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為人民鼓與呼
——回憶革命老人李成瑞同志二三事
李定凱
革命老人李成瑞同志的溘然長逝,使我們失去了一位少有的不忘初心的老共產黨員,一位對共產主義篤信不疑的堅強戰士,當今中國革命陣地上的一位巨擘。他的去世,使我深感悲痛。
一個九十多歲的老人,入黨七八十年了,不到16歲就參加八路軍打日本鬼子,從那時一路走來,后來還當了大官,一輩子有功勞、有苦勞,到了晚年享受著優厚的待遇。但是他不滿足于功勞苦勞,不安心于頤養天年,卻還要遵從毛主席的教導,繼續革命,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在自己和工人農民之間劃上了等號。他為了黨和國家,為了工農大眾,該說的就暢所欲言地說,該寫的就毫不猶豫地寫,該做的就奮不顧身地做,拼命為人民鼓與呼,直到倒在病床上,仍然念茲在茲。別的不說,單憑這一些,就足以顯示李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認識李老,是從毛澤東旗幟網剛剛創辦的時候開始的。從那以后我逐步讀到他寫的文章,后來我又讀到他的《千人斷指嘆》、《朱門內外》等詩篇,使我意識到,李老不但是一個忠心耿耿的革命者,還是一位著名的為人民寫作的學者和詩人。我和李老的直接接觸,是從2011年10月開始的。論年齡,李老是我上一輩的人;論黨齡,我和李老更是不可同日而語。但是我在和他的接觸中體察到,他是把我和比我歲數還小的人,都當作同志一律平等對待的。在我們追思他的高風亮節、音容笑貌的時候,幾件過去的往事涌上了我的心頭。
2011年10月,中國解放區文學研究會舉辦“紀念魯迅誕生130周年暨小說《鋼城》研討會”,我們邀請李老參加并作發言,年屆九十的李老欣然同意了。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化革命的主將,《鋼城》是工人作家趙劍斌在2009年7月爆發了震驚中外的通鋼事件后,深入通鋼現場采訪,然后創作的長篇小說。小說歌頌了通鋼工人階級勇敢反對走資派和資本家勾結違憲推行私有化,合伙侵吞國有資產的偉大斗爭。這樣的紀念會和研討會有什么不好呢?但是它偏偏遇到了阻撓。當李老按時到達會場時,看到會場外停了好幾輛警車,問明原委后,非常生氣,告訴我們一定要把會開好。他發言支持會議的召開,一直堅持坐在會場,聽大家的發言。中午換會場,他又跟著到新的會場,給我們坐鎮,直到警車撤走才回家休息。在會議進行中,他親切會見了通鋼工人代表,與他們交談,給工人同志們以極大的鼓舞。
過了大約兩年,李老經過反復思考,認為毛澤東思想已經不再僅僅是馬列主義的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相結合的結晶。最近半個世紀中國和世界形勢的發展,特別是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中國的變化,毛澤東思想的世界意義更加明顯。作為世界共產主義運動理論和實踐發展的第三個里程碑,毛澤東思想已經和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的地位和作用并駕齊驅。因此,把毛澤東思想進一步闡釋為毛澤東主義,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在李老的倡議下,舉行了多次研討會,經過不同意見的交流和爭論,最后多數人的認識在李老認識的基礎上統一起來了?,F在,毛澤東主義的概念在革命隊伍里,已經流行開來。那場討論,使我的思想認識得到很大的提高,我很感謝李老的教育。
再一件事就是李老建議和主持創辦《工農文學》。2015年8、9月間,李老邀請馬青柯、我和王學忠等幾位同志到他家里商量事情。大家一坐下,他就開門見山說:毛澤東文藝思想是毛澤東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堅持毛澤東文藝思想,用文藝為工農大眾服務,是我們的責任;魏巍同志生前也很重視這件事。李老知道,王學忠同志在成長為卓有成就的下崗工人詩人的過程中,得到過魏巍同志的關心和愛護。他建議辦一份面向工農群眾的文藝刊物,想請王學忠擔任主編,征求我們的意見。我們都表示贊同,但是也表示困難很大。李老就鼓勵我們,當場出了很多主意,并且說他將盡力支持我們的工作。過了兩天,當我們研究落實如何辦刊時,李老就托王學忠同志帶來了他捐助的一萬元作為辦刊的啟動經費。《工農文學》第1期稿子編完后,我們發給李老審閱。李老認真地看了稿子,寫了5千多字的修改意見,交我們再改。其中,在我負責起草的《發刊詞》原稿中,有這樣一句話:“像機器、糧食一樣成了商品的勞動力的擁有者工人農民們,不甘于只是勞作,流汗,流血,甚至犧牲生命,壘起高入云霄的資本大廈。”李老在審查意見中寫道:“‘像機器、糧食一樣成了商品的勞動力的擁有者工人農民們’,在理論上似不太準確,因為機器、糧食是不能創造更大價值的實物商品,而勞動力卻是能創造大于本身價值(包括剩余價值)的特殊商品,兩者本質并非‘一樣’的。我認為此句可改為‘只有出賣勞動力才能生存的工人農民們’,同時在緊接著‘壘起高入云霄的資本大廈’一句中,加幾個字,改為‘壘起高入云霄的、重壓在他們身上的資本大廈’”。我看了李老的批語,頓時感覺慚愧,雖然讀過馬克思的《雇傭勞動與資本》,也知道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勞動力是一種特殊的商品——能創造剩余價值的活的勞動商品,但是到了應用的時候,就忘了這個本質了。我立即回復李老,感謝他的“精準”糾正。為了節省經費,2016年4月,《工農文學》第1期是和《紅色年華》的當期合刊印刷的。5月,當我們帶著合刊本到李老家中匯報時,李老鄭重地說:這樣不好,還是要獨立出版。他堅持重印一次。為了重印,他留我們和他一起把全文逐篇再審一遍,又做了不少篇目和文字的修改。上午沒改完,中午他請我們在大院食堂里吃飯,午飯后他也不休息,繼續和我們審改,直到完成。最后,李老主動提出找人設計封面。我們要求他給《工農文學》題個詞,他欣然答應,鋪開紙,拿起筆,略作思考后,題寫了“堅持毛澤東文藝思想 開辟工農文學新園地 賀工農文學創刊 二〇一六,五 李成瑞 九十四歲”。一個94歲的羸弱老人,對工農有如此深厚的感情,對工作如此地極端負責,極端認真,怎不令我肅然起敬!
去年七八月間,李老又為《工農文學》兩次打電話給我,囑咐說:要寫工人農民的先進代表人物;在毛澤東時代,工人農民的代表就是鐵人王進喜和農民副總理陳永貴;要介紹他們的事跡,讓現在的年輕讀者知道。那時我不知道李老已經重病在身了。到了九月,當我要帶著重印的《工農文學》第1期和第2期的組稿情況向李老匯報時,他已經住進醫院而不能聽他面命了!直到他去世,我都沒有機會探望他,在我的心中留下了無盡的遺憾!
李老風華正茂時,在抗日戰爭中擔任晉察冀邊區政府《救國報》的編輯、記者,宣傳動員人民群眾走上抗日的戰場,為爭取民族解放而奮斗。他在耄耋之年,支持建立毛澤東旗幟網,親自主持東方紅網站和編輯《東方紅文萃》,同時主持創辦《工農文學》,宣傳動員人民群眾繼續革命,批修反資,重走毛主席指引的道路,為科學社會主義的最后勝利而奮斗。他生為人民鼓與呼,直到生命的終結。他對曾經采訪他的青年同志們說過:“據說周總理臨終前,在病床上不斷地哼唱‘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將來我到臨終前,也要哼唱這句歌詞,安詳地充滿樂觀地向這個世界告別。”
李老,您安息吧!一支浩浩蕩蕩的革命大軍正在踏著您的足跡繼續前進!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