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章通過剖析ai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走向,再次論證了資本主義的經濟規律和人民群眾日益貧困的未來,資本的魔爪將不斷伸向新的群體。
2.AI技術的發展使得資本主義攻占了文化領域這一小資產階級的最后堡壘,同時也為未來社會主義文化的社會化大生產提供了基礎。
3.以OPENAI為代表的AIGC技術的發展,實質是資本在傳統制造等行業已經無法通過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方式賺取巨額的剩余價值,而投向了成本巨大的腦力勞動辦公領域,通過AI技術提高腦力勞動的勞動生產率,繪畫因為其應用落地較快,被AI技術改變首當其沖。AI技術的發展,根本上會導致腦力勞動者降薪、失業,甚至變成體力勞動者,從而加劇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間的階級矛盾。
AI繪畫:文化生產領域遲到了三百年的社會化大生產
概述:
近期,人工智能在文化生產領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社會上廣泛的討論。各種觀點層出不窮,都急切地想要把自己賣給社會,以讓它們的主人掌握歷史的進程。這些社會上的主流觀點,大多都是唯心主義的,它們要么是把人工智能工具,一個歷史的人類勞動的產物,給神化成某種具有不可知性的至高存在,要么就是給矮化成某種平庸的又一個數字軟件。這兩種觀點的代表是認為ai可以完全替代人類勞動者的完全替代論和ai沒有辦法替代任何一個勞動者的無法替代論。
完全替代論是典型的資產階級唯心世界觀,這個觀點的主子,資本家們一邊必須要從生產中攝取剩余價值以再生產,一邊又害怕勞動者起來反抗,所以就幻想一個永不背叛的勞動者,這個永遠忠誠的勞動者擁有極低的再生產成本同時又絲毫不在意自己的那些被剝奪的剩余價值。它一生唯一的目的就是為了給資本的再生產和擴大供給剩余價值。而它的對立面,無法替代論則是小資產階級的代表作。無法替代論認為人工智能不過是另一個高級一點的軟件工具,一個可以被小生產者掌握在手中的工具,無法改變現有的工作流,無法威脅到文化小生產者的地位。這和完全替代論一樣,也是一個幻想,是小生產者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試圖保證自己的一畝三分田。而還有一些其他的觀點大多分布在這兩個極端中間。
馬列毛主義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是錯誤的,ai在文化生產領域的發展本質上是一場遲到了三百年的社會化大生產。本文將試圖從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闡明ai發展對社會的影響。
AI生成模型的歷史發展
智能機器這個概念最早由英國數學家Alan Turing在30年代提出,50年代在Dartmouth Workshop成為一個嚴肅的學術研究門類,并在60到80年代以語言符號學建模為代表的范式持續發展。人工智能神經網絡在80年代出現,并在2000年后快速發展,成為人工智能領域主流的范式。人工智能圖像生成最早出現在90年代以計算圖形學為基本范式的生成算法,在2014生成對抗網絡gan出現后快速發展,并在2018年的diffusion模型下加速發展,最終在2022年以stability ai的開源模型stable diffusion為代表的diffusion模型的范式下徹底爆發,發展到了能夠被使用到文化生產的程度。
如果我們仔細考察人工智能發展的歷史,我們會發現重大突破是以一個加速出現的。從30到60年代的緩慢的理論工作,到60至80年代以語言符號學為代表的初期發展,到80帶00年的神經網絡加速發展,到2014年gan出現以來的爆發式的發展。與理論發展相對應的是人工智能的工程發展,如果我們考察使用在人工智能開發中的計算力,我們會發現一條在初期緩慢增長,中期加速增長,后期爆發式地增長的曲線。
如果我們用類似的范式考察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英國各種工業品的產量,我們也會得到一條類似的曲線。這并不是偶然。這條曲線正是資本增長的曲線。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本質上是資本通過擴大再生產和集中的方式,快速并加速擴張自身所產生的結果。當我們用唯物主義的方式揭開人工智能發展的神秘面紗時,我們發現從來沒有那些唯心主義者所宣稱的人工智能由某些超越人類歷史發展的特性,只有資本在人工智能領域頑強地發揮自身的職責。用更通俗的話來說,就是資本家看到了人工智能賺錢的潛力,瘋狂地往里面追加投資,最終導致了人工智能高速發展。
就像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那樣,人工智能如此快速的發展光靠資本在單一公司的剝削是不夠的,必須要靠資本集中。這一點在人工智能發展領域的體現就是計算資源的集中。這種集中又體現在了計算設備的集中和計算的集中。計算設備的集中的代表是Google,meta,Microsoft這樣的壟斷資本公司從市場上搜刮了大量的顯卡,超級計算機,和其他的計算設備。而計算的集中則是體現在了人工智能模型的參數增長上。從世紀初的一個人工智能模型只有幾千個參數,到chatgpt擁有超過1750億參數。這種資本的集中會使生產更加高效,并導致那些小的資本家退出競爭,最終形成壟斷。
當我們用唯物主義考察人工智能的歷史發展,我們不會發現任何超越資本主義的人工智能獨屬于的神秘力量在起作用,從始至終都是資本的力量在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而這樣的發展帶來兩個結果,人工智能的加速發展和人工智能生產的集中。
現代文化生產
現代文化生產與現代物質生產的相同之處都是在于,兩者都是以商品經濟作為生產的基礎。就像紡織廠生產一件衣服不是為了滿足某一個人類的穿衣需求,而是為了在市場中交換貨幣以完成資本的循環一樣,一家游戲公司開發一款游戲也不是為了滿足某一個人類娛樂的需求,而是為了從市場上賺取能夠開發下一款游戲的資金。
但與物質生產不同的是,文化生產還不是社會化大生產。紡織廠生產一件衣服需要化學合成廠提供染料,需要棉花種植園或者尼龍工廠提供織物,需要機械廠提供設備,也就是說紡織廠的生產依托于整個社會。但文化生產領域的生產則不同。一家動畫公司生產一部動漫,全部的生產流程都可以在一個資本家的指揮下完成,就算是計算機,繪畫板這樣的設備的出現也并不改變整個的生產流程,只是提供效率上的支持。哪怕是外包產業,也更多的是一個生產部門的補充,而不是像社會化大生產那樣的跨部門,跨產業的協同。
如果我們考察文化生產中的勞動分工,我們會發現,文化領域的生產更像是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方式。和16到18世紀歐洲的工場手工業一樣,現代文化生產也分為兩種形式。一種是以外包公司為代表的,大量文化從業者在同一個資本家的指揮下大量生產同質化的產品,比如原畫,建模,場景,動漫分鏡等等。第二種是不同種的文化從業者通過簡單協作生產出一件大型的產品,比如游戲公司,動畫公司等。但不管是這兩種的哪一種,文化從業者的勞動都相對獨立,一個原畫師至少能夠畫完一整幅原畫,而建模師對整個模型都有話語權。這樣所導致的結果就是文化從業者同資本家的關系像是16到18世紀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獨立手工藝人同資本家的關系那樣,是不平等的協作關系,而非像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那樣完全附屬同時完全對立的關系。這構成了文化從業者小資產階級的階級屬性。
AI對文化生產領域的影響
在ai沖擊文化生產領域之前,由于大量的文藝從業者被集中所導致的量變引發質變,文化領域的社會化大生產已經有了雛形。而ai的出現,就像大機器在18世紀資本主義國家引發的變革那樣,也會加速這種趨勢的發展。
首當其沖的便是勞動生產力的發展。ai模型在文化生產領域的大范圍運用會極大地提高文化生產率。一個畫師完成一幅概念插畫需要數個小時,而像stable diffusion這樣的ai模型只需要幾秒鐘就可以生產上百張高質量的插畫。就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同勞動力價值成反比,也就是說,這樣巨大的生產力的發展會導致文化從業者勞動力價值的大幅度下降。這種勞動力價值的下降會讓相對剩余價值增高,而剩余價值的增加以追加資本的形式投入到資本的擴大再生產之中,配合資本集中的特性,使社會上的資本加速增長的同時快速聚集到少數資本家的手中,更近一步推動地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與生產力大發展相對的是勞動者的日益貧困。大量的文化從業者被拋入到”產業后備軍(失業)“中,而這些激增的“產業后備軍”又會使得那些僥幸保留工作的人被迫或主動增加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不然就也會被資本淘汰,落入到失業的悲慘境地。于是,這個資本主義中最大的悖論又一次出現了,以ai和大機器為代表的生產力的發展,非但沒有降低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并讓勞動者過上富足的生活,反倒迫使勞動者增加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并使社會上的勞動者更加貧窮。
如果我們更進一步地考察ai下的文化生產領域中的勞動,我們會發現,因為ai的發展,文化從業者同他們自己的勞動對立起來。因為大型ai模型的私有制屬性,文化從業者陷入到一個附屬的地位。又因為大機器生產所需要的分工,勞動者被囚禁在了片面的分工之中,成為了ai的一個附屬零件。整個過程就像18世紀歐洲工場手工業向現代工廠的轉變那樣,文化從業者也從獨立的,全面的手工業藝人,變成了附屬的,片面的現代無產階級。原先一個原畫師可能可以獨自完成一幅原畫,并在其中找到勞動的樂趣,而現在ai出現以后,這個原畫師可能就只能夠被分配到給ai修手的崗位上,全部工作內容就是把ai畫崩的手給修改,一天的工作內容就是修手,修手,修手。這樣毫無樂趣的工作內容,配合上分工所帶來的勞動強度的提高,將勞動者拋入到更加悲慘的境地。
與一個生產部門內部分工相對的是社會整體的分工。在ai出現以前,文化生產領域中的一個部門同社會上其他部門的聯系十分有限。一個原畫師只需要一支筆和一張紙就可以開始創作。但ai出現以后,這種分割被打破了。開發訓練一個ai模型需要大量的計算資源和數據。這些計算資源背后是一整條現代半導體產業鏈和能源電力供應鏈。于此同時,ai訓練所要用到的數據也必須是來自于整個社會。這樣,文化在ai時代的生產就不得不和整個社會產生聯系,成為社會化大生產中的一個部分發揮效能。文化生產領域的社會化愈來愈和ai生成模型的私有屬性對立起來。資本驅動下的ai的發展,也和社會上其他任何一個生產部門一樣,也會經歷周期性的經濟危機,直到整個資本主義無法承載由ai帶來的巨大生產力增長。而就像他們18世紀產業工人前輩們那樣,這也是文化勞動者可以打破過去局限在一個工場手工業的局限性,向整個社會施加影響力的條件。
總結:
總結來說,ai繪畫的發展是資本在文化生產領域的發展。與之相伴的是文化從業者的遲到了三百年的無產階級化。在這個歷史過程中,文化從業者像他們三百年前的工人前輩們一樣,在失去了一切的同時又獲得了擁有整個世界的力量。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