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通貨膨脹,在我的個人體驗中有兩個印象深刻的細節。
一是在1990年代中期,如果沒記錯的話,是我上高二的那年,當時住校,在食堂吃飯。起初,一碗米飯5毛錢,忽然間漲到了8毛,沒多久又漲到了1塊。五毛的差價看似不大,但漲幅是100%。
二是2008年我出國讀書一年,回來后發現一塊豆腐賣一塊錢了,而就在一年前,價錢還是5毛。漲幅也是100%。
通貨膨脹,老百姓的話叫“錢毛了”,“錢不值錢了”。通脹的原因是貨幣發行得太多,貨幣的購買力取決于貨幣總量和財富總量的對應關系,錢印得多了,單位財富對應的貨幣量自然增大,物價就上漲了。對普通人來說,收入增長通常跟不上物價上漲的腳步,所以通貨膨脹意味著財富蒸發,意味著過去的勞動價值積累貶值。
但是,多發貨幣與財富蒸發之間的關聯并非必然的。假設國家以強力規定,在貨幣單位上加一個零或者劃掉一個零,物價上也做同樣處理,那么這可以視為貨幣發行量忽然間增加10倍或者減少到原有量的1/10,但既沒有通脹發生也沒有通縮發生。
再比如,我在食品上的開支增加了100%,如果我的收入中用于食品的部分同時增長了100%,那么食品漲價就僅是名義上的,而非實質上的,通脹也沒有實際發生。
當然這只是假設的理想狀況,真實情況是,物價漲了,老百姓的收入卻沒有漲,或沒有物價漲得快。
可見,貨幣發行量的增加不是通脹的充分條件,要理解通脹,還要考慮到新增貨幣在社會上的流動方式。
新增發的貨幣不是均勻地直接分給每個人,而是經由一定的機制(如銀行貸款)先被一部分人拿到,然后再通過經濟活動逐步擴散。假設既有的貨幣總量為x,新增數量同樣為x的貨幣,不考慮乘數效應,在社會總財富量不變的情況下,所有產品的價格最終都將上漲一倍,即1塊錢只能相當于原來的5毛錢用。但這只是最終結果,是最后一批受到貨幣供應量變化影響的人要面對的,第一批得到新增貨幣的人沒有這個煩惱,他們的每一塊錢貸款,在購買力上都是頂一塊錢用的。直白點說,富人的錢比窮人的錢更值錢。
這意味著什么呢?意味著通脹使窮人受損、富人受益,意味著財富的逆向再分配。
法國經濟學家約爾格·許爾斯曼的話可以作為佐證:“新的貨幣生產,總是使最初的貨幣使用者受益,而使最后的使用者受損。事實上,在西方最初的貨幣使用者是金融市場,即銀行,還有大型投資企業,而最終的受害者總是僻居鄉下遠離金融市場的普通民眾。這是極不公平的現象。”這個道理其實是普適的,不僅適用于西方,在中國同樣如此。
根據2015全國“兩會”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將繼續施行松緊適度的穩健的貨幣政策,廣義貨幣(M2)增長的目標定在12%左右,在實際執行中必要時可以“略高些”。另外,在會后舉行的總理記者會上,李克強提到他春節前剛剛在西部探訪了一些貧困家庭。
政策的張力在這里便顯現出來了。為什么要增加貨幣供應量?為了保增長。為什么要保增長?為了把蛋糕做大,創造更多就業機會和財富,讓更多的人生活變好??傊?,政府多印錢的目的包括幫助貧困者,道理簡單明了。但我們的分析也表明,貨幣政策有社會再分配的功能,多印錢必然使貧困者進一步遭受通脹的打擊,陷入更深的相對貧困。政策應該考慮到這一點,給底層民眾更多的保障。
我們的經濟工作者注意到這一矛盾了嗎?是否應該認真分析這雙重作用的關系?很可惜,少有人談論這個問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