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來了,不知道你是誰。你走了,依然不知道你是誰。但我們知道,我們有共同的家鄉。經歷了靜默,我們更加知道了集體的大意義,知道自私自利會導致很多人孤立,知道家鄉的每一寸空氣,都和每個人有關系。
“靜默”一詞,春秋時就有了。“圣人深居以避患,靜默以待時。”這是“靜默”一詞的出處,出自《文子·微明》。從這句話看,我們今天引來使用,是頗準確的。
地處貴州高原之脊的畢節,突然靜默了。
不久前,貴陽遇新冠襲擊,畢節還去支援。轉眼間多地醫護到畢節來支援了。
這是個有960萬戶籍人口的地級市,有200多萬外出打工人口,其中有幾十萬在貴陽。貴陽遭遇疫情后,畢節已對各交通要道、來往車輛按防控要求嚴防嚴控,可是有返鄉農民步行回家,爬山涉水甚至游泳渡河……把新冠病毒帶回山溝里的家鄉了。發生在畢節城鄉的防控,有都市里的防控想象不到的艱辛和難度。
于是我聽懂了,吳道明為什么說:“我們駐村工作隊員和村‘兩委’干部守好我們的村莊,不讓我們的這塊陣地失守。”
夜幕下的駐村干部
吳道明是畢節市委政研室派駐納雍縣昆寨鄉高峰村的第一書記。他在建黨百年之際被省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稱號。這次疫情發生以來,他見很多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奮戰在第一線,畢節示范區骨干學習班的不少同學也被派到一線去了,他心向往之,但只能守在他駐村的村莊,于是與家人商量,決定采購一萬兩千斤白菜蘿卜捐贈管控區內靜默的鄉親。可是,因特殊時期的防控措施,個人采購物資的車輛不能進出,吳道明只好改為現金捐贈。就在國慶節他捐贈納雍縣抗役3000元,捐贈七星關區抗役5000元,共8000元。吳道明說自己是“不忘骨干班學員身份,努力向‘骨干’二字和奮戰在一線的同志們靠攏”。
這是10月1日的事。吳道明是骨干班第一期學員。
10月2日,骨干班第二期學員馬歡領導的集體合作社向七星關區捐贈了20噸白菜。馬歡是威寧雙龍鎮涼山社區黨支部書記。
初聽這事,我想這個集體合作社也算有實力吧。接著得知,這是社區支書馬歡自己出錢一萬兩千元,向集體合作社購買20噸白菜,捐贈給七星關區靜默樓房里的居民。10月2日,馬歡和蔬菜基地的村民冒雨將20噸白菜從地里采來裝上車,他個人又花3000元支付大卡車運送裝卸等用費。其實,馬歡領導的這個集體合作社是有實力的,否則也無力供貨。只是馬歡覺得不能讓合作社捐贈,于是他個人出錢以黨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名義捐贈。
畢節威寧縣醫療隊援助畢節織金縣
疫情一開始,有人就在微信群里報告說:“市委選派到一線的干部,目前我了解的有5人:李大奎、曾榮、潘宇、薛朝晉和楊春考。”于是有人在群里說:“還有我呀!”又有人說:“還有薛成班長。”李玉環在群里說:“我們黨校服務中心是一千多醫護人員的三餐保供點。”李玉環也是骨干班一期學員。畢節市委黨校服務中心保供點的餐飲,就是李玉環領導的家鄉美農業合作社負責。她與家鄉美合作社員工從田間地頭、食品加工廠到黨校服務中心食堂,日夜保供,成為一支骨干隊伍。
為援畢醫護人員準備食物
李玉環還說:“黨校馬吉書記、趙德虎副校長和后勤處所有老師都在幫忙。鴨池鎮合作總社全登梅同學食材保供。工商銀行支援了送餐盒。還有很多志愿者。”她說:“我再次體會到組織起來的力量。”
全登梅是骨干班二期學員,七星關區鴨池鎮合作總社的負責人,這個合作總社是個實力更強的鄉村集體合作社聯合體,此前他們的發貨站每天凌晨4點裝車向300公里范圍內的畢節市內外銷售點發貨。現在,他們的工作時間不分晝夜了。
我問二期學員陳宇:“你現在被安排在哪個地方了?”
他說:“我就在黨校。”
我說:“你不是被抽去一線了嗎?”
他說:“我這里就是一線。”
我有點不解,他接著說:“黨校入住了200多名醫生護士,這里就是一線陣地。”
畢節市委黨校成立工作組為醫療隊員提供服務
兩期骨干班一共161名學員。其中二期100名學員中,縣級領導干部、鄉鎮黨委書記、村支書占70%,還有11位校長、副校長,5位國企正副職領導等。實際上,他們每個人都在各個領域各個戰場上發揮著骨干作用。
這些日子,為什么蔬菜、肉品、雞蛋等食材很重要?因靜默區居民足不出戶,需要保障他們的日常生活。我們于是看到少數人在保障多數人的狀況。我還看到,不僅僅是馬歡領導的合作社為人矚目,畢節的集體合作社組織起來的狀態,在這場抗役中均經受考驗發揮了極大作用。一是人集中得起來,二是生活所需物資隨時能快速拿出來。
畢節靜默了。靜默的畢節涌動著非凡的激情。
就在國慶日,免費配送的4.91萬個“國慶大禮包”,配送到七星關靜默區每一戶居民家里。誰在日夜不停地忙碌這些工作,主要就是干部和志愿者們。在這里,許多干部有一個新的身份——“志愿者”。
“靜默”了。但是,哪里有困難,哪里需要人,哪里就有他們的工作。
“會議都在晚上9點開。”因為白天都在各個防控一線緊張工作,而晚上9點的會議討論存在問題、解決方法和布置明天工作是必須的。
我看到,整個畢節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一切行動聽指揮,堅定不移地執行“清零”,體會著世間最可寶貴的就是人,我們的爺爺奶奶,不管歲數多大了,都是我們最重要的親人,不能被傳染。體會著這才是保障城鄉所有人民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有錢出錢,有力出力。吳道明、馬歡,其實并不富裕,為什么還捐錢?我以為,這捐贈中還體現著他們對奮斗中的家鄉的前程充滿自信,對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充滿自信。
吉利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捐贈蔬菜
這期間,畢節媒體通過電視、微信公眾號等發出了很多鼓舞人心的報道,如“云上畢節”“畢節試驗區”“畢節發布”“微七星關”等。畢節赫章縣文聯的畫家們在很短時間里畫出一批抗役作品,通過微信公眾號發布,不少作品有高度、有深度、有溫度,既溫暖人心也振奮人心。你看這幅《待摘下口罩便春暖花開》。
《待摘下口罩便春暖花開》魏信弦
我看到,畢節在抗疫中正在收獲的巨大果實,那不僅是抗疫的勝利。廣大干部群眾正在體驗組織起來的重要性,正在經歷組織性、紀律性、責任意識、戰斗力的訓練。全體人民都在經歷非同尋常的組織化訓練,這是一個很大的財富。它必將在疫情過后,有益于畢節城鄉在組織意識提升的基礎上,進一步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和高質量的合作。
10月6日上午,靜默的畢節市沸騰了。
七星關人民以最隆重的方式送別六盤水、銅仁、安順、黔東南、遵義援助七星關的醫護人員。
歡送現場,紅旗飄飄。警車護航,市民夾道。50余輛大巴車,載著2400余名醫護人員,向畢節人民告別。
這樣的場景雖也見過,再看一眼還是會熱淚盈眶。
你來了,不知道你是誰。你走了,依然不知道你是誰。但我們知道,我們有共同的家鄉。
經歷了靜默,我們更加知道了集體的大意義,知道自私自利會導致很多人孤立,知道家鄉的每一寸空氣,都和每個人有關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