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計劃,臺灣新課綱將于8月施行,但個中修改內容到今天依然爭議不斷。
7月30日,“反課綱”學生林冠華自殺身亡,引發新一輪的抗議沖突。當晚近10點,突然有人沖往一旁的臺灣“立法院”,占據“立法院”中山南路大門,拉起布條抗議,并有20多人翻墻而入。
國民黨方面指責某些政黨將學生推到運動一線不負責任,而民進黨則表示新課綱妄圖“去臺灣化”,向大陸靠攏。
實際上,臺灣課綱爭議并不僅僅是黨派政見之爭那么簡單。
爭議焦點
課綱微調引發爭議,主要在于以下幾個方面:
1修改程序被指不符民主與專業
現行臺灣的高中課綱,在馬英九政府執政前,都是交由課綱委員會決定,課綱委員由大學教授與高中教師組成,并經試教,以驗證內容對于教學的影響。
部分反課綱微調之人士認為馬政府無視于課綱委員會的決定,且檢核小組成員來源復雜,專業知識方面未必能夠服眾,事后政府又回避將檢核小組的完整成員及會議內容向外界公開。因此在修改課綱的程序上,他們認為馬英九政府程序不透明,是在進行“黑箱操作”。
2國民黨與民進黨之爭
課綱修定的支持者認為,教育的內容必須符合“中華民國憲法”,避免臺灣獨立。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課綱調整的內容包括改稱“中國”為“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增加了“被迫”的字樣。報道稱,這次調整課綱是對“臺獨史觀”的一次撥亂反正。
民進黨則指責新課綱是以大中國觀看世界,刻意壓縮乃至忽視關于臺灣史的內容,意圖加強與大陸的聯系,實現“去臺灣化”。
2014年2月5日,民進黨中常會決議,民進黨執政的6個縣市(高雄市、臺南市、宜蘭縣、云林縣、嘉義縣、屏東縣)將不配合教育部這次片面黑箱通過的歷史課綱調整。
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洪秀柱26日就此次“反課綱微調”事件五問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在政治上表達維持現狀主張時,為何在教科書上堅持“臺獨”理念,并鼓動年輕人以不理性的態度,丟油漆包,沖撞公家機關。
《聯合報》報道稱,相較于民進黨政府當年大規模修改課綱“去中國化”,“教育部”這次微調高中歷史課綱,不但幅度小多了,也不那么尖銳。其中的表述諸如描述慰安婦增加“強迫”兩字,“中國”則改成“中國大陸”,未改回更早前的“大陸”,且符合“憲法”。沒想到民進黨卻還出大動作,聯合六個執政縣市杯葛,以政治過度干預學術為由,給“教育部”戴上“去臺灣化”的大帽子。
3教育領域,政治是否應該“靠邊站”?
在支持者看來,修改課綱不僅僅是教育和學術的需要,還需承擔一定的政治功能。
課綱委員、嘉義大學應用歷史系主任吳昆財主張“教科書必定是要為政治服務,國家民族的立國精神服務”。課綱修定的目的在于避免臺灣年輕人對國家認同混淆,主張先教中國史,后臺灣史,最后教授世界史。
課綱檢核小組成員謝大寧亦主張,歷史教育是現代政府用來凝聚國族的工具,而國族的定義來自于“中華民國憲法”。他認為歷史課綱應有高度政治性,而不是單純地闡述歷史。
但在反對者的眼中,課綱內容需要反映出學界新近的研究內容及成果,并避免政治勢力的介入。
臺灣大學歷史系教授花亦芬批評道,以國族主義為中心的教育是殖民時代“過時政治論述”,早已被現代先進國家淘汰。
關于政治影響的另一個爭議在于課綱微調案的成員背景。
如高中歷史課綱調整的提議者,以及后來擔任課綱檢核小組總召集人王曉波為現任“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新加入的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張亞中為現任“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檢核小組國文領域召集人謝大寧為現任“兩岸統合學會”秘書長。因此在反對派,尤其是“臺獨”勢力看來,有這些人在其中發揮作用,無疑具有“親中”的性質。
4歷史課綱與臺灣原住民族
臺灣原住民團體認為,歷史課綱過度重視漢人文化,與原住民族相關的內容,在課綱中的比例過少,也忽視以原住民族的角度來看臺灣歷史。
例如,1877年加禮宛事件時,撒奇萊雅族(Sakizaya)被清軍幾乎滅族,消失了130多年后才重新正名;以及甲午戰爭時的“雷公火之役”,原住民曾擊敗在臺清軍,這些與原住民族相關的內容,在課綱中都沒有被提到。因此,原住民團體希望在課綱中能加入原住民史觀。
臺大歷史博士生吳俊瑩質疑,經過課綱修訂,臺灣平埔族的歷史被消滅了,因為西拉雅族及其他平埔族并不屬于現行法定的原住民族。政大臺史所所長薛化元認為這是因為檢核小組使用現行法律定義來書寫歷史,造成歷史事實與課綱之間的矛盾。
政治大學教授金仕起認為,課綱中過度強調中國及漢人文化,忽視了其他文明,例如東南亞。在介紹如日本、韓國、越南時,只注意到他們受中國影響的部分,如儒學與漢化,但是對其本身社會的了解太少。獨尊中國史觀,將造成學生對世界文明缺少認識。
近來臺灣因反課綱引發多次沖突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臺“教育部”政風處長于建國表示,學生在6月24日、7月13日、7月17日已有過3次違法行為,包括翻越“教育部”圍墻丟油漆包、破壞鐵卷門、翻過“教育部”圍墻噴漆等。
于建國稱,這3次行為,考量到學生身份,“教育部”每次都寬容處理,沒有提告,沒想到學生脫序、違法行為一次比一次升級。
7月24日凌晨,50余名臺灣學生和民眾以“反課綱微調”為由闖入臺當局“教育部”,警方逮捕其中33人。
“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當天的記者會上表示,將對入侵者提告,他批評,某些政黨與社團把學生推到第一線,是不道德的行為。
7月30日,一名參與行動的學生發言人疑似因此自殺。當晚,近百名學生與民眾“強闖”臺灣“立法院”,使得這一行動有升級的趨向。
延伸:課綱微調都調了啥?
1國文課
據相關人士的說法,臺灣政府宣稱在國文課綱只“微調”了兩處,但比較98課綱與103課綱,國文課綱至少調整了五個地方:
1)在舊課綱當中,文言文比例采累進制,高一40%、高二45%、高三50%,各家教科書可保留正負5%增減的空間。新課綱則規定總體文言文比例是45%-65%,但取消教科書商的增減空間;
2)在課綱附錄中,有編選考清單,舊課綱里,編選參考清單有40篇,其中臺灣題材的有8篇;而在新課綱里,參考清單有30篇,其中臺灣題材的剩下3篇,比例從20%減少到10%;
3)舊課綱中列出的選修科目,包括區域文學選讀、小說選讀、論孟選讀、語文表達及應用。新課綱中,則只有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4)舊課綱中,列有核心能力一節,用以評估教學成果。在新課綱中遭刪除;
5)舊課綱中,列出選文標準為:“選文應語言曉暢、具文學性,并顧及當代議題(如:海洋文化、性別平等、人權法治、生命教育、環保教育、永續發展、多元文化等議題)。”在新課綱中遭刪除。
2地理課
地理課綱部分,主要是為用語修正,內容改變不大。但在其中加入“外籍新娘”、“菲傭”、“印傭”等名詞,遭民間團體抗議。
3公民課
刪除二二八事件與白色恐怖,改為“政府濫用權力對人民的迫害,以及殖民地政府對殖民地人民的的歧視”這個概括式敘述。
對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的內容,“教育部”認為,這只是舉例,任課老師在課堂上可透過補充方式,增加學生的多元知識,不強迫教導。
另外“教育部”也表示,歷史課綱中,在臺灣史單元四的“說明”欄中有提到“228事件”,因此在公民課綱中刪除了這部分。但在歷史課綱,不但沒有刪除“228事件”,則將“說明”欄的舉例提高到“重點”的字段,并且在說明欄說明228事件發生的背景、過程與影響,表示對此歷史事件在當代臺灣歷史發展進程的重視。
4歷史課
臺灣“國教院”認為以主題來說,此次修改造成的爭議共有17處,分別為:
1)“原住民”改為“原住民族”,有忽略部分平埔族的爭議;
2)“國際競逐時期”改為 “漢人來臺與國際競逐時期”;
3)“鄭氏統治”改為 “明鄭統治”;
4)“日本統治”改為 “日本殖民統治”;
5)“接收”臺灣 改為“光復”臺灣;
6)當代臺灣架構從主題式,改為依時序脈絡敘述;
7)“大航海時代”改為 “漢人來臺與大航海時代”
8)“荷西治臺”改為“荷西入臺”;
9)新增 “臺人與抗日戰爭”;
10)“多元文化發展”改為“中華文化與多元文化的發展”;
11)刪除濱田彌兵衛事件、麻豆溪事件;
12)“清代治臺政策”改為“清廷治臺政策”;
13)鴉片戰爭迫使清廷在臺灣開港通商的敘述爭議:在英法聯軍之役后簽定天津條約與北京條約,清朝才將臺灣納入開港通商;
14)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最先進的省份,說法有爭議;
15)臺灣與甲午戰后晚清變法運動與辛亥革命之互動,包括孫中山來臺尋求臺人支持,以及臺人參與革命及中華民國之建立;
16)新型態本土知識菁英的形成,及其受到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影響與作為;
17)“慰安婦”改為 “婦女被強迫做慰安婦”。
延伸:臺灣“修綱”簡史
上世紀90年代末,臺灣解除戒嚴,各高中使用的首份課綱在1990年修訂、1995年發布,1999年開始實施,稱為88課綱。在此課綱中,臺灣史首次成為獨立單元,但仍附屬于中國史之中。
1997年,“教育部長”吳京在國中推出《認識臺灣》教材。但其內容受到部分學者反對,以臺師大歷史系教授王仲孚為首,集合王曉波、黃麗生、潘朝陽、陳昭瑛等人,編寫《認識臺灣國中教科書參考文件》,批評李登輝推動的《認識臺灣》教材涉及臺獨意識及及日本皇民史觀。
2001年,陳水扁主政時期,為因應九年一貫教育課程的實施,由“教育部長”黃榮村聘請委員重新修定課綱。此份課綱在2004年“教育部長”杜正勝時期,以“普通高級中學暫行課程綱要”名稱公布,在2006年開始使用,稱為95暫綱。在95暫綱中,臺灣史首次獨立成冊,脫離中國史范圍教授。
后來歷史科召集人改為周梁楷,課綱修定重來,并于2008年通過,又稱98課綱。
2008年10月,在馬英九執政后,臺灣擱置了國文科與歷史科課綱,組成專案小組,進行課綱調整,引發各界關注。
2012年,專案小組完成課綱修改并對外公布,稱為101課綱,開始教科書編寫送審。
但在2014年初,“教育部”以進行“錯字勘誤、內容補正及符合憲法之檢核”為由,組成檢核小組,進行針對高中國文與社會科課綱的“微調”。2月10日正式公布“微調”課綱,即103課綱。有媒體指出,在抗議聲浪不斷與法院敗訴的情形下,“教育部”依然強推,并表示依據這份被調整過的課綱所編寫的教科書將在2015年8月開始使用,引發全島嘩然,各界人士和民間團體針對資訊不透明、程序草率與內容爭議提出強烈質疑和抗議。
(編輯:西哥|據澎湃新聞、人民日報及部分臺媒報道整理)
附:部分臺灣學生再度聚集“反課綱” 學者家長吁政客“饒過孩子”
30日晚間,“反課綱”學生與群眾翻墻進入臺“立法院”。(圖片來自臺媒)
繼7月22日強闖當局教育部門辦公樓后,部分不滿高中課程綱要調整的臺灣學生31日再次在臺教育部門辦公樓前聚集抗議。對此,島內一些學者和學生家長表示,政治人物不應把未成年學生當作攫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棋子,撕裂臺灣社會和家庭感情,呼吁他們“饒過孩子”。
臺教育部門課程審議會去年1月微調高中語文和社會領域課綱,預定今年8月施行。此次課綱微調,對李登輝、陳水扁執政時期修改課綱推行“去中國化”做了一些撥亂反正,例如歷史科中將“日本統治”改為“日本殖民統治”,將抗戰勝利后“接收”臺灣改為“光復”臺灣等。這引起民進黨、部分本土社團和一些高中學生的反對和抗議。
30日傳出一位患有抑郁癥的林姓學生自殺身亡,盡管其父母表示未受到學校或教育部門的壓力,希望此事到此為止,但因該生曾參與“反課綱”運動,當晚部分學生和民眾再次聚集,并于31日凌晨翻越臺教育部門辦公區的圍墻,與警方持續對峙。
對于中學生參與街頭抗議行動,學生家長和島內輿論多數并不認同。31日凌晨,在抗議現場,一位學生的父母希望帶兒子回家,父親遭到兒子怒吼、推搡并壓制在地,母親痛心得一度下跪。她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參與“反課綱”行動的學生是受人引誘,政治人物不應利用未成年學生,把他們當做攫取政治利益的工具和棋子,撕裂臺灣社會和家庭感情。希望一些政黨停止操弄人性,不要把良善抹滅掉。如果以這種方式得到政治利益,也會自食惡果。
課綱微調召集人、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在受訪時則表示,孩子們并不真正了解課綱,背后有人在鼓動,一些政黨和團體為了選舉和政治斗爭,利用學生發動議題。他說,孩子是無辜的,求求民進黨主席蔡英文“饒過孩子、饒了臺灣”,不要再煽動年輕人。(記者陳鍵興、孟昭麗)
臺媒指“反課綱”實為“臺獨”
臺灣《中央日報》網絡報發表評論指,中學生“反課綱”只是為“臺獨”運動搭建一個舞臺而已,目的不是反課綱,而是主張“臺獨”。。《中華日報》則發表社論指,民進黨不斷灌輸“抗爭有理、違法無罪”的觀念,為“學運”分子護航,這種隱身幕后,操縱學生以遂其政黨斗爭的手段,不只沒有道德,更已嚴重破壞法治。
新華港臺網評:螳臂當車的“去中國化”鬧劇
欲亡其國,先去其史。為給“臺獨”圖謀鋪路,李登輝和民進黨一度在島內大肆推行“去中國化”,他們篡改歷史教科書,稱海峽對岸為中國,將“本國史”分割成“中國史”與“臺灣史”……向下一代大力灌輸所謂“臺灣意識”。
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以來,試圖“撥亂反正”,對已經“中毒”的歷史課綱進行排“獨”。2014年初,臺教育部門提出“微調”舊課綱,高中語文、社會科等新課綱中改稱“中國”為“中國大陸”,“日本統治時期”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慰安婦增加了“被迫”字樣等。據悉,2015學年起,臺灣高一新生將使用微調后的新課綱。專家認為,上述調整符合歷史事實,是一種“糾偏”,是重新建構過去島內完全“去中國化”而割掉的與中華文化之間的關聯,是將一些扭曲事實的遮蔽物撤除,還原歷史真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