件 下 ,去做客觀公正的社會價值評判是很不容易的 。著名歷史人物都曾以不同的形 式作用于歷史的發展 ,其歷史功過不僅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表現出來 ,而且可以由 不同的歷史階段表現出來 ;既可以呈現出馬鞍形的曲線發展 ,也能夠表現為前后 期作用截然相反 ??傊?nbsp;, 隨著歷史條件的不斷變化 ,歷史人物的活動也是相當復 雜的 ,很難做到一以貫之 。甚至著名歷史人物的自身就是一個復雜的矛盾體 。如 諾貝爾 ,他是大富翁 ,但最大志向不在技術與金錢 ,卻終生酷愛文學 、哲學 ;生 財有道 ,譽滿全球 ,卻深居簡出 ,生活樸素 , 以接濟貧苦為己任 ;為了修路開礦 發明了烈性炸藥 ,卻目睹自己的發明被用于殺人流血的大規模戰爭 ;在眾人面前 顯得樂觀 ,獨自一人時卻苦悶 、失望 ;熱愛全人類卻沒有妻室 、兒女 ;眷念祖國 瑞典 ,卻孤身逝世于異邦。
十全十美的歷史人物當然更沒有 ,就以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魯迅先生為例 ,他 一生潔身自好 ,政治思想日趨成熟 ,學術理論卓有成就 ??伤葻熯^度 ,促使其在 并非不治之癥的肺結核中過早地離開了人世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小小失誤吧 。據說 魯迅清晨醒來的第一件事便是躺在床上抽煙 ,蚊帳也被煙熏得焦黃 。工作時 ,香煙 一支接一支 ,“每天要抽煙五十支到六十支 ”。他還錯誤地認為 , 自己抽煙把煙都吐 出來了 ,對身體危害不大 。作為一個早年曾學過醫學的人 ,有這種認識顯然是欠妥 的 。因而有人說 ,魯迅這顆文壇上的巨星 ,是在香煙的煙霧中隕落的 ,這話也許不 無道理 。當然 ,這僅僅只是談及一個偉人的生活習慣 。但它卻能給我們一點啟示, 只講一面 ,不講另一面 ,好則完美無缺 ,壞則臭狗屎一堆 ,這樣的社會價值評判很 難做到中肯無誤 ,也是不符合歷史真實的。
我們認為正確的社會價值評判方法應當是 ,認真分析當時的社會主要矛盾之所 在 ,找出社會發展的趨向 ,然后察言觀行 ,分析某一歷史人物當時是站在社會發展 的潮頭起引領作用?還是拽著歷史的車輪往后退?對解決社會主要矛盾所起的客觀 作用如何? 給作為社會主體的人民大眾帶來的是什么?并以此來判斷究竟是功績還
是過失應該成為其一生的主流 。功大于過 ,基本肯定 ;過大于功 ,則基本否定 ;功 過各半 ,就既要敢于肯定其功績 ,也要大膽否定其失誤。
第三節 歷史人物的基本類型
當人們能正確地把握住對歷史人物進行社會價值評判的基本準則之后 , 回到情 況復雜而又千變萬化的大千世界來加以觀察分析之 ,就會發現從不同的角度看 ,對 歷史人物的社會價值評判 ,是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型的。
?。ㄒ唬目傮w上評判一個人的歷史功過來看 ,大致可分為四類:
第一種類型 ,就其一生一世來說 ,是有功于國家和人民的 。這類人當然不會沒 有自己的失誤與缺點 ,但那只是九個指頭與一個指頭的關系 ,可以忽略不計 ,如前 文提到的魯迅先生 ?,F再試舉兩位有代表性的人物為例 。一個是為我國眼科醫學事 業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 曾使千千萬萬眼疾患者重見光明的著名眼科專家張曉樓教授 (1914— 1990年)。在他七十六歲不幸因病逝世時 ,還做出了最后的奉獻 ,捐出眼球 角膜 ,又使兩名工人患者的盲眼獲得新生 。真是死而后已 ,不愧為北京同仁眼庫第 一個身體力行的倡導者 。張曉樓從醫整整半個世紀 ,在醫療 、科研 、教學和防盲事 業中功績卓著 ,其成果曾數十次在國內外獲獎 ,是世界衛生組織專家咨詢團顧問。 他是為毛澤東主席 、胡志明主席等眾多高級領導人與國際友人診病的專家 。但他用 更多的時間深入基層 、農村 、山區為群眾解除痛苦 ,直至臨終前不久 ,還堅持要求 出診 ,他的敬業精神給后一代的影響不可低估 。恰如那位一歲時失明 ,三十二歲才 復明的女工曲國華所說 ,“老院長是世界知名人士 ,與我非親非故……我要像他老 人家那樣 ,將來只要有機會 ,也要為別人獻血 ,還有器官。”
另一位是華中師范大學前黨委書記兼院長劉介愚(1909— 1991年)。他雖曾捐 資萬元助學 ,可當他離開人世時 ,家里卻找不到一件好衣服 ,讓他著裝上路 。為能 在八十高齡之際籌集一萬元教育獎勵基金 ,他同老伴節衣縮食 ,每天早餐饅頭咸 菜 、中餐面條 、只有晚餐吃飯做個“兩菜一湯 ”,到交款那天 ,還臨時借了二十多 元錢 。其拳拳之心 ,真乃天地可鑒 。一九六二年 , 國家經濟面臨暫時困難 ,號召精 簡城鎮人口去農村 ,他的那位一九四七年參加革命的妻子卻名列其間 。有人難以理
解 ,劉介愚卻鄭重地說道 :“我是黨委書記 ,連自己的妻子都裁減不下來 ,又怎么 去作別人的思想工作 ,難道只叫別人考慮國家困難。”怪不得 ,人們發自內心地 說 ,擁護共產黨 ,就得擁護這樣的真正共產黨人。
第二種類型 ,一生功大于過的歷史人物 。先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著名領袖斯 大林(1879— 1953年) 為例 。斯大林是蘇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 。他繼承列寧的事 業 ,在他擔任蘇共總書記長達三十年的時間里 ,做出了偉大的功績 ,主要有兩大方 面 :一是在他當政的三十年里 ,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使蘇聯從落后的自然經濟占優 勢的國家轉變成先進的現代化工業國家 。其工業產值躍居世界第二 ,僅次于美國。 二是領導了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 ,為打敗法西斯主義侵略 、早日結束第二次世界大 戰做出了重大貢獻 。當時 ,蘇聯是處在資本主義汪洋大海中的社會主義孤島 ,經常 瀕臨被吞沒的危險 , 因此不得不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而且必須在三五年內完成別的 國家需要二三十年 ,甚至一百年才能完成的任務 。他當時所犯的錯誤 ,如曾鎮壓過 某些無辜 ,過快實行農業集體化 ,使農業遭到破壞等 。在一定程度上 ,是由于那時 候蘇聯所處的嚴峻的歷史環境造成的 。從其一生來看 ,他的功勞是第一位的 ,錯誤 是第二位的 , 即人們常說的七三開。
再以我國著名民主人士、毛澤東的老朋友章士釗(1881— 1973年) 為例 。他曾 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的司法總長兼教育總長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國民參政會參政 員 ,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全國政協常委 、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章士釗早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一九二四年 ,段祺瑞上臺 。章主張毀棄約法 及國會之主張正合段的心意 , 因此受邀 ,他投入北洋軍閥集團 。段從章建議 , 以 “ 臨時執政 ”之名兼任總統與總理之職 ,并委任章士釗為司法總長 。一九二五年四 月 ,再派其兼教育總長 。章士釗利用《甲寅》 周刊強調反對新文學運動 、新文化運 動 ,反對白話文 ,反對“歐化 ”,引得罵聲一片 ,但仍然我行我素 。八月 ,他又下 令解散“女師大 ”,鎮壓愛國學生運動 。一九二六年 ,“三一八 ”慘案時 ,章士釗任 段政府秘書長 。后被國民軍驅逐下臺 ,章士釗出走天津 。魯迅曾著文痛罵段祺瑞、 章士釗為“落水狗 ”,由是惡名遠播 。后來 ,他因同情共產黨人 ,一九二七年至一 九三二年曾先后參與營救李大釗 、楊開慧 、陳獨秀等 ,一九三八年六月起 ,章士釗 歷任第一 、二 、三 、四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 。解放戰爭后期 ,他作為“上海和平代
表團 ”代表及南京政府和平談判代表團非正式代表 ,為國共合作奔走 。一九四九年 四月 ,受李宗仁代總統委派與邵力子 、張治中 、劉斐同來北平 ,與中國共產黨舉行 和平談判 。 因國民黨政府拒絕簽訂雙方代表草擬的協定 ,乃留居北平 ,繼而去香 港 。六月致函程潛 ,勸說程 、陳(陳明仁)起義 。九月 ,他應中國共產黨之邀參加 開國大典 , 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晚年最為期盼的是祖國海 峽兩岸的和平統一 ,為此 ,他于一九七三年不顧九十二歲高齡自請只身前往香港為 恢復同臺灣的聯系而奔忙 ,最終在香港病故 ,為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大業作出最后的 貢獻。
第三種類型 ,一生中功過各半的歷史人物 。這類人最有代表性的在中國可推康 有為(1858— 1927年) 與陳獨秀(1880— 1942年)。康有為前期曾是先進的中國人 之一 ,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的主將 ,領導了戊戌維新運動 ,在歷史上起了 正面的積極作用 。他的 《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 等著作 ,引導人們對數千年 來被奉為金科玉律的典籍產生懷疑 ,使人們從“圣經賢傳 ”的禁錮中解放出來 。他 很早就接受了西方學者的進化論 ,用來解釋中國社會歷史的發展 ,并廣泛傳播了西 方資產階級的君主立憲理論和民權學說 ,用來改變中國的封建專制制度 。從一八九 五年“公車上書 ”到一八九八年“百日維新 ”,無論從奠定理論基礎或提出實際變 法綱領來說 ,他都起了主導作用 ,是當之無愧的戊戌維新的主要領導者 。然而在其 后期 , 隨著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興起 ,康有為仍然堅持改良主義立憲派立場, 墮落成為?;逝?、復辟派 。他不主張用暴力手段徹底推翻清朝政權 ,而主張用和平 手段改造清朝政權 ,使中國逐步演變成一個資本主義君主立憲國家 。康有為于一九 〇五年至一九〇七年間 , 同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發生了嚴重的意見分 歧 。他在民國初年 ,還參與擁戴清帝溥儀復辟的鬧劇 ,從而變為時代的落伍者 ,走 向了歷史的反面。
又如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陳獨秀 ,他于辛亥革命后 ,主編 《新青年》 雜志 ,接著 , 又與李大釗創辦 《每周評論》, 提倡新文化 ,宣傳馬克思主義 ,是 “五四 ”運動時期急進民主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一九二〇年發起組織上海共產主 義小組 ,為積極創立中國共產黨 ,在思想上 、理論上 、組織上都曾做出過一定的貢 獻 。一九二一年春 ,又在廣州發起建立早期共產黨組織 。一九二一年七月 ,被剛剛
成立的中國共產黨選為總書記 。但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后期 , 以他為代表的黨內 右傾機會主義者占據領導崗位 ,放棄對于農民 、城市小資產階級的領導權 ,尤其是 放棄對于武裝斗爭的領導權 ,對蔣介石的反革命進攻 ,采取一味妥協退讓的投降政 策 ,致使轟轟烈烈的大革命運動慘遭失敗 。后來 ,陳獨秀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 ,組 織“托陳取消派 ”,與彭述之等八十一人公開發表《政治意見書》, 表現了其堅持錯 誤的頑固立場 ,最終被黨和人民所唾棄。
第四種類型 ,一生過大于功的歷史人物 。試以中國現代史上的王明(1904— 1974年) 與改革開放中出現的湯伯亨(1945— 1991年) 為例 。先是“左 ”傾后為 右傾的機會主義頭子王明 ,也并不是一生盡干壞事 。他學生時代曾積極參加學生運 動 ,是個有愛國思想的進步青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后也做過一些有益的工作 。如一 九三五年曾代中央起草了著名的“八一宣言 ”,為宣傳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做 出了貢獻 。一九四六年后 ,他從事法律工作 ,參與領導和主持了《婚姻法》 等法律 的制定等等 。然而他的“功 ”遠遠小于他的“過 ”。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 , 以 王明為首的宗派集團奪取了中央領導權 ,在黨內推行了一條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的 “左 ”傾機會主義路線 ,對革命事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 。抗日戰爭初期 ,王明任中 共中央長江局書記時 ,又推行右傾投降主義路線 ,把抗戰領導權拱手送給國民黨; 再次使革命力量受到嚴重損失 。五十年代中期后 ,他滯留并投靠前蘇聯 ,后撰寫 《中共五十年》 等書 ,攻擊中國共產黨和毛主席 ,完全站到了黨和人民的對立面。
《中華工商時報》 一九九一年曾以 《貪污公款“賭 ”盡人生》 為題報道的原廣 東省著名企業家 、江門市三桁瓦廚房設備工業公司經理湯伯亨也是典型的一例 。此 人曾榮獲“全國優秀經營管理者 ”稱號和全國“五一 ”勞動獎章 ,為發展其所在企 業做出過突出貢獻 。但他疏于思想改造 ,終究抵御不住賭博的誘惑 ,僅僅不到兩年 時間 ,就先后在澳門 、香港一帶 ,利用所貪污的公款進行賭博 ,共輸掉一百八十二 點八萬港元 。最后 ,連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 ,被依法處以極刑。
?。ǘ臍v史人物一生的發展變化過程看 ,也可以劃分三類:
一是呈曲線變化的 。如眾所周知的蔣介石(1887— 1975年), 若仔細分析其一 生四個主要歷史階段 ,表現也不盡相同 。 自辛亥革命始至一九二六年北伐戰爭前后 為第一階段 。這時蔣介石投身辛亥革命 ,參加反袁世凱斗爭 ,幫助孫中山建立廣東
壹
革命根據地 。一九二三年九月十一日 ,受中山先生的派遣 ,作為國民黨代表團團長 赴蘇聯學習建黨 、建國和治軍的經驗 。他在參觀莫斯科軍區一四四步兵團時 , 曾慷 慨激昂地發表演講道 :“我們也準備與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決一死戰 ,我們來這里 是為了向你們學習和同你們聯合起來的。”他向紅軍許諾 ,在戰勝中國北方軍閥之 后 ,“就伸出友好的同盟者的手 , 以便共同戰斗。”接著 ,共產國際執委會主席團還 專門聽取了蔣介石關于國民黨活動的報告 。蔣介石曾預測說 :“我們希望 ,在三五 年之后 , 中國革命的第一階段——民族革命將順利完成 ,很快達到這一目的之后, 我們將進入第二階段——宣傳共產主義口號 。那時 ,對中國人民來說 ,將很容易實 現共產主義。”如此高調 , 同蔣介石以后的所作所為形成多么鮮明的對照!
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六年為第二階段 。這時的蔣介石完全否定了自己的革命歷 史 ,叛變了革命 ,屠殺中國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 。接著 ,先后發動五次對中央革命 根據地和紅軍的殘酷“ 圍剿 ”,在全國實行法西斯獨裁統治 , 白色恐怖籠罩著神州 大地 。一九三一年甚至置民族危亡于不顧 ,做出“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決策 ,密 令張學良推行不抵抗主義 , 白白將東北三省送給了日本侵略者。
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為第三個階段 。“西安事變 ”后 ,蔣介石迫于內外壓 力 ,不得不實行第二次國共合作 。在這八年里 ,蔣介石與汪精衛公開叛國投敵有所 不同 ,在武漢失守前后 ,他抗戰態度雖有所變化 ,卻始終留在抗日陣營里 。當然, 其本人初期推行的還是只要軍隊不要人民的片面抗戰政策 。一九三九年起更是執行 了消極抗日 、積極反共反人民的反動政策 ,但他所領導的國民黨政府軍中的愛國將 士 ,在對日作戰中尤其是在正面戰場上還是功不可沒的。
一九四五年九月日本投降后至一九七五年為第四個階段 。尤其是在前三年 ,蔣 介石政治上腐敗不堪 , 已窮途末路 。但他卻過高地估計了自己 ,過低地估計了中國 共產黨與人民的力量 ,急忙挑起新的內戰 ,結果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被很快趕出 了中國大陸 。雖然其后期也曾總結經驗教訓 ,在臺灣搞了一些改革與經濟建設 ,但 終究是強弩之末 ,蔣介石臨死也未能實現其“反共復國 ”的計劃 。終其一生來看, 蔣介石是逆歷史而動的代表人物 ,最終被歷史前進的洪流所沖倒 ,這一點毫無疑 義 。但從上述四個階段大致的劃分來看 ,他又是一個比較復雜的歷史人物 ,一生之 間多有變化 ,雖有漸變過程 ,也難截然分開。
二是歷史人物由當初值得肯定向否定方向發展 , 其代表人物當首推汪精衛 (1883— 1944年)。汪精衛早年參加中國同盟會 , 曾任《民報》 主編 ,積極鼓吹資產 階級民主革命 。一九一〇年他曾身攜炸彈 ,親自參加暗殺清攝政王載灃的行動 ,臨 危不懼旋即被捕 。辛亥革命后 ,受袁世凱收買 ,參加組織國事共濟會 ,擁袁竊國。 后又投奔孫中山 ,一九二五年在廣州任國民政府主席 ,一九二七年在武漢出爾反 爾 ,發動“七·一五 ”反革命政變 。歷任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長等要職 ,后任中國國 民黨副總裁 。一九三八年十二月離開重慶 ,發表艷電 ,公開投降日本 。次年底 , 同 日本簽訂賣國密約 。一九四〇年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 ,汪精衛任主席 ,成了中國 現代史上一個臭名遠揚的大漢奸。
三是歷史人物由應當否定向值得肯定的方向發展 , 其代表人物可推楊度 (1874— 1931年)。他早年留學日本 , 曾為清政府出洋考察五大臣起草報告 ,主張實 行君主立憲 。辛亥革命爆發后 ,受袁世凱的指使 ,與汪精衛組織國事共濟會 。一九 一五年聯絡孫毓筠等六人組成“籌安會 ”,積極策劃恢復帝制 ,為短命的“洪憲皇 帝 ”袁世凱搖旗吶喊 ,袁死后曾被通緝 。到晚年后卻傾向革命 ,一九二七年著名共 產黨人李大釗被軍閥張作霖逮捕后 ,他曾多方營救 。后來移居上海 ,參加中國互濟 會及其進步團體 。 由周恩來等人親自介紹 ,于一九二九年秋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 利用其特殊身份 ,在白色恐怖下仍堅持為黨作了一些有益的工作。
(三)從歷史人物對于社會發展的貢獻來看 ,可見之于不同方面 ,亦可區別為 若干不同類型:
一為政治上 、學術上均有公認之成就的人 。如李一氓 、鄧稼先等 。曾任過中共 中央中聯部部長的李一氓(1903— 1990年), 晚年出任過國務院古籍整理規劃小組 主要負責人 。他于一九二五年入黨 ,先后從事過黨的地下工作 、軍隊工作 、保衛工 作 、文化工作和外事工作等等 ,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專家學者型領導干部 。他既研究 社會科學 ,從事翻譯工作 ;又在古典文學 、現代文學和書法藝術方面頗有功底 ; 同 時涉獵京劇 、詞曲 、版畫 、碑帖等等 。他學識淵博 ,愛好廣泛 ,而又勤于研討與筆 耕 。尤為難能可貴的是 ,李一氓在其生前立下的遺囑中寫道 :“我的后事從簡 , 只 稱一個老共產黨人 ,不要任何其他稱謂…… ”這在我們黨內是第一個 ,充分顯示出 他作為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的寬廣胸懷 。李一氓經歷過中國革命的各次歷史風暴,
壹
的確是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然而他只要“一個老共產黨人 ”這一樸素 的稱謂 ,愈顯稱謂內涵的偉大而又豐富 ,為后來者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被人稱之為“核彈元勛 ”之一的著名科學家鄧稼先(1924— 1986 年) 也是如 此 。盡管其功高位顯 ,卻與那些難過孩子 、房子 、車子等“ 三關 ” 的領導迥然不 同 ,從而表現出他的高風亮節 。鄧稼先視女兒為掌上明珠 ,卻于一九六九年把才十 四歲的她送到了內蒙古生產建設兵團 。本來 ,憑鄧稼先的貢獻與社會關系 ,完全可 以早些把女兒調回城 ,可他的女兒是研究院干部子女中最后一個回城的 。鄧稼先自 己住在一幢破舊的樓房里 ,卻對別人住房很關心 。一九八四年十月十六日 ,他趁慶 祝中國原子彈爆炸成功二十周年之際 , 向來院視察的中央領導匯報了一個副研究員 居住條件惡劣的情況 ,引起高度重視 。四棟新樓先后在院里拔地而起 ,可他仍住在 原來那套極普通的住宅里 。按規定 ,鄧稼先可以坐專車 ,但他常常騎自行車上班。 當然 ,為了趕時間 ,他也坐車 ,卻不挑剔 ,無論轎車 、吉普車 、卡車都行 ,只要能 送到 。一次 ,他坐在卡車駕駛室里去機場 ,被不明真情的警衛人員盤問了半天 。哪 有大首長坐卡車上機場的呢?從這些似乎是細小的事情上 ,我們可以看到作為一個 共產黨人和著名科學家的雙重身份 ,在他身上的完美統一。
二為學術上有成就 ,政治上卻比較反動的 。這可以胡適(1891— 1962 年) 為 例 ,他早年曾留學美國 ,是實用主義哲學家杜威的學生 。一九一七年回國任北京大 學教授 , 曾提倡文學改革 ,是第一個用白話寫新詩的人 ,結為《嘗試集》 出版 。一 九一九年發表 《多研究些問題 ,少談些“ 主義 ”》, 以改良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 他提出的“大膽假設 ,小心求證 ”的研究方法 ,對學術界頗有影響 。著作有《中國 哲學史大綱》(上卷)、《白話文學史》(上卷) 和《胡適文存》 等 ,在我國具有較高 的學術地位 。然而 ,其政治上卻總是跟不上時代步伐 。一九二五年參加段祺瑞策劃 的善后會議 ,與孫中山倡導的國民會議對抗 。一九三一年“九·一八 ”事變 ,創辦 《獨立評論》, 支持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 ”的反動政策 ,并發表“全盤西化 ”的主 張 。他先后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 、行政院最高政治顧問等職 。后去臺灣 ,任國民黨 “ 中央研究院 ”院長 ,晚年執意要以“無黨無偏 ”的姿態 ,做蔣介石的“諍友 ”。到 頭來卻釀成了悲劇的一生 ,最后在一片“ 圍剿 ”聲中倒下。
三為超凡脫俗 ,主要在學術方面顯示出卓越成就的人 。如中國社會科學院特邀
顧問錢鐘書和楊絳夫妻倆 ,他們蝸居書齋 ,杜門避囂 ,謝絕一切來訪 ,專心治學, 仿佛過著出世般的生活 。從錢鐘書的 《圍城》《談藝錄》 等 ,到楊絳的 《洗澡》 及 譯著 《堂吉訶德》 等 , 已充分顯示出兩位大家博覽群書 ,才氣過人的素質 。近些 年 ,“錢學 ” 日益受到世人重視 ,但無論其冷也好 ,熱也罷 ,錢氏夫婦只問耕耘, 不問收獲 ,雖著作等身 ,仍鍥而不舍 。即使在國內外引起轟動 ,也視之平淡 ,故有 西班牙三任大使請楊女士受獎一事 。他倆乃“書癡 ”一對 ,絲毫不為“名利 ”二字 所動 。當然 ,他們的學術造詣主要是體現在社會科學研究方面。
此外 ,還有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學家 ,他們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巨大歷史作用 也是不容忽視的 。恩格斯就曾高度評價過細胞學說 、能量守恒和轉化的原理 、達爾 文的生物進化論等三大發現對于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推動作用 。中華民族也有 著一批以楊振寧 、丁肇中等為代表的 ,使國人引以為驕傲的華裔科學家——諾貝爾 獎金獲得者 。他們一生追求真理、熱愛中華的民族精神也將永垂史冊。
總而言之 ,上述人物的類型分析 ,主要是從便于研究為出發點的 。當然 , 由于 各人所處的時代不同 、社會地位不同 、活動領域或范圍不同等等 ,他們所給予人類 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影響及作用程度也各不相同 ,這當然不是寥寥數語所能夠深刻 闡述的。
相關文章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結束語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三章 習近平新時代賡續紅色血脈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二章 文化大革命:毛澤東的政治遺產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一章 黨的十大與批林批孔運動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十章 國際大戰略與三個世界理論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九章 引領第三世界與反對美蘇霸權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八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經濟社會發展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七章 以思想領域革命帶動各項斗批改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六章 文化大革命中的林彪事件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五章 推進上層建筑領域改革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 第四章 黨的九大與整黨建黨
- 劉飚|《毛澤東時代研究》第四冊第三章 奪權斗爭推動繼續革命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