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初到時候,大冰突然登上了微博熱搜。
一些人可能不知道大冰是誰,簡單科普下,他是前山東衛視主持人,如今的暢銷書作家,主要著作有《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你壞》《我不》。
網上對于大冰作品的評論可謂是兩極分化,一撥人覺得“矯情”,“裝杯”,“用小學生的流水賬,寫成年人的酒后吹牛叉”。
另一撥人(大概率是中學生)則表示,“溫暖”,“治愈”,“向往書中那種自由的生活”。
并且還發出了孔乙己式的疑問:讀書怎么還分高低貴賤了?
我沒完整讀過這些書,所以也沒資格發表評價,但是作為一個曾經為《幻城》、《三重門》而狂熱的人,可以肯定的是,現在的暢銷書,和以前真的不同了。
20年前,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的是《富爸爸,窮爸爸》,人人都想擁有財商的背后,是成千上萬個想要實現階層躍遷的普通人。
10年前,暢銷書榜上的《喬布斯傳》、《稻盛和夫自傳》,是狂飆年代人們對于“成功”人物的好奇和追捧。
再后來,人們追《三體》,也看《白夜行》。
而現在,年輕人的書單變成了《活著》、《百年孤獨》和《平凡的世界》。
從成功學到現實主義文學,暢銷書變了,究竟是現在的讀者不好糊弄了,還是大家都放棄雞血、直接躺平了?
01
2001年,全國書店的推薦位上,都擺上了一本紫色封皮的書,《富爸爸,窮爸爸》。
你可能沒系統讀過這本書,但一定聽過這些話:
“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
“窮爸爸努力存錢,富爸爸不斷投資。”
世紀之初,下海的浪潮帶動了第一批富起來的人,在國人樸素的概念里,錢就該存銀行,消息靈通、膽子又大的,就到股市里轉一轉。
那時,理財是電視里的專家們口中生僻的專業名詞,財經書也是簡單粗暴地教大家炒股票、炒黃金、炒外匯,而《富爸爸,窮爸爸》則用大白話告訴讀者,你窮,是因為你沒有富人思維。
2000年,正在炒股的湯小明偶然間讀到了這本書,自掏80萬元,將書引進了國內。
湯小明以前沒做過出版,但營銷卻很有一套。
他為這本書想出了一個絕妙的宣傳語:智商、情商、財商,一個都不能少。還在全國 12 個城市做了“提高國民財富素養”的主題論壇。
“財商”這個概念,也搭了上中國經濟如火如荼的大勢。
《富爸爸,窮爸爸》出版的時候,中國股市正處于第六次牛市,上證指數從 1999年5月19日的1047點上升到2001年6月14日2245點的歷史新高。
中國即將加入世貿的消息,也不斷刺激著人心,人們摩拳擦掌,期待著在新世紀大展身手。
《富爸爸,窮爸爸》在國內出版后,迅速占據了多個暢銷書排行榜,銷量超過200萬冊,其場面之火爆,就連《狂飆》的導演都想讓高啟強讀一讀。
和這本書同時出現在暢銷榜上的,則是雞娃鼻祖《哈佛女孩劉亦婷素質培養紀實》。
這本書記錄了普通女孩劉亦婷,如何通過家庭教育成為“哈佛女孩”的故事,被許多望子成龍的中國家長奉為圭臬,他們希望通過“抄作業”,讓自己的孩子也成為“別人家的孩子”。
因為書中的一些方法論過于“點到即止”,劉母后來又特別推出了續作《劉亦婷的學習方法和培養細節》。
講真的,這套教育方式放現在,恐怕能養活半個B站整活區up主,但在當時,人們對于成功的渴望太過強烈,市面上又很難找到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論,于是才有了哈佛女孩“培養手冊”的火爆。
甚至有的家里,左手窮富爸爸,右手哈佛女孩,主打一個財富教育兩開花。
不知道當年讀過書的人,有沒有成為富爸爸,有沒有培養出下一個劉亦婷,但可以肯定的是,僅靠版稅收入,兩本書的作者都實現了財富自由。
02
人們對財富的狂熱還未褪去,就迎面撞上了金融危機。
2008年,暢銷書榜上出現了《貨幣戰爭》和《朱镕基答記者問》。
前者預測了美國2007年的次貸危機和隨后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嘯,后者則啟示了金融危機背景下,中國經濟該向何處去。
嚴峻的外部形勢,讓身處洪流中的普通人開始思考大時代的命題。
但讀懂時代,并不意味著能追上時代的步伐。
4萬億的基建投資,為市場注入一針強心劑,也刺激了房地產的野蠻生長,讓無數人拍腫了大腿——如果能穿越時空,一定要在08年買房上岸。
世上沒有后悔藥,但時代總會有下一個機會。
2011年,一部《喬布斯傳》橫空出世,上市首周賣出37.9萬冊,45天就登上亞馬遜暢銷書的榜首。
與其說讀者是對喬布斯感興趣,不如說是對那個創造了劃時代產品的人感興趣。
那是屬于移動互聯網的“黃金時代”, Instagram 、推特、憤怒的小鳥……五花八門的手機應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沖擊著大眾的視線,作為載體的智能手機幾乎重塑了人們的生活。
喬布斯,就是那個創造神跡的男人。
而8年后的《馬斯克傳》,卻無法再現《喬布斯傳》的輝煌,不是馬斯克不夠知名,而是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人們的注意力逐漸分散到網絡世界的邊邊角角,大眾偶像的影響力日漸式微,暢銷書的榜單上,也開始出現“粉絲文學”。
2012年,光線副總裁劉同出版《誰的青春不迷茫》,把自己十年的青春疼痛集結成冊,銷量突破100萬冊;
2013年,在微博上寫“睡前故事”的張嘉佳,將作品打包成《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銷量突破1000萬冊。
同年,大冰的第一本書《他們最幸福》出版,此后一發不可收拾,小藍書系列《乖,摸摸頭》《阿彌陀佛么么噠》《好嗎,好的》《我不》《你壞》《小孩》《乖,摸摸頭2.0》《啊2.0》,累計創下了8000萬冊的銷量。
作為參考,全球最暢銷的哈利波特系列,年銷量大概在3000萬冊以上。
以上三位作家,并稱為“校園文學三巨頭”,他們的作品在中學生之間廣為流傳,收割著一茬又一茬年輕的讀者。
可能有人沒讀過他們的作品,這里為大家摘錄幾句“大冰文學”,供君欣賞:
五味雜陳的烈酒,總好過溫吞水一杯吧。
真正的孤獨是高貴的: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愿樂于直面內心的你,最終擁有的是高貴的孤獨:雨過天青云開處,這般顏色做將來。
生如逆旅單行道,哪有歲月可回頭。
03
就在大冰們縱橫校園文壇的同時,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紛紛捧起了《活著》。
2012年,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將一度不受市場待見的現實主義小說,推到了讀者跟前。
這一年,日本作家東野圭吾的《解憂雜貨店》問世,其后,《白夜行》《嫌疑犯X的獻身》也陸續登上中國暢銷書的榜單。
這一年,1947年發表的《圍城》,和1962年首次出版的《百年孤獨》,也登上了亞馬遜暢銷書的榜單。
同樣回到大眾視野的,還有路遙《平凡的世界》、余華的《活著》,還有英國作家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阿富汗作家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
劉慈欣的科幻小說《流浪地球》、《三體》系列,也在出版多年后“殺”入主流市場,成為虛構小說界絕對的王者。
有人從經典作品中尋找共鳴,也有人在網絡小說里快意恩仇。
《斗破蒼穹》成為起點第一部點擊量破億的小說,連載于天涯論壇的《明朝那些事兒》光版稅就超過4000萬,網絡作家南派三叔、唐家三少,更是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
多元化的閱讀,也讓原本小眾的書目進入大眾視野。
國內第一部精神病人訪談手記《天才在左,瘋子在右》,展示著非主流人群的生活。
作家林奕含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揭開了被忽略已久的社會問題的瘡疤。
紅極一時的暢銷書不再是“成功學”、“管理學”這種可以“學以致用”的工具書,而是變成了看似不夠“有用”,卻會在潛移默化中滋養人心的書。
人們不再迷信權威,不再追逐速成的方法論,反而開始從網絡小說中看見權謀,從經典作品中思考人生,跟著懸疑小說探索人心,也從科幻小說里觀照現實。
20年來,人們讀書的偏好一直在變。
世紀初的混沌中,人們開始摸索財富和教育的邊界,于是有了窮富爸爸和劉亦婷。
狂奔年代里,人們篤信“成功人士”,于是有了《喬布斯傳》《稻盛和夫記》。
在仰視歐美的浪潮中,還誕生了一批公共知識分子,于是有了《曉說》《看見》。
而現在的年輕人,在魯迅的作品里,看見剝削與反抗,從余華的《活著》里,體會生命的堅韌,從蘇東坡的詩詞中,尋找失意時的解藥。
暢銷書在變,但不變的是,人們一直在嘗試,尋找時代的答案。
反過來說,暢銷書之所以稱為暢銷書,內核并沒有變,它一直是時代情緒的參照。
尾聲
日本網站“エンタメ生活”曾統計過日本歷年的暢銷書榜單,對比來看非常耐人尋味。
80年代,日本社會沉浸在經濟爆炸的喧囂中,暢銷書的榜首,是《超級馬里奧兄弟完全攻略》;
90年代初,消費主義高漲、荷爾蒙噴發的日本人,將宮澤理惠的全裸寫真集《Santa Fe》送上1991年的暢銷榜,人們看《東京愛情故事》,沉浸在《日本可以說不》的優越中;
到了1996年,經濟泡沫開始戳破,暢銷榜上出現了勵志雞湯《腦內革命》和講婚外情的《失樂園》;
在經歷了一個又一個“失去的十年”后,暢銷書榜單開始充斥著減脂、美體、食譜的生活方式類書籍;
而現在,年輕人看的是《中年漂流》《老后破產》《窮忙族》,荷爾蒙枯竭了,躺平了,愛咋咋地吧。
從豪情萬丈無限可能,到逆來順受萎靡不振,暢銷書的背后,藏著日本經濟的變遷。
從這個角度來看,什么類型的書會成為暢銷書,不是偶然,而是時代的必然。
內容矯情也好、寫實也罷,一本書是否暢銷,甚至完全不受作家的意志、文采的影響。暢銷書,只是具象化了的時代情緒。
走什么路,就看什么書,日本殷鑒不遠。
接下來,我們走什么樣的路,決定了什么樣的書將會暢銷。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