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看到了著名經濟學家常修澤先生的一個視頻,題目叫做《東北國企活力不足,民企不發達》。視頻以東北國企虧損的事實說明了國企效益不好,活力不足,用500強民營企業數量與浙江對比,說明了東北的民營經濟不發達。在視頻中常先生特別強調了民營企業虧損了沒有誰給予補貼,言下之意是其活力源于企業能夠自負盈虧。
改革開放以來,學術界似乎先后都認可了國企應該進行體現產權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因而引進了西方國家的現代公司制;另一方面,學術界似乎也逐步趨向一致地認為要把“資本請回來”,形成整個社會經濟以資本為主導的經濟體制,以至于形成了國有資本和公有資本這樣的叫法。
人所共知,資本的經營方式,它是一種導致經濟兩極分化的經營方式,這在全球都是普遍存在的事實:作為資本方式運行的企業,老板與員工之間必然會產生兩極分化;在企業與企業之間,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也會出現兩極分化;在城鄉之間,必然會出現更嚴重的兩極分化的格局,而地區與地區之間,自然也會產生兩極分化。珠三角、長三角地區經濟興旺,必然會導致其它地區的資源外流,從而導致經濟衰退,不僅僅只是東北三省。因此,目前出現的這種情況,本就是資本主導的市場經濟的必然表現,完全是正常現象。
至于說到國有企業活力不足,效益不好的問題。這倒是不應該發生的事情。特別是國有企業已經經過了四十多年的改革,為什么到現在還依然是效益不好,活力不足呢?
對這個問題,常先生是提到了民企虧損了沒有補貼,它需要自負盈虧,因而有活力。但不知道,常先生有沒有思考國有企業為什么不能自負盈虧?因而缺乏活力呢?
在這里,存在著的一個問題就是,國有企業作為生產資料國家所有的基本性質,事實上已經排除了任何一個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的可能性(盈虧自負是企業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特征)!
任何一個以國家所有制為基礎的國有企業,都有三個基本特點:
第一,企業只存在人格化的勞動所有者,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
第二,生產資料公有制本身決定了人們在資產所有方面不存在差別,因而所謂的資產所有權在公有制企業已經沒有意義,決定了企業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
第三,由于國有資產具有國家范圍內的整體性,這種整體性從根本上排除了國有企業只有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和發展,而不能作為獨立的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
問題是面對這種社會主義國家出現的新的公有制企業,在改革中我們的經濟學家的思路發生了“一次‘哲學性’的革命:即我們不再謀求建立現代史上不曾出現過的企業制度,而是要選擇已被世界現代經濟發展證明行之有效的企業制度,作為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至于哪種具體的企業制度更有效,則可以探索,‘現代企業制度’的籠統含義正好給探索改革的具體道路以更廣闊的空間,它沒有限定我們必須模仿哪一國家哪種具體的企業組織形式”(金碚 《何去何從一一當代中國的國有企業問題》第11頁。今日中國出版社1997年9月出版)。讀到這里,大家是不是覺得我們中國的經濟學家真聰明。既然對新的問題給不出自己的答案,抄作業總會吧,于是經濟學家們大腦終于開竅了;不僅知道要抄作業,而且還能夠留有余地,以便有選擇抄哪一家的作業能更好些。想想都很牛!
但問題是,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存在的企業,現在卻建立了適合企業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產權制度。于是,便出現了如下矛盾:
國有企業唯一能成為生產主體的是勞動所有者,但產權制度確立的是資產所有者的主體地位;而要命的是國有企業所有制性質本身又決定了國有企業不存在人格化的資產者,于是,國有企業便成了無主體的企業;
國有企業只存在著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因而需要建立的是勞動者當家做主和按勞分配的勞權制度,但產權制度卻是體現的資產者當家做主和按資分配的權利要求,于是,勞動者對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被否定,國有企業唯一可能的驅動力因為產權制度的建立而被廢掉了;
國有企業本來只能作為獨立的勞動實體收支自理,自我發展,但現在建立的卻是適合企業作為資產實體存在和發展的產權制度,于是,國有企業的經濟實體性質被廢除,只能作為一個不規范的企業存在和發展!
一個沒有了生產主體企業、一個沒有了追求利益的驅動機制的經濟組織,一個不能自我發展、自我管理的企業,你卻在責備它沒有效益,缺乏活力,這要求是不是豈不太苛刻了?
如果說私有制企業是因為建立了產權制度而形成了健全有效的按資分配機制,因而具有動力和活力的話,那公有制企業必須建立勞權制度才能形成健全有效的按勞分配機制,才有可能形成其不斷發展的活力和強大動力;但現在在公有制企業卻建立了適合私有制企業的產權制度,期望一個沒有人格化的資產者的公有制企業形成按資分配機制,豈不荒謬?
看來問題是表現在國企缺乏經營活力的現象上,根子卻在主導改革的經濟學家身上:是因為我們的經濟學家抄錯了作業,完全沒有搞清兩種企業性質和特點的區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