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一個憲法規定土地全民所有,禁止買賣出租的國家,怎么會長出以土地買賣為基本交易行為的房地產這個違憲怪胎?
隨著三大改造結束,1956年我國在全國范圍內終止了房產交易,正式終結了地產資本的生命。1956-1978年間,我國在先積累后改善的大思路指導下,保障城鎮職工的基本住房需求,形成了以“國家統包、無償分配、低租金、無限期使用”為特點的福利分房制度。
以北京為例。1966-1976年間,城鎮職工平均月工資約50元,雙職工家庭月工資100元左右。房屋租金僅0.24元/使用平米。房屋使用面積按20平米計算,則每月房租為4.8元每月,不到月收入的5%。
毛主席逝世,走資派咸魚翻身,浩劫來臨。
1978年以國家名義提出住房改革問題。
1982年前我國有兩次改革試點。先是1979年,我國在部分城市試點全款售房,售價為房屋的土建成本價。習慣了“福利分房”的職工,覺得買房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試點效果并不理想,1982年試點以失敗結束。既然全款房沒人買,那就折價處理。1982年我國又選取了部分城市開始第二次試點,按房屋土建價格的1/3出售住房,余下部分由單位和政府補貼。然而,財政補貼勢必導致大規模資金缺口,無法實現資金循環,不具有可復制性,試點以失敗告終。
兩次試點下來,政府總結出了兩個關鍵點:第一,不能折價售房。“售價過低,補貼過多,比低租分配國家負擔還重,國家和企業負擔不了難以為繼”。因此售房價格必須足以“實現資金的良性循環”。第二,職工房租太低,根本沒有任何購房意愿。“職工感到面上仍是低租無償分配,買房不合算,不能體現商品化的原則”。因此,要推進房地產的發展,必須堵住福利分房的路。
此時尚是改革初期,多數人腦海中認為,福利分房是社會主義給城鎮職工最重要的福利之一,沒有人敢貿然終止福利分房。因此,采取了一種折中的方式,繼續福利分房,但是提高租金。
1986-1987年,我國再次選取了部分城市,開始第三次改革試點。這一次試點以“提租補貼”計入地產資本的發展史。首先,國家提高住房租金,從每平米一兩毛錢提高到每平米1.28元。雙職工家庭租金占家庭收入的比例大致提高到了20%左右。其次,為了緩解職工的反抗情緒,國家按職工工資的23.5%發放住房券,職工可以用住房券繳納房租。
然而,提租補貼的方式無異于隔靴搔癢。享受福利分房的職工,仍然沒有興趣購買商品房。按統計年鑒,我國1986年住宅竣工面積110,641萬平米,其中商品房竣工面積占比12.8%,即14,162萬平米,而售出去的商品房僅2,697萬平米。也就是說,全社會新增了110,641萬平米的住宅,而實際上進入使用的商品房僅2,697萬平,占比僅2.44%,微不足道。
雖然效果不理想,但他們認為不宜再等。1988年,政府決定用三年時間在全國范圍鋪開房改工作。隨后,多個城市相繼出臺配套政策,比如重慶的政策是“定比補貼、提高房租、理順渠道、建立基建”,房租提高到1.35元/平米,補貼按工資的24%發放。其他城市的政策多與此類似,核心就是在提租補貼的基礎上,促進職工購買商品房。
實際上,即使按這個政策執行,也起不到預想的效果,歷史已經證明,只要福利分房存在一天,就沒有地產資本發展的空間。
然而,歷史沒有給他們試錯的機會,1988年我國發生危機,價格闖關失敗后,國內通脹一發不可收拾。為了遏制通脹,國家決定“以出售公有住房為突破口”,回籠增發的貨幣。越來越多的地方不再嚴守全款賣房的原則,開始打折出售公房,提租補貼的試點就此敗北。
隨后,歷史進入了異動的三年。市場經濟的改革一度脫軌,房地產在這三年一片蕭條。中國房地產的第一次大規模爛尾,就出現在這個時期。
這是中國地產資本復興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以三次改革試點為其主要標志。這三次失敗的試點,指向了一個共同的問題——福利分房是地產資本復興的最大絆腳石。
在這個時期,還發生了兩件影響深遠的事情。第一,土地使用權得以有償出讓。1987年9月,深圳“賣出”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塊國有土地使用權。第二,生息資本進入房地產市場。1988年前后,各專業銀行紛紛成立房地產信貸部。
1992年,市場和計劃之爭徹底終結。市場經濟的邪風吹遍了大街小巷,前兩年被壓抑的各種需求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資本的代理人蠢蠢欲動,他們鉆路子、跑指標。不完善的市場和殘存的計劃,擴大了資本投機的空間。一時之間,大宗商品和金融市場充斥著投機資本。在資本復興的大背景下,地產資本也走出了低谷時期,揚鞭催馬躍躍欲試。
1992年6月,召開建國以來首屆全國房地產工作會議,明確釋放信號,要大力支持房地產業發展。同年11月,國務院發布通知指出,房地產業“將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一系列的信號刺激了開發商的神經,“1992年,全國各地呈現建筑高潮,房地產業急劇升溫,房地產開發公司從年初的3000余家,一年猛增至12400余家。”大量的資金跟隨政策指引,涌入房地產市場。工行、建行率先成立房產信貸部門,準備進軍按揭貸款領域。部分銀行和企事業單位,甚至直接成立了房地產公司。
1992-1993年,房地產開發投資暴漲,1992年同比增加117.49%,1993年同比增加164.98%,遠高于同期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
在房地產火熱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的危機。相比于現在,彼時的房地產有一個致命缺陷——城市職工福利分房制度。福利分房是地產資本揮之不去的夢魘,只要福利分房尚在,地產資本就不可能“健康”發展。在福利分房的大背景下,買商品房的主體被局限在有購買力的體制外人員,比如做買賣的商人。城市居民中的絕大多數都沒有買房的“剛需”,最多就是按成本價或標準價購買單位修建的老公房(1994年)。
絕大多數人沒有“剛需”,但是大量資金又在政策指引下涌入房地產業,這就導致房地產行業成了一個被資金催肥的畸形兒。普通住宅幾乎無人問津,開發集中在高檔賓館和花園別墅。但是高檔賓館和別墅的需求非常有限,房地產商靠什么賺錢呢?靠投機資金的炒作。
從需求端看,支撐房地產買賣的資金,大部分都是投機資金。他們買房不是為了居住,而只是不斷地買進賣出,以此賺取樓市的差價。以海南為例,房子一天一個價,吸引社會資金涌入房地產投機市場。稍微和銀行有點關系的人,變著法的從銀行套取資金,投入房地產市場。部分銀行還自己成立相關部門,直接從事房地產投機。在當時的商人圈中流傳這樣一個說法,“要掙錢,到海南;要發財,炒樓花”。買樓花的人并不是為了居住,而是為了炒房——買入樓花并快速轉手以賺取差價。工地還沒動工,房子的所有權就已經數易其主了。有統計顯示,海南當時購房需求中,超過7成是炒樓花的。
終端消費環節“剛需”甚為薄弱,僅靠炒作資金維持樓市的虛假繁榮,最終只會使得房地產行業變成一個擊鼓傳花的資本游戲。一旦資金鏈被切斷,虛假的繁榮就會轟然倒塌。1993年,國家意識到房地產的問題,開啟了全國范圍的調控。6月24日,國家頒發文件,一方面要求銀行和國土部門不得成立房地產公司,已經成立的限期處理;另一方面要求堅決遏制惡意炒樓花的行為,切斷銀行資金違規流入房地產行業的渠道。以此為標志,全國進入了房地產調控時期。
由于終端需求薄弱,樓市主要靠投機資金支撐,一旦切斷投機資金的渠道,房地產泡沫很容易就被擠破。1994年房地產投資增速暴跌,從164.98%跌至31.82%,隨后三年房地產投資增幅持續下滑,到1997年已經降為負值。
泡沫破滅帶來了三方面的影響。
?。?)大量樓盤爛尾。隨著投資增速的下滑,房地產出現大量爛尾。以??跒槔?ldquo;在??谑?/a>的大街上……花巨資圈來的地變成了漁塘和附近居民的菜地。買了土地沒有開工的,開了工而沒有竣工的,竣了工而沒有搞內外裝修的,裝修了而沒有賣出去和租出去的,幾乎是只要留意一些就能夠發現”。大量樓盤爛尾后無人管理,“在海口市空里的高檔別墅住進了進城找工打的農民,有的農民還在別墅里喂起豬來。”
?。?)大量樓盤積壓。1993-1995年間,在投機資金的刺激下,開發商興建了大量樓盤。投機的潮水退去之后,大量閑置的樓盤暴露出來。城鎮職工有福利分房,終端消費局限在經商人群等極少數群體中。怎么才能消化這些樓盤?這成了1996-1998年間,房地產行業的首要課題。
?。?)對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一方面,房地產投資增速大幅下滑,導致鋼鐵、水泥等重化工業的需求受到沖擊。另一方面,大量投機資金被套牢,金融機構因此出現大量呆壞賬。
刺破房地產泡沫后,國家進一步明確了房地產的發展方向,要求限制別墅等高端樓盤,將重點放在居民住宅。為了刺激居民購房,國家全面推廣公積金、按揭貸款等金融配套制度。
在這個基礎上,地方也出臺了各種政策刺激樓市。有“戶口救市”的。先是深圳搞了個“藍印戶口”政策,在寶安和龍崗兩區,買房就落戶。隨后全國各地紛紛效仿,比如上海就規定,凡在購買浦東新建內銷住宅達一定面積或金額的, 可申辦上海市藍印戶口。有“降低地價救市”的。最初是廣州發起的,“地價收費標準降低1/4, 同時市政配套費亦降低1/5。”有“取消不合理收費項目救市”的。以蘇州為例,各種收費占房價的比例高達30%。取消部分收費,有助于降低房價,增加居民購買欲望。
然而這些還是不夠,因為福利分房制度仍然健在。我能分房,為什么要去買房?這是所有職工的最樸素的想法。不搬開福利分房這個最大的絆腳石,地產資本永無出頭之日。
這是計劃時代謝幕之前最后的一絲余暉,也是市場時代黎明前最后的一點黑暗。擋住那絲余暉,將整個天空涂上市場的顏色!
1998年7月,國務院頒發通知,宣布全國城鎮停止住房實物分配,一時之間舉國嘩然。一位當事人回憶說,“當時聽了這個消息都傻了,沒命地向單位爭取最后一批福利分房。”盼著分房子,但是最后卻沒搭上末班車的人,成了買房的第一批剛需人群。
在政策指引下,金融機構全面放開個人房貸,生息資本與地產資本深度綁定。1998年4月,央行正式推出《個人住房貸款管理辦法》,房貸業務在全國鋪開。數據顯示,“1997年房地產個人貸款余額不到200億。2001年底,房地產個人貸款達到了6600多億元,是1997年的35倍。”
2002年,招拍掛制度出臺,土地出讓金(本質是資本化的地租)逐步稱為地方的第二財政,地產資本和土地財政不可分割地融合在了一起。
封印那股力量的封條被一道道地撕開了,再也沒有任何外部力量能擋住地產資本的魔力了。伴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在隨后的20年中,與生息資本和地方財政深度綁定的地產資本,把自己的觸角伸向了華夏大地的每一個角落。
目前局勢:密不發喪條件下,影響中國房地產未來不可預知的重大事件包括:1,除了恒大,碧桂園這些,未來房地產大規模暴雷潮有多猛烈?2,人口斷崖式是肯定的,但人口萎縮到什么程度不可預知?有人預計20年后中國僅僅剩下7億人。3,統計局長說現在房子14億人住不完,未來情況更不堪。4,世界第一的房地產高價飛漲,綁架了整個國民經濟,導致大幅度抬高了各行各業民生經濟體系成本,以及老百姓生活生存成本,形成的房地產食利階級龐大,社會不堪長期被重負壓榨,擠壓了民生空間,導致整個國民經濟萎縮崩潰。5,發生社會動亂/革命/顏色革命,歷史經驗規律,這種情況下富人大規模拋售不動產逃亡海外,比如烏克蘭,房地產崩塌式下跌,一文不值。或被戰火夷為平地。6,外敵入侵,..............一切不可預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