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的尸身用火燒了,將骨灰灑在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也許可以對人們種空心菜有些幫助呢!
——郭琇琮遺言
芝山巖事件
郭琇琮出身士林舊舉人之家。
1895年6月17日日軍在臺北舉行始政式之后,殖民當局臺灣總督府民政局設學務部于大稻埕,掌理全臺的教育行政;其后接受大稻埕巨商李春生(臺北保良局總理)建議,在文風較盛、人才輩出的士林芝山巖設立學堂,先后招收廿一名臺胞為日本語練習生,開始對殖民地臺灣民眾進行所謂「國民教育」。然而,對「久沐祖國教化,義不附秦」的臺胞而言,它卻可以說是「日本奴化臺胞之第一聲」。
1896年元旦凌晨,臺北地區(qū)反日義軍大舉襲擊臺北城。與此同時,士林義民斬殺了芝山巖學堂的六名日籍學務部部員和一名軍夫,并將學堂內(nèi)的奴化設施全部搗毀……。第二天,「日軍百余,向士林搜索前進,擬屠士林」;一時之間,學生及學生家長紛紛他避。
郭琇琮的祖父也因為參與了這場行動而將全家暫遷艋舺避禍。
叛逆的郭家老二
士林郭家到了郭琇琮的父親郭坤木一代又興旺起來。
郭坤木(1888-1947),國語學校實業(yè)部農(nóng)業(yè)科畢業(yè)后進入臺北廳殖產(chǎn)科及農(nóng)會就職;后來進入彰化銀行臺北支店工作,其后榮升板橋支店長;從此,郭家家境也逐漸富有、興旺。郭坤木熱心地方的公共事務,先后擔任過慈誠宮及神農(nóng)宮改建籌備委員會會計委員、士林同風會副會長、臺北州州稅調(diào)查委員、士林青年團團長、士林莊協(xié)議會議員、士林信用購買組合理事、士林莊教化聯(lián)合會教化委員等職,盡力「教養(yǎng)青年」、「啟蒙莊民」、「振興產(chǎn)業(yè)」;此外,他又曾組織體育協(xié)會,推廣運動,對地方貢獻良多,并成為「士林的代表人物」。他是個「既聰明又善于理財」的實業(yè)家。日據(jù)末期,他將所有的土地都賣出去,改做其它投資,并將位于大東街上的郭家古厝翻修成士林第一棟三層樓洋房;經(jīng)常接待包括林獻堂及曾經(jīng)明白表示「寧為太平犬不做亂世民」的「臺灣第一號御用紳士」辜顯榮在內(nèi)的彰化銀行董事或監(jiān)察人等臺灣士紳。這樣,郭坤木家也就成為地方人士不可忽視的、新興的士林望族之一了。臺灣光復后,他所擁有的資產(chǎn)已經(jīng)足夠讓他成為改稱彰化商業(yè)銀行的重要股東之一了。
從另一個角度看,郭坤木基本上不過是一個通過專業(yè)努力,逐步往上爬升為親日的地方士紳吧。因為這樣,1918年出生的郭家老二郭琇琮,從小就進入主要是日人子弟就讀的樺山小學校(今福星國?。┖团_北一中(今建國中學),接受皇民化教育的洗禮。然而,因為從小受到民族意識強烈,道德性又高的祖母的教誨,他卻具有強烈的反日民族感情。1938年,他考入集全臺灣青年菁英于一堂的臺北高等學校第十四屆理科甲類(全班共廿八名學生,臺灣人只有四名)。因為受到祖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思想影響,1941年3月10日臺北高校畢業(yè)后,他便懷抱著「科學救國」的決心,以第一名的成績考上東京工業(yè)大學。由于父親郭坤木期望他日后當個生活無憂的開業(yè)醫(yī)生而反對他念工科,并以不供給學費要挾,他在東京工業(yè)大學只念了一個月就只好束裝回臺,進入臺北帝大醫(yī)學部(第六屆)就學。
就讀臺北帝大醫(yī)學部期間,郭琇琮不論在騎馬、游泳、田徑、音樂(當時士林街只有三架鋼琴,學校、教會與郭家各一架。)和思想上都展現(xiàn)了超出同儕的杰出才華;與此同時,他跟隨一位應日人三菱、三井企業(yè)之聘而從北京來臺教中文的徐征教授研讀了魯迅、巴金、老舍……等人的作品,成為一個具有強烈中國人意識的民族主義者。為了對祖國大陸有更進一步的認識,學了一口流利的北京話的他又經(jīng)常到港町的廣東留學生宿舍「興亞寮」,找那些大陸學生聊天。到了暑假,他又渡海到上海、廈門和廣州等城市旅行考察,實際了解了祖國抗戰(zhàn)的艱苦狀況,也更認識了日帝侵略的本質(zhì),堅定了他反帝的中國民族主義立場。
士林協(xié)志會與反日系獄
1941年6月,臺灣總督府在臺灣各地成立「皇民奉公會」分會,全面推動皇民化運動。
在此之前,臺北帝大醫(yī)學部第四屆的士林秀異子弟何斌(1918-1988)團結同班同學,組織了一個推動「地方文化啟蒙活動」的青年團體---士林協(xié)志會。
郭琇琮在「皇民化運動」鋪天蓋地展開的嚴峻時刻也參加了協(xié)志會。他與何斌等幾個較具抗日思想的主干手寫國父遺囑并在上頭蓋手印,結拜為兄弟;他們組織讀書會,一起研讀《孫文學說》。為了取得日本統(tǒng)治當局的許可,已經(jīng)帶有反日性質(zhì)的士林協(xié)志會于是以文化團體的名義正式申請,并獲批準,由何斌擔任首屆會長。8月23日至25日,士林協(xié)志會借用士林公學校的校舍舉辦「士林文化展」,通過其中的「鄉(xiāng)土展」介紹臺灣的鄉(xiāng)土文化,也就是不同于日本文化的漢民族文化,起到了抗拒日本殖民當局「皇民化」的作用。
士林文化展覽會后,郭琇琮與何斌等人又利用協(xié)志會這個陣地,通過開展文化活動來聚合士林一帶的學生與社會青年。他們又組織了一個男女混聲合唱團,請士林長老教會的傳道師陳泗治(1911-1992)指導,練唱各種世界名曲,然后到廣播電臺或臺北公會堂舉辦演唱會,或在有鋼琴的郭家舉行發(fā)表會。這時,唱高音部的郭琇琮經(jīng)常用北京話唱《滿江紅》、《蘇武牧羊》。
12月,美日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郭琇琮又與臺北帝大醫(yī)學部同學蔡忠恕籌組秘密的反日團體,糾集同志,準備在祖國軍登陸臺灣時發(fā)動武裝起義。
1943年,日軍在東南亞的戰(zhàn)場節(jié)節(jié)敗退;侵略戰(zhàn)爭的敗象開始呈現(xiàn)。臺灣因而被編入日本的絕對國防圈內(nèi),進入「決戰(zhàn)期」,同時也開始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的兵源供應地。
1944年1月,臺灣總督府公布鼓勵臺灣人改用日本人姓名的辦法,「皇民化運動」的推展達到極致。與此同時,盟軍飛機經(jīng)常轟炸臺灣各地,人心惶惶。4月15日起,日本憲兵隊在學生密探內(nèi)外配合策動下,以「研讀漢文、習北京話、抗日」的名義,在北部一帶的校園,展開連續(xù)三天的檢舉行動。早就被密報而被嚴密監(jiān)視的郭琇琮、蔡忠恕,與其它高校具有抗日民族意識的臺灣學生,以及徐征教授先后被捕。
日本憲兵對這批學生進行了非人道的刑求、拷問。他們百思不得其解地問郭琇琮,像他那樣在日治臺灣社會下受惠的菁英份子,何以還會走上抗日之途?郭琇琮毫不猶豫地回答:「身為一個在日本帝國主義統(tǒng)治下的中國人,盡管個人的生活比別的臺灣人安定富裕;但這種個人與日本人的『平等』,不過是在不平等的制度下被同化的恥辱罷了!」
最后,以「大學內(nèi)抗日民族運動首領」之名被捕的帝大生蔡忠恕和郭琇琮等人,雖經(jīng)嚴刑拷打,依然頑強抵抗。郭琇琮的肋骨甚至被打斷了,并被判刑五年。
1945年5月31日,盟軍飛機空襲臺北。炸彈恰巧落在臺北監(jiān)獄。郭琇琮于是乘亂打破牢門,找到在獄中罹患了喉頭結核的蔡忠恕的押房,把他拖救出來。然而,此時蔡忠恕的病情已經(jīng)非常嚴重了,郭琇琮雖然學醫(yī),卻因手邊無藥,終究無能挽救他的生命。6月初,無緣再見耀眼陽光的蔡忠恕就在獄中結束了短暫的一生。
光復初期的青年領袖
8月15日,日本帝國無條件投降。9月3日,臺灣義勇隊總隊長李友邦將軍(臺北蘆洲人)特派副總隊長張克敏(張士德)以國民黨上校軍官的身份返臺,籌組三青團中央直屬臺灣區(qū)團部。
臺灣義勇隊是1939年2月在浙江金華成立的抗日組織,1942年2月三青團中央直屬臺灣義勇隊分團在福建龍巖正式成立,1945年3月呈準中央,籌設三青團中央直屬臺灣區(qū)團,李友邦任籌備處主任。
為了拉攏臺灣的青年學生,張士德親自到臺北監(jiān)獄,把郭琇琮等人從牢房里接出來;同時,極力拉攏對臺北知識青年有號召力的郭琇琮加入。
日據(jù)末期,郭琇琮在坐牢之前就已經(jīng)與協(xié)志會的核心份子一起研讀過三民主義,并且因為認同聯(lián)合弱小民族抵抗帝國主義強權的民族主義與平均地權、節(jié)制資本的民生主義而成為三民主義的信徒。然而,對實際的政治權力沒有什么野心的他最終還是以學業(yè)未完成的理由,婉拒了張士德的邀請。
出獄后,郭琇琮先是入院手術,切掉因為刑求被打斷而化膿的肋骨,兩個星期后才康復出院。然后通過補考,于9月取得臺北帝大醫(yī)學部的畢業(yè)證書,成為臺北帝國大學醫(yī)學部第七屆畢業(yè)生,并在臺大附屬醫(yī)院第一外科服務。
這時候,日據(jù)末期,日本帝國主義針對臺北地區(qū)中等學校以上反日學生所展開的大檢舉,不但使得出獄后的郭琇琮成為臺灣青年學生心目中的領袖,而且也為這些組織分散、不同學校的學生,提供了擴大串連與團結的條件。因為這樣,戰(zhàn)后臺灣第一個自發(fā)性的學生組織---「臺灣學生聯(lián)盟」,很快就以他及同時系獄的幾個學生為中心,經(jīng)過幾次的學生干部會議之后,于10月初在臺北市公會堂正式成立(原來各校的學生組織則改為該聯(lián)盟的支部) ,并積極主辦以脫離日治、迎接祖國為主題的宣傳、演講及教育等活動。
士林協(xié)志會的活動也達到空前的高潮。他們借用士林信用合作社禮堂辦了「國語學習班」,一面學國語,一面研讀三民主義,努力了解祖國大陸的情況;同時也在士林慈誠宮廟口,通過郭琇琮的教唱,學會了第一首中國的抗戰(zhàn)歌曲---<義勇軍進行曲>,以及「三民主義、吾黨所宗」的國歌。
這段期間,郭琇琮還應在臺灣廣播電臺主持音樂放送節(jié)目的呂泉生之請,每天從士林走到新公園的電臺,教唱國歌。
10月10日,郭琇琮與士林協(xié)志會的成員們又將士林一帶的學生與社會人士集合起來,公開慶祝戰(zhàn)后臺灣的第一次國慶。在會場上,郭琇琮以一口流利標準的北京話,帶領全體與會者唱<國歌>和<國旗歌>,恭讀<國父遺囑>,最后,再高唱<國父紀念歌>與<義勇軍進行曲>……。
投入防疫工作
因為戰(zhàn)爭的破壞,光復后的臺灣,到處可見殘垣斷壁和堆積如山的垃圾,由于環(huán)境衛(wèi)生太差,再加上外省軍民陸續(xù)來臺,港口檢疫失去管制……等等因素,天花、霍亂、鼠疫等傳染疫病,于是在臺灣各地流行起來。一時之間,人心惶惶。
在同儕眼里,郭琇琮是個徹頭徹尾的理想主義者。他當年之所以順從父親的意思學醫(yī),并不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救世。他不是那種可以安安靜靜當醫(yī)生的人,于是與臺北帝國大學醫(yī)學部畢業(yè)的詹涌泉博士(第二屆)、賴肇東(第三屆)、何斌與許夢蘭(第四屆)等學長,基于醫(yī)生的主要職責應是使人不生病而不是看病的認識,放棄了當臨床醫(yī)師的工作,轉到民政處衛(wèi)生局防疫課當技士,從事當時社會迫切需要投入的防疫工作。
郭琇琮認為,就像在激變的條件下對臺灣的一切建設需要全體同心協(xié)力一樣,面對天花、鼠疫、霍亂也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努力與勇氣。他于是以衛(wèi)生局工作干部的身份,領導少數(shù)剛離開臺大醫(yī)學院校門的醫(yī)生及大學生,組成青年學生防疫工作隊,在基隆、臺南、彌陀、頂茄萣、宜蘭等地,奮力展開巡回治療和公共衛(wèi)生的推廣工作。他們分層負責,親手建立隔離醫(yī)院;設立檢驗室,作培養(yǎng)基并進行檢驗工作;檢查廁所、水井的衛(wèi)生,然后編號,每天消毒……。為了表現(xiàn)與民眾一起向霍亂進行持續(xù)艱苦斗爭的決心,他們跟民眾吃同樣粗糙的食物,在狹窄的房間里擠同一條毯子睡覺,而且常常不分晝夜地通宵工作……,因此取得民眾的信賴,終于遏止了難纏的霍亂,默默地完成任務。
在最先受到霍亂侵襲的基隆,他們在十日間便奏起凱歌。通過防疫工作的經(jīng)驗總結,郭琇琮深刻體認到:為了遏止如此猖獗的霍亂,首先還要幫助民眾打破對神祇的迷信,進而對科學有所理解、認識與信賴,從而自覺地與防疫工作隊協(xié)力向霍亂菌戰(zhàn)斗。他們于是從改變村民「進入隔離醫(yī)院就是邁向墳場的第一步」的錯誤觀念著手,展開不分晝夜、不屈不撓的啟蒙工作,并積極整頓隔離醫(yī)院,更新醫(yī)療方法,同時也救濟入院患者家屬的生活。漸漸地,一部份村民被他們誠懇真摯的工作態(tài)度感動而接受指導,一起投入防疫工作。隨著治愈出院的人越來越多,那些不懂科學的一般村民自然就完全信賴科學了;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有可疑的癥狀時,立刻就會自動到醫(yī)院求診。因為這樣,他們在南部的防疫工作不但在短時間內(nèi)便奏起凱歌,而且也因此在偏僻的農(nóng)村締建了堅固的地方自治的基礎。
總的來說,郭琇琮在這次全省巡回的防疫工作的最大收獲是:通過防疫面,看到了臺灣在光復一年間所顯現(xiàn)的種種社會相。一方面是科學退步、迷信復活的現(xiàn)象。另一方面,在防疫工作隊所到達的地方,他不但看到了各地青年學生們在防疫工作中所展現(xiàn)的令人敬佩的崇高的身影,而且聽到了他們異口同聲「為了建設臺灣,學生應該團結起來」的呼聲。他因而對未來感到樂觀地說,「一想到將來學生在臺灣社會所占有的地位時,就覺得胸中充滿希望。」因為「從學生們這種強烈的責任感與崇高的精神當中,可以找到臺灣及中國強而有力地的指導者與建設者?!?/p>
戀愛
大約就在這個時候,郭琇琮認識了一個「傲慢的」文藝少女林雪嬌。她因為戰(zhàn)前在日本學的是醫(yī)護營養(yǎng)而對全省流行的霍亂特別關心和憂心。她也因為不時在報上看到郭琇琮撰寫呼吁民眾注意公共衛(wèi)生、接受預防注射的文章而從心里敬仰他的專業(yè)和人品。她于是透過在衛(wèi)生局工作的高女同學認識了郭琇琮。
當他們在新公園第一次見面時,林雪嬌直率地針對男女關系不平等的問題向郭琇琮提出意見說,她覺得他有英雄主義的作風,她因為他沒有關心婦女的問題而不太滿意他的論調(diào);她說他這個人大概還是希望能夠支配女孩子的封建男人吧!郭琇琮也不爭辯,只是約她星期六到保安街一帶江山樓紅磚仔厝的藝旦間(妓院)看看。
林雪嬌不知道郭琇琮約她到那種地方要做什么?雖然心里害怕,不服輸?shù)乃€是按時前往那個跟自己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同的地方。到了藝旦間,她首先聞到空氣里飄溢著一股難聞的臭味;她看到郭琇琮正和幾個醫(yī)生在地下室給一個躺在床上,穿短褲、背心,看起來只有十六、七歲的女病人治療:他用雙氧水替她清洗臉上那一朵朵像梅花一般的面皰,然后給她注射「606」。他一直很細心地照顧病人,沒有跟林雪嬌說些什么。她知道,「606」是治療梅毒的藥;可她站在一旁,不敢隨便多問;同時,心里不好意思地想:「原來,他也是關心婦女的啊!」診療完畢,走出地下室,他故意問她有什么感想?「我覺得,那個女孩好可憐!」她說,「她還那么年輕,怎么就得了這種病?」「妳是有錢人家的小姐,」他語重心長地跟她說,「像妳這樣生活過得好的人,社會上并不多;所以,妳是不會知道,她們窮苦女孩過著什么樣的生活的!……像這樣的可憐女孩,臺灣社會還有很多;我們要做的工作還有好多好多。」她無語地走著。「我的想法是,只有社會得到改造,婦女才可以得到真正的平等地位。」他進一步邀請她說,「妳愿意跟我一起工作嗎?」她答應了。
后來,郭琇琮就開始和林雪嬌在新公園約會。他們連咖啡廳都沒有進去過。郭琇琮說,咖啡那么貴,太浪費錢了!起初,她還抱怨他小氣,當醫(yī)生又不是沒有錢!后來,她才知道,他的錢都拿去接濟窮人了!……郭琇琮和她約會的時候從來不談感情,只談社會或婦女方面的問題。他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試著改變她的小資產(chǎn)階級世界觀,要她把小姐身段放下來。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處以后,她看到他那種家庭出身的人卻能放下身段,為勞苦大眾服務;也因為欽佩他的人道主義的理想性格,于是也開始試著從生活上自我改造。他知道她是個文學少女,小時候就已經(jīng)讀過《茶花女》、《簡愛》等世界名著,因此,每次約會的時候,總會拿一本書給她看;等到下次見面的時候,他就像個指導老師,耐心地與她討論讀書心得。因為這樣,她陸續(xù)讀了魯迅、巴金、老舍、丁玲……等30年代作家的重要作品。他跟她強調(diào)說,這些書,寫出了社會不公平的現(xiàn)象;看這些書,可以讓我們知道社會的真實一面。她從小所受的教育只曉得要做個賢妻良母。剛開始,她覺得那些書所描寫的那些人的生活與自己距離太遠了;后來,通過閱讀與討論,她的民族主義思想與社會意識,也就漸漸地被他培育起來了。后來,她也曾跟隨他深入山地部落,為原住民同胞治病,教他們讀書識字,深得山地朋友的信任。有一天,工作結束后,他忽然感慨地對做為助手的她說:「真希望能夠留在山地,做史懷哲在非洲所做的工作呀!但是,時代亂成這樣子,我們得先改造社會,為全臺灣的人民謀求生存的尊嚴,然后,才能到山地完成我獻身偏遠地區(qū)醫(yī)療工作的心愿!」
二二八
事情終于發(fā)生了。
1947年2月27日晚上,壓抑了一年多的民怨,終于被專賣局的查緝員點燃而爆發(fā)了。
2月28日,郭琇琮以巡回醫(yī)療時打下的群眾基礎,迅速召集了新店烏來的高山族同胞,社子一帶的蕉農(nóng)、工人,以及在淡水河域捕魚的居民,會合士林一帶的學生,加入民眾戰(zhàn)斗的行列。
3月1日起,臺北的「二二八」斗爭分別在兩條戰(zhàn)線上進行。一條戰(zhàn)線是以地方士紳和民意代表為主,部份群眾團體代表參加組成,整天在中山堂開會的「處理委員會」。另一條戰(zhàn)線是看到「處理委員會」的復雜性與妥協(xié)性,不能解決問題,而準備武裝斗爭的群眾。這時候,中共地下黨「臺北市工作委員會」站在群眾中間,擔負起領導和組織他們發(fā)動武裝進攻的任務。
3月4日,地下黨通過黨人李中志團結了日據(jù)末期因為抗日而坐過牢的學生領袖郭琇琮、陳炳基,以及延平學院的葉紀東等人,然后再通過臺大校本部、師范學院、臺大法商學院和延平學院等各校學生自治會負責人動員學生,編組為三個大隊,準備發(fā)動武裝進攻;其中,第一大隊由陳炳基領隊,在建中集結;第二大隊由郭琇琮指揮,在師范學院集結;第三大隊由李中志指揮,在臺大集結。日據(jù)末期當過日本炮兵的李中志同時也是這次武裝行動的總指輝,副總指揮則是郭琇琮。具體計劃是:3月5日凌晨兩點,先由第三大隊會合烏來的泰雅族同胞,攻打戒備較松的景尾軍火庫;然后再與第二大隊會攻戒備較嚴的馬場町軍火庫;各隊取得充分的武裝后再分頭攻取市內(nèi)所有的軍、警、憲武裝據(jù)點;拂曉時,各隊總會攻臺灣行政長官公署。為了聯(lián)絡全盤的作戰(zhàn)計劃,地下黨在警備司令部附近「臺北市工作委員會」書記廖瑞發(fā)的家設立總指揮部,了解隨時的戰(zhàn)況發(fā)展。
入夜之后,省立師范學院(今臺灣師大)操場已經(jīng)陸續(xù)聚集了大概四、五百名左右的學生,有的蒙著面,有的沒有。天空下著微雨。郭琇琮腰佩一把比武士刀要短些的刀,蒙著面,目光炯炯有神地向那些在草地上蹲著的學生報告作戰(zhàn)計劃。他的旁邊有好幾個學生正在把竹子削尖,準備當作武器來用;另外有些人兩手拿著已經(jīng)削尖的竹子,在一旁安靜地聽他講話。他把這些學生分成幾個小隊,然后指令各隊分幾路去劫南機場的彈藥倉庫,解除國軍的武裝。……但是,他們一直等到凌晨兩、三點,預定由萬華方向過來會合的烏來泰雅族同胞還是沒有來……。因為種種主客觀因素,武裝斗爭行動終究沒有落實。到了凌晨三點多時,指揮部確知烏來的原住民沒有下山,整個行動已經(jīng)完全失敗了。做為指揮部聯(lián)絡員的葉紀東立刻冒著滂沱的大雨,在雷聲與槍聲夾雜的寒夜里,奉命前往馬場町找郭琇琮,要他取消行動計劃。他在附近的堤防下找到郭琇琮并傳達了組織的指令。可郭琇琮還是堅持到黎明前,確定沒有起義的可能性時才解散隊伍……。
苦悶與再起
3月9日,增援的憲兵與國軍陸續(xù)登陸了,臺北也再度戒嚴了,長官公署隨即通令全省,搜捕「奸暴,并特設「別動隊」,全面展開綏靖工作。臺北到處都是槍聲……。日子被透明而沉悒的恐怖籠罩著。
由于郭琇琮在事變期間一直以化名「林逸俊」活動,再加上他始終幪面指揮,身份沒有暴露;事變后,他從社子坐船,逃到三重埔而幸免于被捕殺。他在三重埔躲了一個多月之后,接到父親病危的消息,于是拿下眼鏡,蓄起胡須,一身工人裝扮,冒險潛回士林老家。
5月6日,郭坤木病逝。郭琇琮和林雪嬌按照民間習俗在百日內(nèi)結婚。然而,日常生活的紅喜也許可以沖淡白色的喪痛,卻不能解決思想的問題。事變后,郭琇琮的思想一度陷于無出路的苦悶。在近代的、殘暴的政治的冷墻之前,他的民族主義和民族認同陷入了重大危機,剛剛經(jīng)歷父喪與新婚的他苦苦地思索著:臺灣該往何處去呢?……
郭琇琮的苦悶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就找到了出路。經(jīng)過長期的觀察,地下黨「臺北市工作委員會書記」廖瑞發(fā)決定吸收郭琇琮入黨。一天下午,因為罹患痲瘋病而住在新莊南郊樂生療養(yǎng)院的他于是刻意提了一盒蛋糕到士林郭家找郭琇琮。那盒蛋糕,其實是一個誘餌,里頭裝的不是蛋糕,而是一大迭鈔票;他的想法是以此作試探---看看郭琇琮是不是一個貪圖小利之人,如果是的話,也就放棄吸收他的想法;如果不是的話,他自然會為了退還「那盒蛋糕」而找上門來……。果然,到了傍晚,郭琇琮下班回家,看到家里擺著的那盒蛋糕,問明情況后立即提起那盒未拆封的蛋糕,騎著腳踏車,按照字條上的地址,前去退還那盒蛋糕。一直到凌晨三、四點左右,他終于騎著腳踏車回到家,并且激動地跟林雪嬌說他遇到了一個好朋友……。因為這次會面,他重新認識了苦難的中國的全貌,他那顆尋求國家認同的心也重新找著了新的歸宿。從此以后,他走出思想苦悶的陰影了……。
《安全局機密文件》載稱,1947年6月間,郭琇琮經(jīng)由廖瑞發(fā)吸收參加了中共地下黨。秋季(10月間) ,「臺北市工委會」正式成立;「市工委書記」還是廖瑞發(fā),郭琇琮擔任「臺北市工委會委員」,另兩位「委員」是吳克泰和孫古平。他們接著便在吳克泰住處召開「臺北市工委」會議。會議確定分工后,著重討論了發(fā)展黨員的問題,也討論了黨的兩個外圍青年團體---「新民主同志會」和「愛國青年聯(lián)合會」,以及宣傳問題;同時也就黨在臺北「二二八」中的工作,作了總結討論。會議之后,包括李登輝在內(nèi)的「新民主同志會」改屬「臺北市工委會」的支部;一直到同年11月,這個外圍青年團體都由郭琇琮直接領導。
1948年5月,郭琇琮應上級之召前往香港,與蔡孝干、張志忠及孫古平等島內(nèi)重要干部共十一人,參加6月召開的「臺灣干部會議」。6月底返臺,代理「臺北市工委會書記」;不久正式擔任「書記」,直接領導「臺灣大學附屬醫(yī)院支部」(負責人許強)暨所屬各支部。
改良歌仔戲
在香港開會期間,郭琇琮觀賞了《白毛女》,相當感動。文藝青年出身的蔡孝干也認為戲劇可以教育民眾,尤其是在革命形勢已經(jīng)形成之際,只需推動一下即可。回來以后,他們就想搞戲劇運動,忙著策劃演出一出改良歌仔戲---《白蛇傳》。
1949年3月,地下黨一手主導,設有音樂、戲劇、舞蹈、美術、文藝和總務等六部的鄉(xiāng)土藝術團,在臺北市長游彌堅鼓勵之下合法成立,由本名徐淵琛的地下黨員徐瓊二(1912-1950)擔任團長。7月,該團領有了省教育廳發(fā)給的歌劇《白蛇傳》上演登記證。22日晚上,監(jiān)察委員陳慶華、教育廳副廳長謝東閔、市長游彌堅、市參議會議長周延壽等政府官員及本省籍的文化界同人,不約而同地來到擠滿了觀眾的中山堂。七點半,團長徐淵琛首先致開幕詞。接著,市長游彌堅以該團顧問的身份致詞道:「本省過去雖有很多民謠,但在日人壓迫之下無法抬頭,至光復后,也因為有許多人認為『歌仔戲』、『民謠』是不登大雅之堂,不足掛齒的東西,而不歡迎;而且對于演員也有錯誤的觀念,以為演戲者是等于叫化子一樣下流人而鄙視他,以致本省地方戲日趨落后。這次,鄉(xiāng)土藝術團為提倡鄉(xiāng)土藝術,而能夠在這里首次公演所謂改良歌仔戲和民謠,我感到非常的高興。我希望各方都能夠多多給與鼓勵,以期提高本省的文化水平?!蛊唿c四十五分,節(jié)目終于在觀眾熱烈的期待中展開。首先上場的是該團舞蹈部李淑芬老師領銜的九人舞蹈<臺灣姑娘>。接著由該團音樂部歌謠隊全體隊員合唱<六月田水>、<丟丟銅仔>、<水社進行曲>和<粟祭之歌>等莊嚴、雄壯而又帶有濃厚鄉(xiāng)土色彩的民歌。第三個節(jié)目是穿著護士服裝演出的舞蹈<白衣天使>。接著又是民歌<賣豆乳>和<車鼓調(diào)>。然后是一個阿美族青年獨舞豪爽的<山地舞>。再接著是舞蹈<仙女散花>、<阿美族舞曲>,以及由李淑芬創(chuàng)作,表現(xiàn)插秧、除草、割稻和打谷等農(nóng)事動作的<風土舞>。
中場休息五分鐘之后,眾所期待的壓軸好戲《白蛇傳》登場。從來民間所流傳及舊戲里所演的《白蛇傳》,大都是荒唐無稽、神神怪怪的迷信的故事,可在這出改良的《白蛇傳》里,署名「周樹文」(郭琇琮)的編導卻以「新的科學觀點」解釋民間流傳口碑,把它改為「打破迷信,宣揚醫(yī)學科學性」的故事:白素貞和小青不再是傳統(tǒng)舊戲里的蛇精,而是實實在在的人物;法海也不再是力能除妖的方丈,而是一個謀害好人、奪取藥書的壞蛋。郭琇琮認為這個老少咸宜的故事里頭的人物也都家喻戶曉,于是想通過這出改良歌仔戲的演出來啟蒙一般民眾的階級意識。比如說,金山寺的和尚法海是統(tǒng)治階級的象征,白素貞和小青(婦女)則是被壓迫階級,大家如果團結的話,封建保守的統(tǒng)治勢力是可以打倒的。
總的來說,鄉(xiāng)土藝術團的首次公演獲得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從「打破迷信,宣揚科學」的觀點看來,它顯然與郭琇琮從事防疫工作時的指導思想一致。為了發(fā)展工作,他不斷學習在生活上的語言、服裝能與勞動者打成一片。他也喜歡唱勞動民眾愛唱的<搖嬰仔歌>、 <雨夜花>、<河邊春夢>……等等通俗的臺灣流行歌。這樣看來,在這樣的世界觀指導下的他會去注意向來被本省一般知識分子認為是「一般無知民眾的娛樂」,「最通俗的」,但也是「風行全省」、「擁有廣大觀眾」的歌仔戲,也就不是什么讓人意外之事了。除了通過演戲啟蒙一般民眾的階級意識之外,他也動員他所發(fā)展的臺大學生及工人作為演出的基本人員,藉此進行團結工作。
轉入地下與被捕
9月初,基隆中學《光明報》案爆;形勢愈來愈緊張了。郭琇琮于是帶著妻子從士林郭家搬到長安東路的林雪嬌娘家。
《安全局機密文件》載稱,10月間,郭琇琮將臺灣省地圖及「臺北市工委會」工作報告書交林秋興 帶往香港;林秋興啟程前被查覺而于基隆被捕。保密局隨即循供,嚴密偵查郭琇琮等。郭琇琮恐受林秋興被捕事件的波及,于是轉移至宜蘭、羅東一帶,建立「蘭陽地區(qū)工委會」。
這年冬季,郭琇琮領導的「臺北市工作委員會」已在臺北市郊建立十一個支部、一個小組,并發(fā)展了個別黨員五十余人。年底,京都帝大醫(yī)學部出身,1947年7月由郭琇琮親自吸收入黨的吳思漢(「臺北市工作委員會」委員),因工作暴露而匿居阿里山吳鳳鄉(xiāng)樂野村「蕃社」,并將「潛伏黨員」,組為「逃亡干部支部」,繼續(xù)進行活動。
1950年1月,保密局特務逮捕了「臺北市工作委員會」所屬「和尚洲支部」成員城中區(qū)公所戶籍員張秀伯,然后「據(jù)供,窮追線索,擴大偵查」。4月,郭琇琮與林雪嬌又轉移嘉義,通過一個臺大法律系學生安排住處,以雜貨商為掩護,潛入原住民的部落,進行活動……。5月2日深夜,熄燈之后,特務循線來捕。因為那個房子沒有退路,他們也只能束手就擒了。他們隨即被扣上手銬,押上一輛貨車,連夜被移送到臺北市的保密局南所。進去以后,他們夫妻就被分開了。
第二天,林雪嬌看到郭琇琮的兩腳已經(jīng)被銬上一副沉重的腳鐐。因為彼此不能見面,他們只能利用放封的機會,用日文唱歌的方式聯(lián)絡;她才知道,第一次偵訊,他被打得相當嚴重,是被抬回押房的!……
保密局的逮捕行動持續(xù)擴大著。5月13日,許強、胡寶珍、蘇友鵬和胡鑫麟等四位臺大醫(yī)院的醫(yī)師,在院長室被捕,然后也被押送到保密局南所。他們各自填寫了基本數(shù)據(jù),脫下衣服、皮帶、鞋子,交給衛(wèi)兵檢查,然后就被分開羈押。蘇友鵬被推進一間一共關了十三個人擁擠而潮濕的的牢房,忽然,他看見一個兩腿已經(jīng)被打得浮腫瘀血的人,從狹窄的牢房里頭,扶著墻,一拐一拐地走出來;就在那人更靠近時,他在那人從眼鏡后面逼射出來的一雙炯炯的眼神認出那人就是郭琇琮。郭琇琮沒有說什么,只是以一種堅強而溫暖的眼神安撫他,然后又一拐一拐地走出押房,去面對再一次嚴酷的偵訊。……后來,當局想說服郭琇琮向全省人民廣播,以換取個人自新的機會,可他卻始終為那純粹的信仰堅持不渝。
勇敢的活下去
8月15日,郭琇琮及其同案在保密局的偵訊告一段落后被移往青島東路軍法處看守所結案。
9月7日,郭琇琮與許強、吳思漢等十五人被處死刑。
大學時代,郭琇琮在讀過一本「腦神經(jīng)解剖生理」的翻譯書后,曾經(jīng)預言似地在扉頁寫著:「如此致密銳利的大腦,也敵不過一粒子彈?!宫F(xiàn)在面對即將來臨的死亡的命運,他依然笑著對同房難友感嘆說,其實,他已經(jīng)多活了七年;只可惜,沒讓他再多活幾年,多做些工作;他有很多事還沒做完呢!……他同時也在難友問他需要什么時坦然回答說:「借我一件潔白的襯衣。我要讓鮮血流在潔白的襯衣上。……」
在軍法處看守所,林雪嬌一直冒著生命危險與郭琇琮傳遞訊息。這天,她又利用放封時間假藉傾倒馬桶而溜到男犯的曬衣場,然后迅速地從他晾曬著的內(nèi)褲褲帶縫里取出他預藏的紙條。她看到紙條簡單地寫著:「二條一」。她知道郭琇琮的意思是說,他已經(jīng)以絕無活路的「懲治叛亂條例」第二條第一項起訴。這段日子以來,她已經(jīng)習于在每天凌晨聽著那些愛國青年被帶出去槍斃時高喊的悲壯的口號聲了;其實她也早已不存在郭琇琮能夠存活的妄想了。然而一旦得知他的死訊時,她還是承受不住面臨殘酷的事實時內(nèi)心尖銳無比的痛苦。那一夜,她在同房四十七個人的鼾聲中失眠了。天亮時,她在一張小紙條上用日文寫了密密麻麻的字:「如果我活下來,我一定會把你的一生寫下來;你在這短短三十三年的一生,做了他人五十年、一百年都做不完的事。題目我已經(jīng)想好了:<美好的世紀>。但這題目好俗氣,怕你會不喜歡?!谷缓螅謴臅褚聢錾先〉霉L琮的回條:「題目『俗氣』沒關系,只要你能把我這短暫ㄧ生所信仰的理想和所做的事寫下來,我就感到非常安慰了!」
9月21日,臺灣省保安司令部將所謂「郭琇琮案」的判決書報奉國防部審核。11月25日, 國防部以代電核定軍法處的判決,并擬定死刑執(zhí)行日期是12月3日。但是,槍決的執(zhí)行卻比預定的日期提前了幾天,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地選在郭琇琮生日的11月28日。那天清晨四點半,郭琇琮、許強和吳思漢等十五人,一個個被點名出列了。軍法處男監(jiān)牢房里隨即響起一連串呼喊囂烈的政治口號的聲音。余音在寂如墓冢的押房甬道上回蕩,久久不息。林雪嬌知道,那是郭琇琮和他的同志們赴死前最后的吶喊。她奮力爬到關了一半的窗口,朝著樓下,嘶聲叫喚著郭琇琮的名字。就在此時,她看到,穿著雪白襯衫的郭琇琮,一邊呼喊口號,一邊壯烈地走出去的背影……。
臨刑前一天,林雪嬌從曬衣場收到郭琇琮給她的最后一張小紙條。小紙條上只寫了簡單的幾個字:
雪嬌,請交待爸爸媽媽把我的尸身用火燒了,將骨灰灑在我所熱愛的這片土地上,也許可以對人們種空心菜有些幫助呢!請勇敢的生活下去……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