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7日,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實驗室OpenAI召開了號稱科技春晚的首場開發者大會,會上展示出的AI能力讓世界嘩然,各行各業都迅速給出了自己的解讀。
看完了整場發布會,筆者最大的感受就是,隨著技術的“爆發式發展”,人工智能從“不能用,不好用”已經迅速過渡到“可以用,擅長用”的階段。但是,必須看到,人工智能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它在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便利和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更多未知的風險和挑戰。
“外星人”馬斯克直言,“人工智能是人類文明存在的巨大風險”。那么除了憂心個人即將“被失業”之外,人工智能對我們的國家安全將帶來什么影響呢?
網絡生態“新沖擊”
人工智能的扛鼎之作ChatGPT給出的答案總是真真假假、真假難辨。甚至可以說,一個沒有專業背景的普通人,在面對這些讀起來通順、邏輯自洽并摻雜專業詞匯的語句時,很難不被迷惑,而陷入甚至依賴ChatGPT平臺打造的“知識壁壘”中,一旦普通人越來越多的將其作為獲取知識的主要甚至是唯一來源,大量不實信息就有了可乘之機,搭著人工智能的便車展開散播。今年2月,就有網民在ChatGPT平臺上發布“杭州2023年3月1日起取消限行”假新聞,再晚點辟謠,肯定有杭州市民要為這則逼真的“假新聞”買單了。
軍事實力“大洗牌”。
人工智能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正在以驚人的速度不斷擴大。以色列近日表示,他與哈馬斯進行了世界上第一次“人工智能戰爭”。以色列在戰爭中動用了大量的AI武器,無人機群自動攻擊目標,取得了不菲的戰果。以色列這波“凡爾賽”估計也讓那邊正在陷入一戰式“戰壕戰”的俄烏兩國狠狠羨慕嫉妒恨了一把。
但如果你因此認為AI戰爭比核大戰要好多了,那真是太天真了。雖然AI戰爭貌似是常規戰爭,但是其失控的風險反而更大。因為人類畢竟是血肉之軀,有恐懼、有溫情、有感情,在面對戰場的殘酷時或許還會槍口抬高一寸。而AI則是完全不知道“死是何物”的機器,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殺死更多的敵人。可以想象,普通的血肉之軀,在面對這樣的“冷血終結者”面前,是多么的絕望,戰爭將會變得多么的殘酷。
意識形態“悄滲透”
還是以聊天機器人舉例子,他本身既沒有立場,也沒有偏好,雖然“像人”一樣,但是卻又難以像人一樣對內容進行有效的價值判斷和內容過濾。開發者“爸爸”給他輸入什么樣的數據庫,采用什么樣的訓練模型,他就會變成什么樣子。讓他說什么,他就會順著開發者和“投喂者”的意思去輸出什么。那么,在西方媒體擁有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絕對話語權的今天,其輸出內容充斥對我不利的有害信息也不足為怪了。據稱,部分境外勢力已經開始嘗試向ChatGPT主動“投喂”敏感有害信息,向我進行悄無聲息的滲透。這種滲透比起傳統“和平演變”方式更加隱蔽,危害性更大。
數據安全“新挑戰”
看看俄烏沖突中那些被“人臉識別”狙殺的將軍們,就應該知道,在當今這個時代數據安全的重要性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保護好自己的數據才是保護好自己的安全。國外GhatGPT最核心的價值之一就是擁有海量的用戶數據。英國的情報機構則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人工智能導致數據泄露的真相,“ChatGPT母公司OpenAI及其投資者微軟等企業能夠讀取輸入ChatGPT中的查詢內容,用戶在使用該平臺進行搜索時可能會導致敏感信息泄露”。針對這種風險,目前多國政府已經建起了“小院高墻”,在“未來已來,而我還沒有準備好”之前,做好防護防止本國重要信息泄露才是正道。
當然,技術本身是中立的,在看到人工智能技術對國家安全構成的普遍威脅的同時,我們更要統籌好發展與安全之間的關系,通過加強監管和管理,確保其應用符合國家安全的要求。
推動監管規范先行
我們首先應當審視ChatGPT等新興技術帶來的風險隱患,加強對人工智能技術的監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確保其應用符合國家安全的要求。同時也要避免出現“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現象。
打磨技術向善發展環境
針對資本市場中出現的類ChatGPT同質化競爭和資本過熱現象,亟須有關部門不斷強化對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宏觀駕馭和正確引導,加大對相關企業良性發展競爭的路徑引領和風險提示作用。既要積極防范技術和資本“過火”對我國國家安全所帶來的各類風險隱患,又要積極打造人工智能 技術真正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的良性環境,不斷推動技術創造環境有序健康發展的正向循環。
“走出去”爭奪話語權
目前,在包括人工智能在內的新興技術領域,尚未形成全球認同的安全評估標準和技術認定規范,尚未對跨國企業探索新興技術所帶來的安全隱患形成有效共識。面對此類問題,我國應積極參與和塑造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領域國際治理進程。在符合我利益的前提下,推動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國際規則的盡快落地。
當下,我國人工智能面臨日趨復雜的內外局勢,一方面,我國人工智能亟待發展,我們正在努力實現“后發先至”的理想目標;另一方面,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快在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政策、商業和國際合作布局,虎視眈眈要打造對我戰略圍堵包圍圈。在這種國內外大環境下,我們既要重安全,更要促發展,既要提升對新興技術及其所帶來的安全風險的有效管控水平,更要爭取在“人工智能”領域“遙遙領先”,助推國家的強大與發展。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