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幾部委聯合發通知,決定從 2015 年 6 月 1 日起取消絕大部分藥品政府定價,藥品實際交易價格主要由市場競爭形成。一時間,引發輿論熱議,焦點是會不會造成藥價進一步上漲。官方也一再安撫,聲稱“絕大部分藥品市場交易價格不會上漲”。然而可笑的是,藥品價格改革的背景就是“看病貴”的問題,改革本應讓不合理的藥價降下去,現在怎么不進一步漲價大家伙兒就得謝天謝地了?
其實,造成看病貴的一大原因,恰恰是“自由市場”造成的。業內人士估計,被納入政府定價的藥品總數僅占市場上流通藥品的20%,多數“天價藥”都屬于“自由”的那80%。人民群眾之所以看病難,看病貴,根源不是政府管的太少了,而是該管的沒有管,不該拿的拿了。進入醫保目錄的產品,都有一個政府最高限價,現在連醫保藥也放開了,真是“自由”得徹徹底底。
如果說市場競爭、價格放開可以形成“科學合理”的價格,那我們就翻一翻老賬,看看有關部門是如何啪啪啪地打臉。
自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啟動藥價市場化改革后,除極少數特殊藥品外,絕大部分藥品價格處于放開狀態。也就是從這時候開始,政府減少對公立醫院的撥款,讓醫院通過銷售藥品獲得收入來維持生存和發展,直接導致了藥品價格的快速上漲。為遏制藥品費用的上漲,1996年以后,少數藥品納入了政府定價;在逐步推行醫療保險制度以后,國家需要承擔部分醫療經費,于是2000年之后,政府定價藥品的范圍進一步擴大,由價格主管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藥品目錄。對目錄內的藥品實行政府指導價,具體形式為最高零售限價,隨后連續啟動大范圍的強制降價行動。
然而自1996年整頓藥品價格秩序以來,中國藥品市場先后歷經了大大小小20多次降價,降價藥品的品種不斷擴大,可是降低只是空降,便宜的藥品便悄悄地“降價死”,昂貴的藥品卻越來越堅挺,價格越來越貴,越來越高,其中醫保類藥品也相應上漲,有的換個名目,改下招牌,身價瞬間上漲數倍。這是為何?
原因還是老生常談的那句話,不根除“以藥養醫”,光靠價格控制,根本解決不了問題。而以藥養醫就在于政府投入太少,忙不迭地把醫院推向市場。改革開放后在公共衛生機構的經費來源方面,由原來的各級政府共同承擔變成了絕大部分由地方政府負擔,從全額撥款改為差額撥款甚至自收自支,越來越依靠公共衛生機構的“創收”來解決。在1980年后的幾十年時間里,政府衛生支出比例平均以每年1個百分點的速度下降。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2012年,中國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僅占 GDP 的3.03%,約為荷蘭、法國的1/3,而大多數歐美國家公共衛生費用占GDP的比例都在7%以上。30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在削減醫院的補貼,現行制度實際上是在鼓勵公立醫院開出大量高價藥品來獲取收入,即“以藥養醫”。
圖為各國公共醫療衛生支出占GDP的比例 以及標準增值稅率與藥品增值稅率對比
以藥養醫的后果,就是看病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藥行業生產年均增長17.7%,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年均增長速度,同時也高于世界發達國家中主要制藥國近30年來的平均發展速度,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醫藥國之一。
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公報顯示,2013年全國衛生總費用達3萬億元以上,三四年時間上升了1萬億元,超過了居民收入的增速。
不過,仔細想想,這次改革真是為了想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就在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宣布,為鼓勵藥企生產低價藥積極性,取消533種低價藥的最高零售價。有醫生指出,此舉是借助市場機制保證低價藥供應,也是對政府主導的現行基本藥物制度的否定。政府一限價,人家就不生產了,你能咋地?現行基本藥物制度在實施五年之后,竟然有53%的基本藥物供應得不到保障,甚至部分藥品在市場上絕跡。
這說明政府不僅控制不了藥價,還危及到了基本藥物的供應,已經到了進退失據的地步。放開藥價,最起碼,供應還能維持,這才是真正目的所在吧。
所以廣大人民群眾不要怪這次改革把錯了脈,開錯了方。因為這次改革真的不是為了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是你想多了。呵呵。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