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要:如果說《共產黨宣言》給馬克思帶來了什么,我們不妨從一張1848年的照片看去,30歲的馬克思仿佛是一夜之間就白了少年頭—而那正是《共產黨宣言》發表后不久?!豆伯a黨宣言》的確是從黑夜的描述開始的,古老的傳統就像幽靈一樣升起,那是古羅馬共和精神的呼喚—看啊!“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接下來的文字如戰鼓隆隆,馬克思為《共產黨宣言》選擇的出世方式不是自問自答,而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如同無堅不摧的羅馬軍團對敵人下的戰表。
卡爾•馬克思是誰?他做了什么?他對我們今天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2018年5月5日是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地球村9號約請《偉大也要有人懂:一起來讀馬克思》一書的作者——北京大學教授韓毓海,聽他講講“大胡子”的那些事兒。
一、馬克思究竟是哪里人?
馬克思生于1818年5月5日。實際上,馬克思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德國這個國家呢(統一的德意志帝國成立于1871年)。那么,馬克思是普魯士人嗎?可如今普魯士這個國家早就不存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連德國的普魯士省也被取消了。
馬克思的家鄉特里爾,公元293年成為羅馬帝國的西部首都 ,但在隨后的1500年中逐漸衰敗,直到1794年8月8日拿破侖的軍隊開到這里,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共和革命。1797年,特里爾正式并入了法蘭西共和國。
拿破侖是“共和主義”的象征,拿破侖懷抱著一個偉大夢想,便是建立一個統一的“歐洲共和國”。其實,這也是當時最先進的西方人的夢,少年馬克思便深為這一理想所感染。少年時代的馬克思,他的夢想并不是“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而是“全歐洲”在共和革命的旗幟下聯合起來。
多年后的1852年,33歲的馬克思寫下了《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系統地總結了從古羅馬到拿破侖“共和”所走過的波瀾壯闊的歷程。這篇文獻,成為了研究西方政治史的經典。
馬克思是在拿破侖運動失敗的地方,開始重新思考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
馬克思幼年時期,父親就經常給這個天才的兒子大聲朗誦伏爾泰和盧梭的作品。馬克思的女兒愛琳娜說,爺爺(馬克思的父親)是一個真正的18世紀的法國人,他從心眼里了解他的伏爾泰、盧梭,他一直說他自己就是法國人。
在整個青少年時代,馬克思都是認同共和革命的法蘭西而拒斥專制保守的普魯士的。
馬克思最初的合作伙伴,正是這樣一批志同道合的萊茵青年才俊,他們大都出身于猶太巨富之家,正是這些青年才俊構成了馬克思主編的《萊茵報》的投資人。1848年,當馬克思創辦《新萊茵報》時,他們又一次團結在馬克思周圍。
馬克思的母親是荷蘭人,叫罕莉婭,她嫁過來的時候帶了很多的嫁妝。馬克思的姨媽叫索菲亞,索菲亞留在了荷蘭,她嫁給了一個有名的荷蘭巨商利奧•菲利普。索菲亞姨媽和這位利奧•菲利普先生,就是飛利浦公司的創始人。
馬克思的表兄弟叫奧古斯特•菲利普,他是飛利浦公司的第二代傳人,飛利浦公司正是在他的子孫們手里真正站起來的。
1872年2月,《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譯就,但出版商卻提出印刷費需要作者本人先行墊付。于是,馬克思便給他的表兄弟奧古斯特•菲利普寫信。得到回信是:
【我們猶太人重視錢也重視學問,像你這樣的大學者,本公司各方面的幫助原本都會有,但是,鑒于你的立場,這筆錢不會給?!?/p>
這一切說明什么呢?這說明:馬克思不是因為遭受了階級壓迫、不是因為“仇富”,才成了無產階級偉大導師的。馬克思生在富貴家庭,從不憤世嫉俗,馬克思的出發點不是為了個人。
二、馬克思曾讓父親很失望
馬克思留在人們心目當中的第一篇作品,就是《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是他17歲時從特里爾中心畢業時,為德語畢業考試而寫的一篇作文。
《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這篇文章,把他的老師和校長打動了。這篇文章,觸及到了歐洲歷史的核心問題,少年馬克思講了“公民”與“市民”之間的區別究竟是什么。
1841年,23歲的馬克思巧妙地避開了柏林大學進行的關于黑格爾哲學的白熱化爭論,在耶拿大學獲得了博士學位。
馬克思在23歲的博士論文中,首次提出了“批判”與“革命”這兩個命題。這篇博士論文已經說明—他必然會成為后來的馬克思。最終,馬克思通過兩部偉大作品,分別實現了這兩個光輝的命題:《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是“批判之作”的典范,而《共產黨宣言》則是“革命的圣經”。
1843年秋,25歲的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這篇文章中,考察了西方社會私有化的歷史。正是以這篇著作為標志,馬克思正式開始了他畢生最重要的工作:探索西方社會、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人是什么?人怎樣度過自己的一生?馬克思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是非常獨到、深刻的。
1843年的3月到9月之間,25歲的馬克思寫下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這部手稿,這是他度蜜月期間的作品。這篇手稿的主題是“法”。
馬克思的專業就是法學,他最初上的是波恩大學。而普魯士立國之后,柏林大學的目標轉變為培養第一流的國家官僚。父親讓馬克思從波恩大學轉學到柏林大學,就是希望馬克思能夠被培養成精英。
出乎意料的是,馬克思進入柏林大學不久,便被黑格爾的學說迷住了。老馬克思絕望地發現,那個每逢打架必沖鋒在前的“小野豬”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卻是每天“渾渾噩噩、盲目看書、在昏暗的油燈前做無聊的思考;不再提著酒壺和佩劍瘋跑,而改為不修邊幅地穿著學士袍狂奔”的哲學家(見父親給馬克思的信)。
老馬克思本來希望兒子當律師或者公務員,但是,自從接觸到黑格爾學說,馬克思便堅定地把“學者”作為自己人生職業的首選。
《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對于今天究竟有什么啟發意義呢?
舉例來說,2014年10月23日頒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里面,有這樣兩個重要論斷:
【第一個是“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第二個是“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p>
這兩個核心論斷,實際上都來源于馬克思《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所開創的新的法學傳統。這部作品的革命意義,至今沒有絲毫的削弱。
三、愛情的力量幫助馬克思擺脫痛苦
馬克思同時代的幾位偉大人物,的確就是因為陷入這種痛苦中難以自拔而走向了崩潰,他們作為那個時代最有力量文明的人,卻在這樣的“文明”社會里深深地陷入了“無能”,深刻地批判著那時代的文明,最終,猛烈的思想摧毀了他們的肉體,這其中就包括尼采與荷爾德林。
與他們相比,馬克思簡直是太走運、太幸福了。從少年時代起,馬克思便得到了特里爾城最美麗的姑娘的青睞,她的名字叫燕妮。
燕妮出身于一個更為“高大上”的家族,她的奶奶和爺爺,分別是英國和布倫瑞克公國的大貴族,而且,這兩位貴族還是在戰場上相遇、定情的,這足夠浪漫吧!
如果歐洲“三十年戰爭”造成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那么,隨后的英法“七年戰爭”則成就了燕妮的爺爺和奶奶的姻緣。
馬克思的夫人燕妮的父親路德維希•馮•威斯特華倫,曾在拿破侖時代的威斯特伐利亞王國當過地方官,又在普魯士治下的特里爾擔任政府的樞密顧問。
路德維希幾乎可以算是個英國人。而馬克思對于莎士比亞的熱愛,便是路德維希培養的結果,《共產黨宣言》開篇的第一句話“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靈感就來自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的啟發。
1843年6月,馬克思和燕妮結婚了。然后,25歲的新郎馬克思去了科隆,在那里找到了自己人生第一個職業:編報紙——這就是《萊茵報》。
馬克思很快就成為《萊茵報》實際上的主筆。在《萊茵報》的投資合伙人中,產生了普魯士政壇上的許多大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魯道夫•康普豪森,馬克思在金融資本方面所展現出的才華,令他欽佩、難忘,于是,魯道夫•康普豪森在1848年4月被任命為普魯士總理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延攬馬克思入閣??灯蘸郎浅OMR克思能夠出任財政部長或普魯士銀行行長。
毫無疑問,馬克思出身于統治階級,更嚴格地說,他出身于統治階級的上層。但是,為了忠于自己的思想,他們也就是這樣背叛了自己所屬的階級,隨之拋棄了可得的榮華富貴,而等待他們的則是四處流亡、兒女夭殤。
這就是馬克思和燕妮的愛情,這就是和“馬克思主義”學說同樣偉大的另一份光輝的人類遺產。
實際上,馬克思、恩格斯和燕妮,離開了這三個偉人中的任何一個,人類解放的學說都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四、什么是共產主義?如何實現共產主義?
1844年4月至8月之間,26歲的馬克思寫下了著名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在這里,馬克思第一次全面展示了“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很薄,但是,它卻包含了馬克思主義的幾乎所有問題:私有財產、勞動異化、感性活動、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特別是如何理解資本。
什么是共產主義呢?共產主義就是對異化勞動的反抗,也是對基督教所開啟的那個私有化進程的逆轉。用馬克思在“手稿”里的說法,這就是向著創造公共福祉的勞動——“人的類本質”的復歸。共產主義不僅僅是發展生產力,共產主義就是要消滅生產力高度發達條件下出現的“兩極分化”,即少數人暴富、大多數人“完全沒有財產”的異化狀態。
要實現共產主義,第一步應該怎么做呢?
馬克思在這里的回答大家可能想不到。馬克思說: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共產主義者要爭取的,首先便是維護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即維護勞動者的勞動產品神圣不可侵犯,維護勞動者的基本人權神圣不可侵犯】
這真是言簡意賅,驚世駭俗啊!
馬克思提出:
【共產主義就是“共同富裕”,是私有財產關系的普遍化和完成?!?/p>
共產主義是從私有財產的普遍性來看私有財產關系的,所以共產主義……不過是私有財產關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馬克思固然很少具體闡釋共產主義社會是什么樣的,但這并非因為共產主義是一個比藍天還遙遠的理想、是子虛烏有的烏托邦。
在“巴黎手稿” 的結尾,馬克思說了一段很能打動年輕人心靈的話。馬克思說:
【共產主義不是別的什么,共產主義就是人類愛情的真正基礎,如果把這個基礎抽掉了,愛情生長的土壤就被沙化了。】
1848年初,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魯塞爾寫了一個廣告傳單一樣的小冊子,這就是《共產黨宣言》。
最初,恩格斯擬定的題目也不叫《共產黨宣言》,而是起初叫《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原理》(起草于1847年6月),然后,又改叫《共產主義原理》(起草于1847年11月)。他還天才地采用了自問自答的方式,一口氣給文稿設置了25個問題。但由于每個答案都各不相同,結果文章越寫越長,問題越扯越遠,以至于回答第4個問題時,答案已經太長了,根本就不像是問答了。到此為止,28歲的恩格斯只能承認能力不濟、氣力不支,而到了這一步,他就只能求助于馬克思了。
時年30歲的“大哥”馬克思半途接手了這項工作,他知道自己必須完全重寫,但是他的“拖延癥”又犯了,以至于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委員會于1848年1月末發出了一封“雞毛信”,以半央求半警告的口氣告訴馬克思:如果他一周內還不能把文稿郵寄過來,那精心準備的大會就可能告吹了。
我們可以想象一下馬克思工作時的情景:隆冬的布魯塞爾,在一間租來的簡陋公寓里,他時而奮筆疾書,時而突然停筆,起身繞著書桌踱步,然后劃掉前面寫下的一些內容,再次起筆,在稿子上留下左撇子難以辨識的字跡,他英俊的面容因為勞累而憔悴,烏黑的發須間已經顯露出灰白的顏色。馬克思就這樣不斷工作,不斷修改,夜以繼日。
馬克思的反復修改是有道理的,因為他最終寫出的是人類歷史上最燦爛的華彩樂章。
如果說《共產黨宣言》給馬克思帶來了什么,我們不妨從一張1848年的照片看去,30歲的馬克思仿佛是一夜之間就白了少年頭—而那正是《共產黨宣言》發表后不久。
《共產黨宣言》的確是從黑夜的描述開始的,古老的傳統就像幽靈一樣升起,那是古羅馬共和精神的呼喚—看啊!“一個幽靈,共產主義的幽靈,在歐洲游蕩。……”
接下來的文字如戰鼓隆隆,馬克思為《共產黨宣言》選擇的出世方式不是自問自答,而是直抒胸臆、痛快淋漓,如同無堅不摧的羅馬軍團對敵人下的戰表。
馬克思以市民社會的發展開篇,簡明扼要地總結了人類歷史,并且歸結為正文開篇斬釘截鐵地一句話: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p>
馬克思誕辰200周年了。“偉大也要有人懂”,這句話用在馬克思身上,恐怕是再合適不過了。
相關文章
- 郝貴生:《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對列寧和列寧主義的影響——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四)
- 郝貴生:《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對《宣言》之后馬克思恩格斯理論研究的影響——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三)
- 郝貴生:《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整個全書中的理論地位(二)
- 郝貴生:論《共產黨宣言》第一章在全書和馬克思主義整個體系中的理論地位(一)
- 論《資本論》的研究方法與敘述方法
- 郝貴生:談談《共產黨宣言》中的階級斗爭思想
- 絢麗輝煌的日出 ——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暨《共產黨宣言》發表170周年
- 郝貴生:“馬克思主義”究竟是什么?
- 田文林:資產階級價值體系帶有很強的“反智”傾向
- 克爾白的懸詩:紀念馬克思和對革命的檢視
- 非物質勞動、“普遍智能” 與 “知識無產階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