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對中國人而言顯得比較特殊,因為要紀念抗戰勝利七十周年,其中的重頭戲是抗戰閱兵和全國各地的紀念活動,政府開創歷史地專門為此放假三天,幾乎可以認定為“抗戰紀念節”。
就我個人而言,完全支持國家搞一些紀念性活動,只有牢記歷史,才能面對未來,中華民族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遭遇的屈辱經歷需要一代代國人的深沉思考。然而,我更主張針對性的抗戰紀念活動——落實“二戰”遺留問題,借助“二戰”宣傳和平。對“抗戰閱兵”本身和全國各地耗費巨資的形象工程,恐怕還有不同視角的看法。
有關如何從做實事的角度出發紀念抗戰,本人在前期寫了《紀念抗戰七十周年的五個實質行動》一文,不再重述。下面想說說幾個不同觀點。
其一、紀念活動首要目標應該指向日本。幾十年來,中國大陸一直沒有高調舉行抗戰紀念,俄羅斯則相對比較頻繁地舉行抗戰紀念和閱兵,這里面的原因很多,一個原因是,日本在較長時間內軍國主義受到約束,并不對中國及世界構成實質性戰爭威脅,另一個根本原因是中國戰場的主導者是原國民黨政府,而非共產黨政府。
然而,形勢已經發生了質的轉變,美國的態度和日本的行為都已經表現為對中國的遏制與圍攻,明顯帶有危險性。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舉行恰于其分的紀念活動尤為必要。如何能做到恰如其分呢?應該從兩個方面做文章、干實事:一是中國的行動能讓中日兩國人民感受到侵略者一定得付出代價,戰爭清算必須完全徹底;二是逼迫日本國家必須以法律形式反省戰爭,讓日本人民認識到侵略戰爭的包袱很沉重。閱兵不會取得這兩種效果,只有實質行動才能實現,實質行動并非戰爭行動,而是外交和經濟行動。中國抗戰抗的就是日本,在日本不反省歷史并快速復活軍國主義之際,抗戰紀念當然就有針對性,沒有必要特意指出不針對日本,即便是外交辭令,似乎也不可取。
其二、從國內看,高調紀念活動和抗戰閱兵都助長了群體撕裂,而不是擴大了團結面。我相信,幾乎所有贊成大閱兵和高調舉行紀念活動的人都是希望凝聚民心,實現最大限度的國民團結。然而,事實可能是完全相反的。
從地方論調和民情看,凡涉及到有抗戰事跡的地方,其宣傳基調都出現了偏差或偏向。花費巨資建設了很多形象工程,這本來是執政的共產黨政府新統戰的一步設想,但結果卻引起相當多“公知”借機宣傳國民黨的偉大和現實合法性,在民眾中間引起了強大的共鳴,毫不夸張地講,在不少群眾的心中,已經泛起對共產黨執政合法性的質疑聲浪,這波聲浪可能還要持續發酵并長期擴大化。
大陸執政黨花大量的錢,做全面性的宣傳,結果卻是幫助蔣介石取代毛澤東,幫助奄奄一息的國民黨外表鮮光,恐怕是部分人意料未到之事,雖然國民黨并不能真正借此顛覆共產黨的領導權,但共產黨自身是實實在在地花錢買臭氣,群體撕裂是既成事實,共產黨的歷史觀受到全盤否定也正在形成一股暗流。
紀念活動已由“政治主導”轉向成“資本主導”,資本雖不具備政宣功能,但它們能夠從出版、傳媒和影視等方面實現比政宣更大的導向功能,哪里有資本,哪里就是“資本思想”。
其三、從國際看,抗戰閱兵已經偏離了方向。我們現在談紀念“抗戰”,毫無疑問就是指紀念“二戰”,“二戰”分同盟國和軸心國,中、蘇、美、英本來是同盟國的四大支柱,勝利源于他們的團結和領導力,紀念“二戰”,從道理上講應該至少從形式上四國是統一步伐的,退一萬步講,相互之間不應該拆對方的臺子。然而,事實已經偏離正義軌道,“冷戰”思維已經取代了“二戰”共識,同盟的意義早已經蕩然無存。
從另一方面看,“抗戰閱兵”已經逐步演化成新的同盟站隊,有演變成組建新陣營的趨勢和可能性,這很可能將成為“熱戰”的預備行為,如果紀念戰爭演化成搭建新的戰爭平臺,紀念活動本身的正義性將受到質疑。
中國“抗戰閱兵”還面臨一個十分尷尬的國際質疑:戰爭能力及戰爭貢獻。在我們自己看來,中國人民的抗戰過程及抗戰結果都是偉大而又輝煌,然而,就世界評價而言,這里面可能存在諸多爭議,因而,邀請“朋友”捧場并不十分順利,費九牛二虎之力求著他們來看熱鬧,欠人家的人情,束自己的手腳,弄不好還要付出外交承諾,費力而未必討好。
本人對“中國戰場”的理解:
中國國民黨軍隊:幾乎所有士兵的抗戰行為都是偉大的,他們付出了鮮血、淚水和生命,即使有失敗和錯誤,也是源于將帥;幾乎大部分抗戰將領也是偉大的,他們有勝利,也有失敗,失敗既有自己的原因,更多是領袖的原因;蔣介石是不偉大的,領導抗戰有功,指揮抗戰無能,被動挨打居多,主動取勝極少,拖延抗戰靠自己,最后勝利靠盟友。
中國共產黨軍隊:從帥到將再到兵,幾乎全都是偉大的,他們把自己的軍事主動權無奈交給一個不會打仗的蔣集團,但仍然盡自己所能為抗戰做出了最大貢獻,對比國民黨軍隊跟共產黨軍隊交手的情況,蔣介石若早日交出抗戰指揮權,共產黨軍隊將不會依靠盟國,一定能靠主動行為將日本侵略徹底打敗。
同盟國的軍隊:美國雖然在中國抗戰初期居中立位置,但在中后期為中國抗戰做出了較大貢獻,無論從物質還是軍事;蘇聯在自己極端困難的情況下,給予了中國力所能力的最大援助,援助物資量不少于美國,戰爭后期對日本關東軍的最后一擊有決定性意義。
中國戰場:中國是“二戰”的源頭國,抗戰持續八年,付出了歷史上最慘重的民族代價,雖取得了勝利,但這種勝利帶有相當成分的悲傷感,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長期以來,只能用“拖住侵略者多少多少兵力”來張揚自己的戰績,這是相當可憐且令人沮喪的“成績”,我們今后應盡量少講“如果沒有中國拖住大量兵力,同盟國將如何如何”的一般性貢獻,人家會反諷我們,如果你中國不被日本輕易打敗,“二戰”可能根本就打不響,至少亞洲戰場未必有如此慘烈,如果中國自己能打敗日本,何須盟國大兵壓境?如果中國戰場戰斗力強大,日本豈敢打響太平洋戰爭?“抗戰”對中國而言,整體上是悲傷的,沒有太多榮耀,只有太多痛苦和反思。
中國人的反思:中國人民最最應該反思的是,自1894年以后,為什么日本能夠在長達50年的時間內讓中國被動挨打?真是因為日本經濟發達所致?真是因為日本搞了一個“明治維新”?中國為什么會被日本打得一敗涂地?投降的理念為何在當時如此盛行?
中國的紀念:有效地清算日本侵略舊帳是對“二戰受害者”的最好紀念,全民族的團結一致是讓世界看清中國民力的現實紀念,堅定地富國強兵是未來的最好紀念。
結束語:希望我對“抗戰閱兵”的不同看法不要被誤讀為對國事的妄議,步子已邁開,閱兵不會停下來,小民只管小說,大國當有大胸。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