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甲辰龍年。龍是中華民族的遠古圖騰和精神象征,是中華大地多元文化融合創新的結果,寓意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整合創新”的特性。龍行九天,有青云之志,龍騰四海,能福澤八方。龍代表著勇氣、智慧和力量!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和自強不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一歲一程,龍年春節來臨,無數人朝著家的方向前行。燈會廟會、文藝戲曲、民俗表演、非遺展示……大年三十,各地舉辦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讓節日更喜慶、更歡快。景點和街巷張燈結彩、熱鬧非凡,大街小巷熙熙攘攘,紅燈籠、中國結、立體花墻等烘托出濃郁的節日氛圍,市民和游客徜徉其間,感受濃濃年味。天南地北、城市鄉村,中華兒女歡聚團圓、感受親情、品味幸福。家家戶戶升騰的煙火氣、涌動的忙碌勁,詮釋了人們對美好幸福的追求,也展現了一個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中國。[1]
過年,意味著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總之,都離不開“團聚”二字,這也是過年的意義所在。春節,是源遠流長的。從上古時代祈歲祭祀綿延而來,這一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依然被全球華人所珍視。除了除舊布新,人們對龍年有著更多的期待,各地不同的過年節俗,也展示著中華文化的積淀。這是獨屬于傳統節日的儀式感,也是提醒人們“根”之所在、初心所在。據媒體報道,今年春運期間,全社會跨區域人員流動量,預計將達到90億人次,而自駕出行占全社會人員出行量的比例將達80%。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返鄉交通工具的發展、人員自由流動的加快,讓家的距離不再遙遠,也讓春節愈發凸顯其價值意義:是休憩調整的歸所,也是積蓄力量后的邁步之處。
春節,是古老的也是年輕的。有調查數據顯示,家人團聚吃年夜飯是青年人認為過年“儀式感”最重要的體現。貼春聯、掃房子、備年夜飯,傳統習俗的魅力、“年味”的誘惑力可見一斑。一邊是對傳統習俗的繼承,一邊是對新年俗的挖掘。青年人在潛移默化中構建起一個熱氣騰騰的春節。……這一農耕時代的節令,因一代又一代人的融入歷久彌新,日益煥發新的光彩。
“福滿門庭春氣暖,源清流遠歲華新”。春節,在一年又一年的接續中成為傳統與現代的連接,而“家”所構筑的安全感與幸福感仍能給人心以撫慰。過年,回家,正是這場盛大節日的重要表征與深沉情感。此時的中華大地,處處洋溢著春節的歡鬧,張燈結彩,萬象更新;此刻,一句“我回來了”,或許就是這個春節最好的禮物。[2]
今年是甲辰龍年。龍是中華民族的遠古圖騰和精神象征,是中華大地多元文化融合創新的結果,寓意著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整合創新”的特性。龍行九天,有青云之志,龍騰四海,能福澤八方。龍代表著勇氣、智慧和力量!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磅礴偉力和自強不息。辭別玉兔迎金龍,新年氣象樂融融。龍年有大運,人人都能心想事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龍是中華民族的圖騰,具有剛健威武的雄姿、勇猛無畏的氣概、福澤四海的情懷、強大無比的力量,既象征著五千年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奮斗進取的精神血脈,更承載著新時代新征程億萬中華兒女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堅定意志和美好愿望。甲辰龍年,希望全國人民振奮龍馬精神,以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的干勁闖勁,開拓創新、拼搏奉獻,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春節的習俗——寫春聯、貼窗花、舞獅舞龍,有一種令人心潮涌動的蓬勃生命力。春節的內涵——喜慶、和諧、團圓,包含著深切厚重的人文關懷。春節與中國文化是緊緊相連的,春節是中國文化最集中的體現。春節的魅力與精神,就是中國文化的魅力與精神。回家過年是主流,旅游過年也漸成風尚。在團聚主題不變的前提下,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換一個地方過年”。行走在哈爾濱街頭,張燈結彩,年味十足。春節期間,哈爾濱推出形式多樣的節慶活動和旅游產品。攜程平臺數據顯示,春節期間,哈爾濱旅游預訂訂單同比增長超14倍,成為全國增幅最高的城市。除夕當天,山東省濰坊市壽光紀臺鎮令欣蔬菜專業合作社內仍十分忙碌,合作社的社員將當天采摘的茄子、黃瓜、絲瓜等分揀整理,按品種、色澤、均勻度等搭配好,封膜裝箱,再由貨車運往上海、廣州、深圳等多個城市。作為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壽光在春節期間將組織1600余家合作社積極幫助農戶對接商超、電商平臺、批發市場等,全力保障壽光蔬菜穩定供應全國市場。[3]
根據交通運輸部預計,今年春運全國跨區域人員流動量將達到創紀錄的90億人次。對于團圓的渴望,對于鄉土的眷戀,這些都是刻在中國人骨子里的情感,與親人的團聚,熱氣騰騰的年夜飯,是對一年辛苦的犒賞和慰藉,新的希望在辭舊迎新的除夕夜萌生。流光溢彩,年的味道越來越濃。鐵路、民航、客運、電力、邊疆哨所……很多人在堅守一線,用責任守護萬家燈火。
從全球范圍來看,春節的影響力越來越大,已有近20個國家將春節定為法定節假日,全球約五分至一的人口以不同形式慶祝春節,“中國年”真正變成了“世界年”,這里面既有中國文化在全球影響力不斷提升的驅動,也是春節本身的魅力被越來越多的人認知和認同的結果。春節的意義很好,“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對春暖花開、萬物復蘇的期盼是全人類所共有的。
2022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器物有魂,透物見史。從從考古文物里的中華龍,可以看到龍文化的演變。紅山玉龍,造型生動,雕琢精美,漢代青龍紋瓦當,寓意祥瑞,鎮守安寧。唐代赤金走龍,栩栩如生,步態生輝,…… 從春秋至清代,兩千多年來
龍的形象,發生了由抽象到寫實,神態由威猛到溫順,性質由神話到世俗的演變,這也在無形中反映著中華民族文化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的與時俱進。龍文物中蘊藏著時代的烙印、文明的寫照以及人們的精神風貌。縱觀歷史長河,龍文化始終貫穿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更是見證了中華民族的文明進步。
龍是先民想象出來的神獸,是多種動物的合體,有鹿角、蛇身、鷹爪、魚尾等等,是中國遠古的圖騰。中國早期龍的形象有很多變化,吸納了不少民族和地區對龍的信仰和想象,是中華民族包容性的體現。學者們根據考古資料得出結論:龍是上古時期,由來自不同地區的不同文化因素共同構成的,是中華文明的最核心內容之一。
龍字最早是在甲骨文中出現的,是典型的象形字。甲骨文中的“龍”字,上半部分像龍角,下部分像它張開的嘴巴,而右側可以看到它彎曲的身體,非常生動形象。專家們認為,從龍字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幾千年來,漢字的發展一脈相承。如今的龍字在它最后一筆豎彎鉤的筆畫中我們依然還能看出龍身體的彎曲形狀。
作為十二生肖中唯一的虛擬神獸,龍富有神秘色彩被向往幸福的人們賦予美好意涵。珍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的鎏金鐵芯銅龍,長角后翹,雙目炯炯,龍首鬃毛飛揚,龍尾反折向龍頭上方。這代表著中國古代的美學和精湛工藝。透過這只龍,可以遙望大唐盛世。對中國人來說,龍不僅代表著勇氣、智慧和力量,還寓意著幸福吉祥、團圓賜福。
天津博物館藏龍文物特展“九寶尋龍”中,有新石器時代的玉豬龍、商代夔(kuí)龍百乳紋簋。漢代龍形玉飾、清代雍正款青花云龍紋碗,……百余件(套)種類豐富的精品龍文物,展示了各個歷史時期文物上龍紋飾的特點,鋪陳一幅充滿龍元素的文物藝術長卷。
鑄于青銅、制于陶瓷、琢于玉器,熔于金銀、繪于書畫、繡于華裳。或威嚴遒勁、或華美富麗;或飄逸靈動、或憨態可掬。不同時代、不同形態的“中國龍”,附身于各式各樣的文物,成為中華文明史的見證。古人將美好愿景、精神追求賦予龍文物;今人從中解碼精神文明、傳承歷史文化,一件件龍文物,講述著中華民族在歷史進程中創造的輝煌,象征著強盛、安寧、吉祥、美好的中國。[4]
玉兔辭舊歲,金龍接新春。 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為隆重的節日。人們或奔赴團圓、闔家歡聚,與親人分享快樂與成就;或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為節日增添更多保障與溫馨;或振奮精神,準備以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的干勁闖勁,在新的一年開拓創新、拼搏奉獻……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4年春節團拜會上講話強調:“甲辰龍年,希望全國人民振奮龍馬精神,以龍騰虎躍、魚躍龍門的干勁闖勁,開拓創新、拼搏奉獻,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
夜色斑斕,萬家燈火。辭舊迎新之際,回顧過往,展望未來,前行的步伐愈發堅定。放眼活力滿滿、熱氣騰騰的中國,廣大干部群眾必將振奮龍馬精神,砥礪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堅定意志,共同書寫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新篇章,向著充滿希望的明天昂首奮進。
日月開新元,天地又一春。各行各業的奮斗者,以“等不起、慢不得”的姿態,努力在新的一年里跑出“加速度”,書寫屬于這個時代的華美篇章。
參考資料:
[1]《感受濃濃年味共享幸福生活》,《人民日報》2024年02月10日01 版。
[2]方芫《春節,向新而行》光明網2024-02-09。
[3] 《玉兔辭舊歲 金龍啟新程——除夕賀新春》新華社2024-02-09。
[4]《百聞不如一見:龍年說龍》新華社新媒體2024-02-09。
于2024-02-10(春節)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