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唐華與蔡英文共同出席在臺灣地區宜蘭港口的“臺軍自制沱江級隱身護衛艦交付儀式”,有消息人士透露,是美軍給予的技術支持。】
2024年4月4日,美國著名時事評論員Ksliu發來美國之音文章《臺海軍司令傳本周訪美 加強第一島鏈阻嚇 臺灣該做什么?》說,臺灣海軍司令唐華本周將出訪美國,備受國際軍事圈矚目。分析人士表示,唐華此行除象征美臺軍事交流的升級外,時間點也接近旨在強化第一島鏈海上軍事合作的美日菲三國領導人高峰會。他們說,面對中國的武力威脅,臺灣應積極與周邊盟國合作,建立“共同作戰圖像”。
路透社(Reuters)3月29日報道了唐華本周將到美國參加美軍太平洋艦隊指揮權交接儀式等活動,是美國“聯合島嶼防御概念”(Joint Island Defense Concept)計劃的一部分,旨在與臺灣、日本等其他“第一島鏈”國家協調,在此防線內對抗解放軍。美國最新國防授權中包含培訓臺灣士兵。
一位因議題敏感、不愿具名的美籍臺裔軍事專家4月1日告訴美國之音,據他掌握來自美方管道的消息證實,唐華確有美國之行。他說:“這是臺灣軍種司令例行訪美”,唐華于2023年5月就任后,原定去年底就要成行,但因故延宕至今。由于事涉敏感,臺灣國安人士未回應美國之音對唐華訪美行程的置評請求。
臺灣要強化與民主友盟合作,維護印太安全
第一島鏈的防衛也是臺灣候任“總統”賴清德高度關切的軍事議題。據臺灣總統府4月2日發布的新聞稿,賴清德與他的候任副總統蕭美琴當日下午分赴臺灣國防部和軍方的“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聽取“國防工作報告”,并熟悉戰備運作機制與海、空情實時動態。賴清德特別于會中指出,臺灣位處第一島鏈的關鍵位置,面對中國的威權主義擴張,應持續強化國防戰力,并與民主盟國緊密合作,共同維護臺海及印太區域的安全穩定,他說,這是“至關重要且刻不容緩的任務”。
對于唐華的美國行,臺灣立法院外交及國防委員會的民進黨籍立委王定宇認為,應與亞太區域內近期醞釀中的國際安全合作思維有關。他說,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4月10日將赴華盛頓,出席美日首腦會晤,重點議程即美日安保條例的升格。
憂“臺灣有事”日本強化16處機場、港口
日本政府4月1日宣布,作為強化防衛之一環,將把北海道、沖繩等7個道縣共16處據點設定為自衛隊和海上保安廳遭遇突發事態時的“特定利用機場與港灣”,并自本年度起,斥資370億日元(約2.44億美元)延長跑道、建設碼頭以利軍機、軍艦的操作。
日本共同社報道稱,日本完善這些設施的背后有著對中國海上軍事活動和“臺灣有事”的擔憂。
王定宇表示,日方此舉為因應其去年舉行的“臺灣兵推”,當時結果顯示,日本若開放民用機場給美軍使用,將可有效提高中共犯臺的“失敗率”。
此外,美、日、菲領導人也將于4月11日首度召開三邊峰會,據美國《政客》(Politico)雜志報道,此次峰會或將宣布,三國擬于南海進行聯合巡航,抗衡中國的武力崛起。
王定宇說,美國近年在菲律賓租借了9座新基地,并在日本的西南島嶼部署力量,其中距臺灣最近的島嶼僅110公里,這些布局都繞著臺海規劃,唯一目的即在遏制中國的軍事擴張,并控管區域內的和平與穩定。
他說,臺灣被納入這些安全會議或聯合軍演的跡象越來越明顯。王定宇告訴美國之音:“美日安保、美菲合作、美日菲高峰會、甚至于美國—印度、澳洲、越南、韓國(串連),最后有兩個必然:第一,日本開始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第二,這一切有一個核心利益,就是臺灣。”
臺灣本年度的漢光演習也將于4月進行計算機兵推;7月舉行實兵演練。對此,王定宇說,臺灣國防部長邱國正4月1日于立法院接受他的質詢時,已低調證實今年來臺觀摩漢光軍演的美軍人員,規模或更勝往年,屆時加上各國的部署,將能有效鞏固第一島鏈的防線,并對中國形成嚇阻。
唐華赴美或觸及環太軍演、潛艇作戰
在北臺灣新北市的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助理教授林穎佑認為,若唐華如期出訪美國,除了例行軍事拜會外,也很可能討論臺灣觀摩美國今年環太平洋軍事演習(Rim of the Pacific Exercise)的可行性,及美國未來對臺灣國造潛艇服役后的技術支持。
他說,美國每兩年在夏威夷主辦的環太軍演都會演練新型戰術戰法,并強化參演國家間的軍事合作與互信,臺灣雖不可能派兵參演,但可望爭取以觀察員身份,派員參與前期的兵推等課目。
另外,林穎佑說,隨著臺灣首艘國造潛艇海鯤號(舷號SS-711)順利下水,候任“總統”賴清德已承諾,將續建7艘同級潛艇,屆時臺灣也需要美方協訓,更新潛艇作戰及訓練準則。林穎佑告訴美國之音:“我們要怎么樣更新潛艦的戰術、戰法或者是相關的后勤資源,或許也是這一次唐華司令赴美時有機會接觸到的,就是說,我們要如何去跟美國接軌,甚至進行聯合作戰。”林穎佑說,隨著中共頻繁對臺展開海空威脅,周邊鄰國都關切臺灣應對海上灰色地帶沖突的經驗,這也不排除是唐華訪美時的討論議題之一。
不過,美國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全球中國中心副主任廖彥棻指出,環太平洋軍演的性質形同軍事外交“大拜拜”,臺灣若爭取觀摩將被中國視為嚴重挑釁,反喪失實質的軍事意義。因此,他認為,臺灣軍方不妨直接爭取與美國聯合演訓的機會,以深入了解“美國人在做什么”。
廖彥棻指出,據美軍印太司令部發布的態勢報告,美國截至2030年前的規劃,是把太平洋分成關島、菲律賓和澳大利亞等四個作戰群(Operating Cluster),分散式部署海空兵力,以防遭中國解放軍畢其功于一役、一舉摧毀。
另據路透社近日報道,為提升美日安保條約,美軍將安排四星上將督導駐日美軍。廖彥棻說,這代表美國已預想到未來區域內復雜的發展態勢,派遣“多一顆星”的指揮官,旨在統籌更多幕僚人員,提出更多假定計劃。
他分析,基于國際現況,臺灣缺乏跟周邊國家聯合演訓的管道,但可試著發揮地理優勢,并在思考自身防衛的同時,設想于戰時如何箝制中方的機艦出海,以有效支援周邊的盟友。
廖彥棻告訴美國之音:“臺灣可以進一步去想,萬一在戰爭開打之后,在這個關鍵的地點,你臺灣能夠從什么程度上,讓中國發揮航母等這些力量時,能夠造成什么樣的困難,對聯軍做出什么樣的貢獻,這樣出去才有辦法跟人家談籌碼。”廖彥棻說,臺美強化軍事合作的前提是,能分享“共同作戰圖像(Common Operational Picture)”,以潛艇為例,即共享聲紋數據,以避免戰時友軍任何意料外的誤傷。他說,臺美也須培養聯合作戰的默契,以海上船艦相互補給為例,臺灣雖與美國海軍采用同一套作業系統,卻因缺乏合作經驗,臺灣海軍官兵仍無從掌握美軍如何在航行中進行補給。因此,臺美兩軍若平時缺乏此類訓練,待開戰才來匆促合作,輕則造成人員傷亡,重則導致戰敗。
前臺灣海軍司令和國防部軍政副部長、現任國民黨籍立委陳永康曾于軍職任內多次訪美,他2月20日接待日本自衛隊退將組成的訪問團時,也強調臺、美、日應有更完善的溝通平臺,建立共同作戰圖像,才能精確掌握區域軍事動態。陳永康在會見中指出,臺美軍事合作是現在進行時。為深化合作,臺灣官兵不僅須孰悉美軍的各類作戰、訓練準則,就連語言能力也要提前加強,未盡之事還很多。
另據報道,對于此次臺軍海軍司令訪美一事,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已經給出回應,中方對此表示強烈不滿和堅決反對。同時對臺當局和美國發出了警告,警告臺當局放棄與外部勢力勾連,警告美國不要挑戰中方的底線,損害中方的核心利益。如果唐華執意赴美,不出意外的話,他應該很難按時返回臺灣地區,屆時解放軍大概率會出動戰機和軍艦在臺灣地區周邊的海空域巡視或舉行“圍島”演習。
(原創首發,作者系昆侖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圖片Ksliu提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