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偶然觀看了二十多年前制作的電視劇《抉擇》。該劇根據作家張平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主要表現在處理一個國營大紡織廠被腐敗分子以“改革”的名義搞垮的問題的過程中,市長李高成面對家庭內外各種利誘和脅迫時的正確抉擇。這個故事,后來還拍攝過一部電影《生死抉擇》,當年曾引起過不大不小的熱潮。兩相比較,電視劇遜于電影:情節節奏拖沓散漫,主題表達欠完滿合理,說服力不夠。不過,電視劇中對腐敗問題有一些尖銳的質問。
比較有意思的是,在電視劇結尾,被降職返任紡織廠廠長的李高成接待東歐一個原是社會主義、“蘇東劇變”后復辟了資本主義的國家的客商,閑聊中談到該國當年“劇變”的原因,李高成認為是“沒有及時改革”,并充滿信心地說“我們不會這樣”——言下之意是:我們及時改革了,所以不會像你們一樣“劇變”(即復辟資本主義)。
李高成所說的“改革”,當然主要是指“市場化經濟改革”和與此相關的一些“政治改革”。中國沒有發生當年蘇聯和東歐那樣的“劇變”是因為“及時改革”了,這不僅是電視劇虛構人物李高成的認識,也是目前為止一定程度上的“主流”認識。
說蘇聯、東歐當年那些社會主義國家在“劇變”之前沒有“及時進行市場經濟改革”,這種認識對其中大多數國家來說或許基本符合事實,但是,對其中有一個國家來說卻完全不符合事實,這個國家就是南斯拉夫。
記得在西歷1977年以后國內放映過不少南斯拉夫影片,其中很有幾部是反映南斯拉夫現實狀況的,這些影片體現的南斯拉夫社會生活狀況是:人們住著現代式套房,家里有電視機、電冰箱等電器和很好的家具,穿著得體時尚,還使用家用小汽車,等等之類??梢钥闯觯敃r的南斯拉夫經濟比較好,生活比較富裕。事實上,當年我國是把南斯拉夫作為“社會主義國家改革榜樣”進行宣傳、學習的。
南斯拉夫當時較好的經濟發展狀況,乍一看來是因為它有別于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從“西元”1952年開始,南斯拉夫就取消了社會經濟中的國家行政計劃指令,企業和個人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來采購、生產和出售相關商品。(見《多黨制與南斯拉夫分裂》,李滿長著,人民出版社西歷2013年9月出版)但實際上,這只是一種淺表的認識。“市場化改革”自然在當時南斯拉夫經濟發展中有一些作用,但并非主要的因素,最主要的、決定性的因素是當時南斯拉夫在分別以蘇聯和“美國”為首的兩大對峙陣營之間處于“中立”地位。
“冷戰”開始后,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產黨領導人堅持維護本國利益、反對蘇聯的控制,南斯拉夫與蘇聯的關系惡化,一度遭到社會主義陣營的排斥和孤立,南斯拉夫甚至擔心蘇聯“可能進行軍事干涉”,因此與西方資本團伙國家建立了關系。“美國”為首的西方團伙為了對抗、分化蘇聯集團,自然樂于拉攏、利用南斯拉夫,故而取消了對南斯拉夫的一切禁令,允許并鼓勵雙方開展政治、經濟、貿易、文化、科技乃至軍事等領域的合作。南斯拉夫發起“不結盟運動”,獨立于蘇、“美”兩大集團,使自己成為兩大集團都要爭取和借重的對象,自己一方面恢復、改善與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關系,一方面向西方的資金、技術、企業、人員開放,與西方和其他國家的經濟關系不斷擴大,建立起大量的個人企業、合資企業、外資企業、跨國公司。這些,才是當年南斯拉夫“市場經濟改革成功”的關鍵性因素。
因此,南斯拉夫是當時社會主義國家中的“改革先鋒”,而其“改革”能在二十多年間獲得一定成效,除了因為有鐵托的堅強領導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在蘇、“美”的矛盾斗爭中“左右逢源”。到“西元”1980年鐵托去世后,尤其是蘇聯的戈爾巴喬夫“改革”后,南斯拉夫對西方的戰略作用大大降低了,其國內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就接踵而發,愈演愈烈,最終隨著“蘇東劇變”而分裂解體為六個國家。而作為曾經的“改革先鋒”,南斯拉夫的分裂“劇變”比其它東歐國家更加慘烈:分裂過程中各“共和國”之間爭斗不斷,波黑“共和國”內部三個群類之間更是發生了慘絕人寰的混戰,塞爾維亞“共和國”也發生了科索沃內戰并因此遭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團伙的野蠻轟炸——塞爾維亞對科索沃的反“獨立”斗爭目前為止仍在繼續。
南斯拉夫和其他東歐國家,與我國在國家大小與文明厚淺方面當然不具可比性,但其“劇變”的教訓仍可作為我們的前車之鑒——“鑒”之一,是否“改革”并不是“劇變”會否發生的原因,最主要原因還在他處。
所以,“李高成”們有信心的理由不成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