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到達遵義后,幫助群眾建立的遵義赤色工會,是遵義有史以來的第一個工人革命團體。日前,遵義長征學會有關專家向記者介紹了有關遵義赤色工會的情況。
遵義赤色工會舊址幾十年前已拆除,原址所在的遵義四中內已無相關遺跡,現僅在遵義市紅軍街有一塊紀念碑留存。
地處黔北邊遠山區的遵義,很早以來就是以自給自足為主的小農經濟為主體。隨著社會的發展,至解放時,才逐漸有了勉強稱得上近代工業的小型工廠,有絲織業、釀酒業、煤礦開采業、火柴業等。
紅軍總政治部在老城楊柳街天主教堂召開群眾代表大會時,紅軍首長號召大家行動起來,成立各行業自己的組織。尤其是會上發的文件提到改善中國工人的生活,實行八小時工作制,得到了與會工人代表的擁護。
之后,由吳相臣為代表的泥工、冉海臣為代表的石工、馮樹清為代表的縫工、鄧云山為代表的木工,還有漆工等其他工人三四百人,決定成立赤色工會,并在遵義魯班廟(現遵義四中所在地)開會,政治部為此派來紅軍代表宣布了遵義赤色工會的成立,并頒發了“赤色工會”的印章。
遵義赤色工會除了有“工人之家”的職能,還擔負著組織工人游擊隊的重任。
赤色工會成立后,立即行動起來,將一家工廠的石印機搬來,為紅軍印刷《中國工農紅軍總政治部布告》、《中華蘇維埃憲法大綱》等文件和宣傳品,宣傳黨的政策。
1935年1月12日,紅軍在遵義老城省立三中操場召開群眾大會。赤色工會中的很多成員參與了會場的布置。在這個大會上,宣布成立了遵義縣革命委員會,赤色工會主席鄧云山被選為革命委員會委員,在分工時還被推舉為革命委員會副主席。
在紅軍進駐遵義期間,赤色工會發動縫工們為紅軍趕制軍服近萬套,并組織一些工人碾米運糧送到紅軍駐地和革委會駐地。
而遵義赤色工會成立后,幾天時間便組織了一支游擊隊,在高等學堂(今文化小學)進行訓練,后來又到東岳廟與其他幾支游擊隊合編為“政治部保衛游擊隊”。紅軍離開遵義時,很多工會成員參加紅軍隨軍北上。
赤色工會與他組織一樣,由于紅軍的撤離而自行解散,但它的成立,標志著地處邊遠山區的遵義工人階級,首次登上了政治歷史舞臺,對以后遵義工人運動的開展,產生了一定影響。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