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辦醫:嚴管才是真愛
江宇
社會辦醫是醫改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市場和社會力量在醫改中發揮作用的重要形式,應堅定不移地支持。不過,支持社會辦醫,有一個如何支持的問題。6月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要對社會辦醫“嚴格監管、建立退出機制”。這就回答了對社會辦醫要不要監管、怎樣監管的問題。
長期以來,始終有一種誤解認為,政府對社會辦醫的投資者管得越松越少、門檻越低、給的優惠政策和補貼越多,才越是真心實意支持。甚至有人把一些必要的監管措施也當做“玻璃門”、“彈簧門”來破除,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醫療衛生是人命關天的事業,必須實行最嚴格的監管,這是一個負責任的政府起碼的要求。由于醫療衛生行業的特點和復雜性,監管必須全程覆蓋,從投資者資質、利潤流向、區域衛生規劃、質量安全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監管。如果放松甚至取消必要的監管,就會讓不符合條件、損害人民健康的辦醫者進入市場。
經濟領域的教訓應當吸取。多年來,一些地方政府以破壞規劃、放松環保標準、降低土地價格、壓低工人福利的辦法,吸引投資者來投資。從表面上看,這是對投資者“真心實意地支持”,但最后導致的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為了追求發展速度,反而導致資源環境破壞、低端產能過剩,到最后大批企業利潤率下降,甚至破產倒閉、債臺高筑。這固然有宏觀經濟周期本身的原因,但是當初通過對企業“松綁”、放松監管,傳遞錯誤信號的那些地方政府,也要負相當大的責任。
當前,在社會辦醫中,片面強調松綁、強調放松監管,已經出現一些誤區,孕育著不可忽視的風險。
第一個誤區:下指標一刀切。既然社會辦醫是市場行為、社會行為,就不應當把指標一刀切。2015年社會辦醫床位數達到20%,這是一個預期性指標,而不是約束性指標。應該主要依靠市場主體的自主行為來實現,不能由政府強制推動。而且,20%是全國總的目標,并不是全國每個省、每個市都要達到20%,在公立醫院資源豐富甚至過剩、老百姓(603883,股吧)在公立醫院看病已經不難不貴的地方,社會辦醫的步伐可以大一些。而像廣大中西部、基層,“保基本”的問題還遠未解決,就不能再把社會辦醫作為工作重點。像新疆、西藏這樣的民族地區,醫療服務起點低,而且存在宗教問題,就更應該慎重對待社會辦醫。
第二個誤區:突破“不可分紅”的約束。社會辦醫分為非營利性和營利性兩類,其中,非營利性醫院享受免稅等待遇,同時要接受價格監管、利潤不可分紅等約束。之所以我們鼓勵非營利性醫院發展,就是為了消除社會資本的逐利動機,真正把那些有慈善心、愿意回報社會的資本引進來。這也是國際上通行的做法,日本、中國臺灣甚至立法禁止運營營利性醫院。但是,目前我國絕大部分帶著“非營利性”帽子的民營醫院,實際上從事著營利性分紅的行為,而且利潤率遠高于社會平均利潤,說是“暴利”也不為過,如江蘇宿遷市某醫院的投資三年內即已收回。這時候,政府本應盡快制定法規,落實“非營利性”的要求。但奇怪的是,一些地方政府(目前有云南、河北)卻在文件中公開允許非營利性醫院“獲得合理回報”,這就完全突破了非營利性的約束。結果就是鼓勵醫院的逐利行為,使得本來在民營醫院已經很嚴重的過度醫療、小病大治、沒病大治、費用虛高更加嚴重,損害患者利益。如果這樣的醫院進了醫保,還將對醫保基金帶來風險。
第三個誤區:突破區域衛生規劃。區域衛生規劃是世界各國通用的調控醫療衛生服務的手段。因為醫療衛生存在“供給者誘導需求”的現象,醫生多了,就會制造出不必要的醫療需求。我國區域衛生規劃是1990年代實施的,在那些公立醫院已經滿足區域衛生規劃的地方,確實沒有必要再增加民營醫院,否則就是違反區域衛生規劃。這不是對民營醫院的歧視,而是歷史形成的狀況。一些地方以區域衛生規劃的名義,禁止公立醫院擴張,同時卻允許民營醫院突破區域衛生規劃,這是顛倒了主次。
第四個誤區:把“進醫保”作為支持社會辦醫的手段。社會辦醫主要提供非基本服務,政府對其監管力度比公立醫院弱,不承擔公益性職能,所以原則上不應納入醫保。當前,我國醫保基金已經開始出現支出大于收入的局面,這種局面在將來會越來越嚴重。今天為了支持社會辦醫放松醫保的標準,將來醫保虧空,這個債是要還的。
第五個誤區:以社會辦醫的名義侵吞轉移公立醫院的國有資產。社會辦醫,顧名思義,是“辦”,而不是“挖”。如果社會資本愿意拿出真金白銀,辦醫院,培養醫生,奉獻社會,當然要鼓勵,而且要大大地嘉獎。問題是,目前大部分資本考慮的,并不是新辦醫院,而是從公立醫院挖一塊資源,不管是以直接改制,還是以公私合作、股份制等各種變形,實質都是一樣的。這樣做,不僅將損害公立醫院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能力,讓更多優質資源進入民營醫院,以更高的價格為少數人服務,而且會進一步增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逐利行為。公立醫院的國有資產,不僅包括建筑、設備等硬件,更重要的是職稱含金量、學術地位、醫院品牌、醫院文化等無形資產。不僅有形資產不能流失,無形資產更不能流失。
目前,在公立醫院改制和國有企業改革、土地出讓等領域一樣,都存在著不可忽視的腐敗現象。一些地方只要搞定了市縣“一把手”,大筆一揮,就可以把公立醫院改制轉讓。2014年以來,中央紀委巡視的重點領域就包括國有企業改革、礦產資源、土地等領域,這對于那些想通過賣公立醫院來刷政績、甩包袱以及滿足個人利益的市委書記、縣委書記們,是一個大大的警鐘。
6月5日當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了《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國有資產監督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的意見》,指出:“把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國有企業黨組織要承擔好從嚴管黨治黨責任”,這些原則,對公立醫院改制是同樣適用的。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來源于東方早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