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幼軍。資料圖
現場圖片
現場圖片
于幼軍首課:我有任務讓大家自覺拒絕文革
2015-12-09 沸騰
導讀:
曾經的“政治明星”于幼軍,今天以一堂“反思文化大革命”開始了自己的任教生涯。
歷任廣東省宣傳部部長、山西省省長、文化部副部長等職務,于幼軍始終以“開明”、“學術”官員的光環為公眾熟知。
唏噓的是,這位曾被媒體高度評價的政治明星,從政生涯卻坎坷異常。主政山西期間發生的非法黑磚窯事件,于幼軍被迫檢查道歉,并被調離。
擔任文化部副部長,“離轉正部長一步之遙時”,2008年9月,中央政治局對于幼軍做出留黨察看兩年的處分,一個月后,他的中央委員職務在十七屆三中全會上被撤銷。
有傳聞稱,于幼軍被撤職的原因是“擔任深圳市長期間,親友所屬香港公司利用其影響力中標而獲取巨額利潤”。
政治生涯坎坷時,于幼軍默默開始了學術生涯。在被撤職的兩年里,他潛心查閱資料,撰寫了140萬字的三卷本《社會主義五百年》。
這本書獲得諸多好評。通過查閱資料實地走訪,他對歷史問題有自己的評判:
關于“反右擴大化”,于幼軍計算出這場運動“錯劃右派比率竟達99.99%”,“如此擴大化實在太離譜了”;
關于“大躍進”,“無論是(餓死)一千萬、一千五百萬、兩千多萬還是三千多萬,哪一個數據都沉重如大山,壓得有良知的中國人透不過氣來。執政黨愧對人民,必須永遠記住這沉痛教訓。”
2013年,他又出版了新書,《求索民主政治》。后記中,他寫了一首小詩,“窮達皆思報民恩,沉浮不改憂國情,愚者竭誠百千慮,訴與諸君仔細吟”。
如今,這個仕途坎坷的官員終于回歸課堂。他選擇了反思文革作為自己的第一講。
面對階下學子,他會說些什么?沸騰獨家現場播報,教授于幼軍的第一課。
圖為于幼軍步入課堂。此前,由于聽眾人數太多,學校不得不臨時將講座場地由普通的小教室挪至會議廳。
”不用自我介紹,大家對我都有所了解“
這是于幼軍的開場白。
于幼軍一身黑色休閑裝,走上講堂。他先講述了自己從廣東、湖南到山西的人生歷程。
“現在退休了,回到了人生和事業原點,重新當一名教師,與書本為伍,與學生為伴。讀書、寫書、教書做一個‘三書’先生,實在是人生一大幸事,一大樂事。”于幼軍說,自己現在有從未有過的解放感和輕松感。
”我從8月就開始找資料備課,這三個月,寫下了20多萬字的講稿。”
“自覺地拒絕文革”
于幼軍的第一課,名字叫“文革的緣起和發動”。為什么選擇文革開始,于幼軍說,“明年是文革發生50周年”。
于幼軍認為,1982年的中央決議已經判明,文革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的運動。他為文革的定義是“錯誤理論、荒唐實踐”。
“歷史已經決議,人民也明白”。“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但我們對文革缺乏客觀剖析,文革研究都變成了不成立的禁區“。
但這些年,“文革陰魂若隱若現,侵蝕執政黨和人民肌體”,”極少數人甚至將最近30年探索道路出現的失誤或現實腐敗、貧富問題,歸結到改革開放上,認為原因是離開了階級斗爭的道路,更有甚者,認為需要第二次、第三次文革,還有一兩代人,根本不知道文革為何物“。
于幼軍如此解釋自己的開課動機,”我是文革的過來人,我有這個任務,總結汲取歷史教訓、把握當下,走向未來“。
而關于授課和研究的目標,于幼軍歸納為要讓大家”自覺地拒絕文革“、”不讓文革在新時代穿上一件馬甲就粉墨登場“。
不宜把領導人的品質、性格歸為主要原因
縱觀文革歷史,于幼軍認為,文革中遭難最大的知識分子、城鄉基層干部和老百姓。
他認為,研究文革歷史,可以把握當下時局,影響未來走向,只有這樣,才能“向前看,不糾結歷史舊賬”。
于幼軍從文革的發動歷史開始講起。他歸納了文革緣起的幾個學說,”權力斗爭說“、”領袖品質論“。
他認為,“權力斗爭說是站不住腳的,在當時情況下,毛澤東并沒有大權旁落,劉鄧他們不需要搞大動作”。
此外,還有很多人從“領袖品質”的角度解釋文革發生原因。對此,于幼軍認為,這種解釋“片面、簡單、是偶然性因素,不宜品質性格當做主要原因”。
于幼軍引用了恩格斯“多因一果”的解釋,提出文革的發生是多重因素的結果,為文革歸納了發生的七個原因,包括:
從社會思潮方面說,”民粹主義、君主專制思想、無政府主義泛濫“;從社會現實看,”四人幫和各地幫派分子作亂、長期社會矛盾積累“;體制問題上,”違背民主原則、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路線方針上,”左傾冒進、形成了帶有農業社會主義空想色彩的社會理想“等等。
隨后,于幼軍講述了文革醞釀發動前的歷史事件,包括批判《海瑞罷官》、1965年開始的黨政軍重要人事調整等。課程結束。
在交流提問環節,有學生問,“文革在現在會重演嗎?”
于幼軍回答,“文革的土壤還在,特別是人們還沒有理性、深刻認識的情況下,文革有可能會在一定的歷史條件下部分重演”。
據了解,于幼軍此次講課共分七講,分別為:
一、"文化大革命"的緣起發動
二、"文化大革命"的運行載體與活動方式
三、"文化大革命"的正義力量與正效應
四、"文化大革命"的指導思想與理論基礎
五、"文化大革命"的政治綱領與社會理想
六、"文化大革命"的治國方針與理念
七、"文化大革命"的歷史教訓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