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致辭(張湘憶/攝)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教授發言(張湘憶/攝)
會議現場(張湘憶/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延安4月23日電 (張湘憶)今日,由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和中國延安干部學院聯合主辦的“紀念黨的七大召開7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革命圣地延安舉行。來自中央和地方科研機構以及國內高校的黨史專家學者、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及媒體記者共120余人參加會議。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中共延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薛義忠出席會議。會議由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常務副會長蘇希勝主持。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東朗、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李瑞芳、延安大學教授高尚斌、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鄭志飚等出席會議并發言。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陳燕楠在致辭中說,70年前的今天,100多萬黨員選舉產生出來的755名代表共同見證了歷史。70年后的今天,我們紀念并研究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就是要回顧一個政黨如何在極端復雜的情況下,經過千錘百煉成為有鐵的紀律、有馬克思理論武裝、有自我批評作風、能夠聯系群眾的大黨;就是要回顧一個政黨,在兩種道路、兩種命運選擇的岔路口,依靠真理的力量和人格的力量,最終贏得并肩負著千百萬人民的信任與重托。
北京大學原副校長梁柱教授在大會主旨發言中指出,中共七大制定了正確的路線、綱領和策略,指引全黨奪取抗日戰爭和建立新中國的偉大勝利。毛澤東當時講“我們要準備迎接勝利”,這表明既要看到勝利的前途,更關鍵的在于做好物質力量和精神方面的準備。七大確定的政治路線基點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的人力量”。手是在我們自己身上,問題是敢不敢放,敢不敢勝利。以“敢于放手”來應對嚴重困難和嚴峻挑戰,既現實又富有預見。
研討會上,與會代表圍繞“黨的七大召開70周年”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內容涉及黨的七大籌備情況、作風建設、人民主體觀、群眾路線、歷史意義等多方面,是近來有關黨的七大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李東朗談到,學術界有一個普遍共識,認為延安整風為中共七大奠定了重要基礎。延安整風對中共七大的影響,集中反映在《關于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及其形成過程。“歷史決議”實現了七大代表思想認識的高度統一,為全黨提供了認識黨的歷史和分歧問題的政治依據和評判標準,起到消弭分歧、統一思想認識的重大功效,營造了濃厚的民主氛圍和嚴謹作風,為七大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準備。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研究員李蓉指出,中共七大是黨內民主的典范。從大會的籌備到會議起草、大會選舉,整個全過程都貫穿了民主精神,發揚了黨內民主。中共七大回顧總結和吸取了黨內民主建設的歷史經驗,還對擴大黨內民主做出了許多新規定。大會系統論述了黨的群眾路線、民主集中制、民主作風以及黨員的義務和權利等,進一步探索黨內民主的制度建設。正如毛澤東在大會閉幕詞中指出的,“這次大會是團結的模范,是自我批評的模范,又是黨內民主的模范”。中共七大在黨的民主建設史上譜寫了新篇章,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中國延安干部學院教授李瑞芳談到,在七屆一中全會上,毛澤東當選為中央委員會主席兼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主席,標志著毛澤東的核心領袖地位最終確立。其中,毛澤東思想的形成、延安整風運動以及共產國際的支持和認可,分別為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奠定理論基礎、思想基礎,提供組織保證。遵義會議后特別是抗日戰爭以來毛澤東正確的軍事、政治思想的運用為他核心領袖地位的最終確立奠定了實踐基礎。毛澤東核心領袖地位的確立,歷經了一個艱辛的過程,需要具備各種條件,是一代共產黨人的選擇,也是中國共產黨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
延安大學教授高尚斌指出,黨的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指導地位具有歷史必然性和深遠意義。延安時期,毛澤東思想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和成熟,又在指導實踐的過程中經受住了實踐的檢驗。在七大召開時,中共敵后戰場的重大勝利與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潰敗局面、解放區生氣勃勃的景象與國統區的深刻危機、共產黨的清明廉潔與國民黨統治的腐敗不堪都形成了鮮明對照。黨的七大的召開,增強了黨的理論自信,體現了黨在旗幟問題上的高度自覺性,這對于改革開放以來堅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成果自覺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有著啟示意義。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原副校長鄭志飚在發言中談到,七大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召開的最后一次也是極其重要的一次代表大會。黨的七大概括總結出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三大作風,這是共產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黨的七大還給我們留下了“團結勝利、實事求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寶貴精神財富,至今具有重要的借鑒和指導意義。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