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單身被網民們稱為“狗”,其背后是單身人群遭遇的各種尷尬。他們一邊遭受這來自cp們的刺激,一邊被身邊人熱切地關(催)照(婚)。可對于他們來說,愛情早已不是牽牽小手臉紅心跳那么簡單。從單身到戀愛,從戀愛到結婚,也早就不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而是由畸變的社會結構設下的一個個難以跨越的關卡。
人天生就是“群居動物”,沒有誰能夠離開他人獨自過活。但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或者被動選擇單身,單身儼然成為一種社會常態。中國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據統計數據,中國單身成年人口超2億,此數量已經相當于俄羅斯和英國全部人口的總和。
其實,單身不僅僅是中國社會的現象:
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4月公布關于“終生未婚率”的調查數據,顯示2015年50歲之前從未結過婚的日本男性比例約為23.4%,女性比例約為14.1%,創下歷史新高。有專家認為,預計這種“終生未婚率”將持續攀升,未來日本將進入“超單身社會”,成為“單身大國”。到2035年約一半日本人單身。
——新華網
正如美國社會學家艾里克·克里南伯格在其論著《單身社會》里稱,在21世紀的今天,世界已進入單身時代。獨身主義、不婚主義來勢洶洶,成為主流社會一道別樣的風景。
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在奔赴單身的路上?誰是單身的“高危人群”嗎?單身的困境,來自爹媽與其他組織的干預真的可以突破嗎?
價值多元導致年輕人單身?
傳統價值觀統領全社會的時代一去不返,價值的多元化似乎決定著年輕一輩看待婚戀的態度的多樣,在保持單身這個問題上,每個單身人士也都有一套自己的理論。
那么,年輕人們為什么會單身呢?
有人說,因為喜歡的人不出現,出現的人不喜歡,他們也很被動:
一位虎撲女JR的征偶貼,可以說是很直接了。圖:虎撲
也有人主動選擇單身,因為他們不愿忍受與另外一個人相處的心累,而選擇了一個人的安靜和自由:
@Meyes:不用擔心初戀變成回憶,不用擔心分手,不用擔心媽媽不同意,不用擔心自己荒廢了幾年青春換來一場夢,不用擔心畢業以后會不會因為距離分開,不用擔心記憶中的這個人在歲月中會變成陌生的樣子。
@素年:不用周末在家帶孩子做飯伺候老公,不用下班就回家帶孩子做飯伺候老公,不用節假日在家帶孩子做飯伺候老公。
@heidi ●—●:單身想怎么打扮就怎么打扮,才沒人要管你裙子太短、領口太低、眼睛太藍、嘴巴太紅呢……
@H:想干嘛就干嘛,更重要的是,想不干嘛就可以不干嘛。
——微在《單身都有哪些讓人羨慕的好處?》
另外,在什么都要花錢買的今天,大城市的戀愛高成本已然成為了天然避孕藥。大家一邊戀愛,一邊要考慮投入產出比:
“90后”李先生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熱戀期,吃飯以每次200元計,一個月至少1000元;逛街花費每月花費1000元左右;禮物情人節、七夕節、圣誕節、生日必備,大約3000元;旅游每年一次,包含機票及住宿,大約花費4000元。……不少男生坦言,把女朋友追到手,大約半年至一年后談婚論嫁,這樣的“燒錢攻勢”就會慢慢消停;如半年后仍沒有看出女友的表態,他們可能會提分手。……七成男生表示,他們愿意找與自己經濟實力相當,或者年收入遜于自己三分之一以內的女朋友,但七成的女生表示,她們想找年收入基本為她們1.5倍-2倍左右的男生,經濟實力是她們擇偶的重要標準。
——中國江西網《90后戀愛成本:月均上千元 “燒錢”頂多半年》
所以當生活的重擔已經壓得我們喘不過氣時,燒錢的戀愛也就被當成了生活的另一種負擔:
感情是一座圍城,城墻用搬磚的血汗鑄成。圖:虎撲
也就是說,在人們的眼中,遇不到、傷不起、買不起、忙不來是戀愛焦慮或選擇單身的根源,在個體對單身現象的多元化闡釋背后,其實是大多數年輕人難以擺脫的窮忙生活。他們在這樣的困境中既沒有了解他人、相互磨合的耐心和時間,也缺少足以支付戀愛花銷的金錢。正如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在其書《低欲望社會》里提到的,日本年輕世代正變得不愿意再背負風險,晚婚化、少子化,喪失物欲、成功欲,消費意愿低迷。
為什么剩女貴族剩男狗?
如上所述,多元價值的選擇背后是經濟上的無奈。但是并非所有的單身,姿勢都是一樣的,比如剩女與單身漢面臨的就是不同的具體問題。
在中國,城市是剩女的高發區,而農村則是單身漢的集中地:
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大齡未婚群體中,男女的城鄉和受教育程度呈兩極分化趨勢,男女存在“錯位”。數據顯示,大齡未婚女性絕大部分集中在城鎮(92.5%),城鎮大齡未婚女性中受教育程度在大學專科以上的比重達到81.1%。而大齡未婚男性更多地集中在農村,農村大齡未婚男性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比重達53.7%。
——北京晨報《北京大齡未婚男女比例6:5 超9成女性集中在城鎮》
英國廣播公司BBC曾經用鏡頭探究過日本的單身潮,單身男愛藏身家宅,單身女則遍布于職場:
日本一部分適婚男性宅在家中,與他們的電子情人互動,享用它們虛擬的可愛乖巧與順從。鏡頭切換到日本的另一部分適婚女性,她們則奮戰在職場,憑自己的努力贏得人生,談到結婚,她們笑著說,男人們都被媽媽寵壞了。
——鳳凰網《中國單身人口超2億,背后原因令人深思》
這么看來,在一個社會的婚姻市場中剩下的,總是那些“優秀的女人”和“沒用的男人”。有專家解釋,新女性在公共領域中的崛起的確使單身普遍化成為必然:
在人類社會中,家庭最原始和最重要的是經濟功能。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職場,工作收入使她們更有能力負擔自己的生活,而不必像過去那樣必須附身于一個家庭才能生存。如此一來,當家庭產生的最大意義消失后,這一社會單元本身的存在就岌岌可危了。
——克里南伯格《單身社會》
而另一方面,女人對婚姻的物質期待與現實不符,成為了婚姻難成的直接導因之一:
珍愛網發布的《2016 年單身人群現狀系列報告第三期》顯示,隨著物質經濟發展,女性對男方的經濟要求也水漲船高,超八成單身女性認為5000元是男性收入的起點。其中,67.06%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在 5000-10000元,25.02%的單身女性要求男性收入過萬元。……相比之下,男性對于女性的收入要求普遍較低, 80%的單身男性表示對方收入低于 5000 也可以接受。
——中國基金報《中國正面臨第四次單身潮:深圳女性要求男方月入1.6萬》
但這些也只是表象,“無用”男性的淘汰并非女性的崛起造成,男女梯度婚姻的背后其實是重男輕女的性別秩序。
圖片來源:日劇 《逃避雖可恥但有用》
首先,重男輕女讓不少女孩在未出生時就已被殘忍地剝奪了生存權,目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出生人口性別比失衡最嚴重的國家之一了:
聯合國認定的正常性別比范圍是102-107,不在此范圍內則為異常
而那些“活下來”了的女性同樣不得不在受教育、職場、財產分配和政治參與上遭遇不平等:
● 就業不平等。不論是勞動參與率,還是工資水平,女性均低于男性。中國女性在工作面試中常被雇主問到“多大了”“結婚沒結婚”“有沒有孩子”等問題。而且,女性在就業和晉升過程中都受到限制,在經濟參與領域”擔任高級管理崗位”的男女比例為83:17。
● 經濟不平等。北上廣等一線城市中,70%的女性為購買婚房做了貢獻,但僅30%的婚房登記了女性的名字。 在農村,每5個農村婦女就有1個沒有土地,該比例約為無地男性比例的兩倍。
● 政治權力不平等。中國女性進入政治決策領域的比例比男性低得多:人民代表大會中男女比例為76:24;在部長級領導中的男女比例為88:12。
——土逗公社《3000萬男性單身,都是性別不平等惹的禍》
因而,通過婚姻獲得更多的資源,成為了女性不得不選擇的一種生存策略,最終,男尊女卑的傳統性別秩序在男女社會經濟權利不平等的邏輯中被再生產,而人被分成三六九等:
在90%以上的家庭里男方學歷不低于女方。男高女低的梯度匹配結構導致許多高學歷女性成為剩女。很多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想保持單身,是因為不想放棄個人發展的機會,也不想為了結婚而勉強配對。因此出現了一種說法:“一流男人找二流女人,二流男人找三流女人,三流男人找四流女人,剩下的就只有一流女人和四流男人。如果你是剩女,你就是一流女人”。按上述這些信息的邏輯說來,城市剩男的問題被外地女性所緩解,但卻使農村留下過多剩男;但城市剩女卻因男尊女卑的梯度匹配結構而產生。
——轉角國際《城市“剩女”時代:中國單身女性的苦衷》
單身的你,已經成功引起了組織注意,但…
隨單身現象出現的,是中國特色逼婚與21世紀最有創意的發明之一——相親角。各種關于相親角奇葩見聞的報道早已屢見不鮮。為了子女婚姻問題著急上火的中國父母,聚集于公共場所,通過擺攤設點展示子女的條件和對相親對象的要求,試圖為兒女尋找滿意的配偶。
根據2016年發布的《中國逼婚現狀調查報告》,超過七成受訪者曾被父母逼婚,25至35歲的青年壓力最大,被逼婚率高達86%,女性被逼婚率比男性高6%。有3%的青年甚至還未到法定結婚年齡就被父母逼婚了。
同時,單身也被形容為一種“社會問題”,引起了組織的注意。最近,團團也開始“操心”年輕人的婚戀問題:
(共青團中央常務書記)賀軍科表示,大齡未婚是中國青年迫切關注的重大問題。為此,共青團將通過媒體和各組織開展教育,幫助青年樹立正確婚戀觀;聯合社會青年組織多開展便于青年交往的活動,并協調和推動司法部門來規范婚介服務,從而幫助青年人找到合適伴侶。
——新華社《中長期青年發展規劃(2016-2025年)》
2017年9月4日,共青團中央、民政部、國家衛生計生委近日下發的《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各級團組織要結合青年特點開展服務和引導工作,通過線上咨詢、婚戀講堂、面對面溝通等多種方式,幫助青年解除思想壓力和心理困惑,提高青年社會融入、情緒管理、情感經營能力,引導青年端正擇偶觀念和家庭觀念。
——新華社《關于進一步做好青年婚戀工作的指導意見》
然而一切婚戀觀與壓力情緒上的引導很難動搖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也就是根深蒂固的性別不平等與以及婚戀關系的商品化。當性別不平等與階級不平等交織在一起,所有的愛情都待價而沽,而受損的將是所有人。在這樣一個什么都要花錢買、沒有什么不能賣的商品化社會里,在這樣一個缺少性別平等的父權社會里,我們就算辦再多婚戀平臺、再怎么鼓勵青年勇敢愛,都只是緣木求魚。
圖片來源:日劇《最完美的離婚》
作者:遲恩 沙撈越
編輯:大蘑菇
美編:黃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