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審判長、陪審員、各位朋友:
今天,在最后陳述的時刻,我不想再談法律,只想借此機會談一點感想。
為了保衛狼牙山五壯士的榮譽,在半年多的時間里,我兩次坐上了人民法院的被告席。一方面,我為自己作為一個老兵能夠在一條特殊的戰線上繼續戰斗而感到驕傲;另一方面,我的心情則悲憤而沉重,這種悲憤沉重與我個人境遇無關,而是源于這樣一個殘酷的現實:在享受著包括狼牙山五壯士在內的無數革命英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和平生活中,在他們出生入死建立的在共和國里,這些英烈的榮譽,居然不能得到不言而喻的尊重,反而要通過一場又一場的法律訴訟來解決。
歷史研究,在以《炎黃春秋》為大本營的歷史虛無主義陣營的操控下,已經成了一種政治陰謀的工具,成為一種系統化的忘恩負義!
在沒有被洪振快和黃鐘兩位先生拖入這場訴訟之前,我完全沒有想到,英烈身后的名譽如果被侵害了,而他們又沒有直系親屬在世,居然無人有權通過法律為他們討回公道。這對成千上萬年紀輕輕就為國捐軀的英烈們來說,是一種怎樣的悲涼和殘忍?!
在這里,我想講一個小故事。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還是人民空軍第三航空學校的一名飛行學員。在一個冬天的上午,我和同學們來到位于黑龍江省牡丹江東山烈士陵園的楊子榮墓前,為他掃墓、獻花,厚厚的白雪覆蓋著他墳塋和墓碑,像是在保護著他,也像是在溫暖著他。在烈士紀念館里,我發現和小說、戲劇中藝術化的“楊子榮”相比,真實的楊子榮甚至更加神勇,但這樣一位蓋世英雄的犧牲,卻讓人唏噓不已——楊子榮在剿匪過程中找到了一個窩棚,發現一個戴狗皮帽子的人背對門坐著,因為怕誤傷百姓,楊子榮問了一句:是老鄉還是土匪?那人回頭一槍,楊子榮就這樣倒下了……
楊子榮烈士墓
可以想見,如果楊子榮像美國大兵那樣,二話不說就開槍,絕不會這樣輕易犧牲。當年把楊子榮遺體抬下山的鄭大爺談起往事仍不停嘆息:“如果當時楊子榮不是怕傷著獵戶或百姓,絕不會死在一個散匪之手!”
這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雄,他們總是把人民的安全放在自己的安全之前。
楊子榮沒有留下后人。在近年來以《炎黃春秋》為中心詆毀英雄的浪潮中,楊子榮沒有幸免,有人借土匪之口造謠說,他用豬油擦槍,導致槍栓被凍住,結果被土匪打死。言外之意楊子榮之所以犧牲,是因為他太外行,或者太笨。
制造這種謠言,是一種怎樣的冷血?又是一種怎樣的仇恨?
感謝英雄們的犧牲,戰火紛飛的年代已經遠去。英雄躺在冰冷、潮濕的地下,承受著所謂“歷史學者”們的爬羅剔抉,深文周納,用放大鏡探究烈士們犧牲前的每一個“細節”,證明他們犯了錯誤,證明他們死的窩囊和狼狽,而不用擔心會受到法律的追究——沒有留下后人的烈士就沒人為他們主持公道;而拍案而起,怒斥他們的“他人”,則會被這些“學者”以侵犯名譽權的理由告上法庭,似乎英雄是沒有名譽權的,只有抹黑英雄的人才有“名譽權“。
我們的法律,難道不保護殉國的英雄,反而要保護這種系統化的忘恩負義?!
2011年11月,也是在一個雨雪霏霏的早晨,我到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憑吊。我驚訝地發現,自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前夕,國民黨竟然在這里殺害了近十萬愛國革命志士!
晶瑩剔透的雨花石上,撒滿了烈士的鮮血!
雨花臺烈士塑像
紀念館的陳列讓我看到了血寫的事實:許多烈士非常年輕,被殺害時風華正茂;許多烈士家庭條件優越,如果他們不是選擇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而犧牲,他們完全可以在“民國”里過上一種非常“民國范兒”的優渥生活;許多烈士們從被捕到犧牲,一般只有幾天的時間,國民黨殺人非常快。
資料顯示,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登記在冊的中共黨員為300余萬人,而自中國共產黨建黨以來犧牲的黨員,有姓名可稽者就達370萬!
犧牲固然慘重,但新中國卻在他們犧牲中得以建立,我們實現了工業化,擁有了兩彈一星,終結了近代以來每隔四十年左右首都就要淪陷一次的“規律”……中國人今天所享受的全部和平、尊嚴與發展,所享受的全部豐裕、自由與幸福,都和他們的犧牲有關。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為了所有這一切,我們應該感恩烈士的犧牲,我們應該拒絕、應該反對炎黃春秋們系統化的忘恩負義!
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六位親人的毛澤東主席,晚年曾經無限感慨對身邊工作人員說:“為了新中國死了多少人?有誰認真想過?我是想過這個問題的。”
我們也應該認真想想這個問題,我們可以不記得烈士的名字,但請不要忘了他們的眼睛!
狼牙山五壯士,馬寶玉、葛振林、宋學義、胡德林、胡福才等先輩,請你們安息吧!
楊子榮烈士,請你安息吧!你是林海雪原上空一顆璀璨的金星,詆毀你的人只是一些嗡嗡的蒼蠅。
雨花臺的烈士們,還有那些為了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衛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而犧牲的所有烈士們,請你們安息吧!
請允許我向你們深深的鞠躬,人民不會忘記你們,作為后死者,我們將盡全力繼承你們的事業,保衛你們的榮譽!
2016年2月26日星期五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