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我入職西南某市的xx街道xx社區任網格員。
入職之前,流程是考試、面試、體檢、等待政審通過。總體而言,整個過程感覺很水,就是走過場,而最后的勞務派遣(也就是人事關系在第三方公司)的合同也說明這和正式編制或者單位合同工有很大的區別。
總而言之,“臨時工”。
2023年春節前,新冠疫情在行政管理上的突然結束,讓我們工作內容變化很大,在此之前一直是諸如上門排查新冠感染人員、安裝門磁裝置(監視感染風險人員活動的定位器)、協助有關人員做核酸等。
社區居委會的主任和書記們為此疲于奔命,我們也一般認為網格員就是和新冠疫情相伴而生的崗位。
沒想到,這次疫情在行政管理上結束的這么突然;收到有關文件的晚上,大家都還很懵逼,不知道之前的工作該如何安排。
在此之前,疫情防控的工作社會輿論的爭議很大,特別在短視頻里經常刷到對網格員和社區工作者的負面新聞和非議,就我自己來說,我一般對被管理群眾這么說:“根據相關防疫管理條例,社區建議您不要出門,按時等待醫護人員做核酸,我們是對您進行一個告知的義務,并非強制,只是希望您遵守相關法令……”
實際來看,群眾絕大多數都是很配合的,雖然已經影響到他們生活的很多方面。社區的領導一般沒有這么的“懷柔”,他們一旦感受到上級的壓力,就會用諸如“大鐵鏈”鎖門之類的強制隔離手段。
疫情結束之后,社區工作就正常化了。
基本上,我們可以說“躺平”了。
我所在的社區——也就是我出生長大的這片地方,是位于西南一個三線城市的城中村,這里人員密集,住房以自建房為主;社區的管理方式比較粗放,相對其他有規劃的社區,網格員的工作比較輕松。
一般而言,我的一天是這樣度過的。
早上九點來到社區辦公室,等待有無安排,沒有的話就與同事們去各個轄區巡邏,當然必須要拍照打卡“留痕”,“讓領導曉得你在做事” 。
一般接近中午,就回家了。下午看情況,很多同事都有自己的副業或者兼職,如果沒有特別的安排,可以開溜,社區主任和書記們對此默許,不過要求不要太過分。
街道開大會的時候,我有留意過其他社區的情況,和普遍的看法一樣,由于工資的低下,大部分網格員的情況無外乎本地人、已婚婦女、剛畢業的應屆生,女性居多;勞務公司給的每個網格員年成本是4.3萬元,每月扣掉五險(沒有公積金),到手工資在1900-2000之間,值得注意是五險費用并沒有正常來說的單位繳納部分,而是全部從工資扣除,但社保賬戶里能看到的勞務公司的名稱,不過本質上和靈活就業沒區別(也就是自己買社保)
據同事說有的社區工資高一些,甚至有公積金,不過,不同街道本身就存在用人方式的不同,據說有的是直接和街道簽合同(也就是比較正式),應該說也和不同街道的經濟情況和管理方式有關,有人推測,選擇勞務派遣的街道,本身就和公司管理層有關聯,而網格員的待遇應該屬于專項撥款。
當然也有忙的的時候,畢竟理論上來說是早九晚五的工作,比如應付上級檢查之類,但總體上來說是比較閑的,同事們會在辦公室里聯機打游戲,刷視頻,真正工作的時間加起來并不多,只是比較零散、隨機。
具體工作內容諸如做表格、錄入之類,每個網格員都配有一臺專門的手機,上面有幾個應用,我們每天必須在這些應用上完成簽到、事件上報之類的操作,計入到工作的數據里,街道的管理人員總是會在微信群催促完成這些操作,平心而論這不應該有什么怨言,因為只是動動手指,而并不用真正去實地走訪做真實的工作,雖然都是形式主義,但至少前者對網格員友好——畢竟還有多的時間帶孩子或者去干兼職維持生計。
社區法理上屬于“居民自治組織”,不過我個人沒感覺它和其它的行政機構有區別,因為對于群眾來說,它管了很多事,很明顯的事實就是疫情時它要對政府部門負責,以及群眾要開證明之類的,都會找社區的主任和書記之類。
當然,我們網格員實質上是為社區“兩委”打下手,這一點有同事吐槽過,認為應該像企業一樣職權明確,工作內容清晰,但我在網格員的手冊和相關政策文件里了解到,其實網格員這個崗位或者網格化這種管理模式也都是在實驗試點中(全國的情況可能千差萬別),很難標準化。
這份工作我認為和輔警、城管之類很接近,屬于是行政管理一種低成本的方式(低成本維穩)——我們的工作要求里很重要一項就是對諸如群體事件的及時上報。
從我了解到的歷史上看,我所在這個社區最早就是一個人民公社的村集體,自建房也就是以往的村民自己修建起來的(包括我家),因此除非拆遷,這里的居民會有自己的生活慣性(小產權所有者),也就是這里的居民更多還是認可社區的“老人”們而不是以網格員為代表的管理方式,所謂現代的管理規劃還是比較合適商品住房的社區(打工人為主)。
就我個人來說,圖的也就是這份清閑,“混個保險”,因為家就在這里,但是很多跡象也表明這份工作也并不穩定,一則疫情結束,很多人認為網格員也應該取締,二則本身它也并非“體制內”工作,淘汰率較高,三則工資低下,離職率也高,同事里就有三個月就離職的。
我目前只能先“躺”著,走一步看一步,這份工作收入也就只夠最低水平的生活,如果不是守著家門口,有父母在跟前,我可能也早離職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