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電視紀錄片《河西走廊》正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所謂河西走廊是東西方向一條狹窄通道,南北兩側或為高山,或為沙漠。在長約1000公里的狹長地帶,發源于祁連山的幾條南北向的河流造就了涼州(武威市)、甘州(張掖市)、肅州(酒泉市)、瓜州(靠近敦煌市)等幾個綠洲,甘肅因此而得名。中國歷史上長期以長安為都城,河西走廊是長安通往西域的唯一通路,如果河西走廊被敵對者占據,長安就容易受到威脅。因此,河西走廊在中國歷史上既有重要的經濟價值,也是兵家必爭的咽喉之地。唐代邊塞詩大量描述了河西走廊,其中“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玉門關和陽關都在河西走廊的西端。
電視紀錄片《河西走廊》是第一部以河西走廊為主題的紀錄片,它通過編年史的方式,描述了河西走廊自漢代以來一直到今天,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或典型事件,相當于一部通俗簡要的“河西走廊史”,對于從一個側面了解中國歷史也有幫助。在與該紀錄片主創人員交流時,多次聽到一句話:“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這是該紀錄片自我確定的理念高度。今天,這一理念又與“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產生了緊密關聯,如何理解這句話,涉及到如何理解河西走廊的歷史價值,以及如何理解“一帶一路”的當今現實意義和如何確立“一帶一路”的實施手段。
“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首先是經濟價值。經濟不僅僅是創造財富,流通也很重要。河西走廊由于占據極其重要的交通地理位置,保證它的暢通、安全,便具有顯著的經濟意義。乃至于歷史上匈奴因失去了河西走廊而一蹶不振。著名的絲綢之路在西域和中亞有多條線路,但每一條都必經河西走廊。今天,我們講“一帶一路”,經濟的流動性同樣是重要內容,例如西氣東輸。不可否認的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發展,河西走廊的價值有所降低。宋代因河西走廊被阻斷而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唐代以前便有經云南至印度的南方絲綢之路,這些都已成為今天“一帶一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河西走廊在今天實際價值上的作用降低,并不影響它的理念價值,即經濟交往的自由暢通和安全。對于古代絲綢之路如此,對于今天的“一帶一路”同樣如此。
那么,如何保障經濟交往地理通道的暢通和安全?這便涉及到“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的第二個層面,即如何行使武力。紀錄片《河西走廊》前兩集講到漢朝時期衛青、霍去病打敗匈奴,軍事上的勝利保障了河西走廊的暢通和安全,這是事實。宋代因無法在西部獲得軍事勝利,不得不發展海上絲綢之路。元朝時期,蒙古以武力掃除交通阻礙,實現了歐亞大陸大部分地區的經濟交往和通暢流動。然而,元朝為時不長,它的衰落說明,軍事力量是必要的,但絕不是充分的。僅僅靠軍事力量,未必能夠長久。今天,“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依然需要軍事保障,但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軍事力量不能成為首要和唯一的手段。舉例來說,宋朝沒有在西部獲得軍事勝利,反過來等于說對方獲得了軍事勝利,那么,為何宋朝的軍事對手西夏李氏王朝沒能借由掌握了河西走廊而真正地發展壯大呢?
這便是“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的第三個層面,文化。以武力占據交通咽喉和交通路線,如果想獨占利益,基本上都不能長久,因為它必定會引起其他人用武力來奪取。舉例來說,西方近代史上西班牙用武力控制和壟斷大西洋兩岸的貿易,試圖獨吞新大陸的利益,最初引發了英法荷等國的一系列海盜,最終西班牙被英國打敗。而打敗西班牙的英國試圖多吃多占美洲利益,又被殖民地起義打敗。新興的美國把英國及老歐洲國家趕出美洲,將美洲當成自己的后花園。如今,美國試圖獨享美洲利益的做法也遭遇了挑戰而不可能延續。因此,行使武力而獲得對經濟流通的控制,只有控制者實施互惠互利的政策,才可能持久。這便是今天“一帶一路”主張合作共贏的生命力所在。然而,合作共贏不能像英國、美國那樣,嘴里喊著自由貿易的漂亮口號,實際上干著損人利己的事情。合作共贏從根本上說需要一種寬容的文化,這一點,紀錄片《河西走廊》也給了今天以啟示和歷史示范。
漢朝打通河西走廊不僅僅是軍事勝利,在軍事勝利后,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原文化便進入河西走廊,成為這一交通咽喉地區的主流文化。雖然此后遭遇了外來的佛教文化,但經過長期磨合,佛教文化與儒家文化漸漸實現和諧共存。記錄片《河西走廊》用了較大的篇幅講述了這方面的內容。唐朝之所以能形成高度繁榮,除了軍事勝利外,與主流文化的和諧有著密切的關聯。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寬容的文化,在以軍事手段掃除障礙后,中國傳統文化占據主導地位,便能使各方均獲益,從而獲得各方的擁護和支持。明代長城西端到嘉峪關為止,唐代的玉門關、陽關因在嘉峪關以西而放棄,如今已成廢墟。尋常的解釋是明朝閉關自守,拒絕外來文化。這種解釋并不正確。
明代退守嘉峪關的核心問題是,當時的中國在西部遭遇了一種企圖獨吞利益的霸道文化,中原文化與伊斯蘭文化至少在西域地區,在那個時候未能實現和諧共存,例如,曾經在西域、中亞地區非常繁榮的佛教文化,由于伊斯蘭文化的進入,幾乎蕩然無存。當軍事戰爭的代價過于巨大,拒之門外幾乎是唯一正確的選擇。與此可參照的是,明朝在西部拒絕霸道文化的同時,卻在北方同宿敵蒙古開邊互市,原因就在于明朝與蒙古都意識到和諧共存的價值,中國近代史上的晉商也由此走上歷史舞臺。到了清朝,由于同俄羅斯簽訂了相對平等的《尼布楚條約》,晉商走西口,向北經恰克圖而至俄羅斯的貿易路線最終取代了經河西走廊而通西域的絲綢之路。因此,將明清兩朝定為“閉關鎖國”是完全錯誤的結論。這個結論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清朝中后期來到中國的歐洲人一改以前在中國政府主導下長期合作共贏的狀態,借由工業革命形成的實力而企圖吞食中國。當遭到中國的反抗時,他們便將莫須有的“閉關鎖國”的帽子扣在中國頭上,成為他們用武力壓迫中國的借口。
今天發展“一帶一路”戰略,經濟固然重要,但文化更為重要。對于當今中國來說,軍事力量只是當有人企圖挑戰和諧共存的秩序,企圖吃獨食時不得不行使的維護和平的手段,它是必要和適度的。和平需要武力來保障,但武力不是目的,行使武力的目的只能是保衛和平。從歷史經驗的角度說,當今中國必須保持適度的軍事實力,絕對避免鴉片戰爭的結局。如果鴉片戰爭再次出現,中國必須取得軍事勝利。在此基礎上,讓合作共贏成為主流,就需要共同建設和維護和諧共存的文化。在這個問題上,放眼世界,中國傳統文化的確是最優秀的文化,因為它是最寬容、最愛和平、最主張和諧的文化。為此,“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不能忽視中國文化的傳播,否則就容易成為跛腳。要讓中國文化成為主流或凝結劑,這個任務非常艱巨。
由于時代和技術的發展,河西走廊的價值不如唐代以前,這一點毋庸置疑。唐朝以后,中國的都城也漸漸遠離長安,遠離河西走廊。因此,“河西走廊關乎國家經略”這句話的意義并不完全在它的現實,更多是在河西走廊經歷歲月的洗禮所凝固的理念和歷史經驗。對于我個人來說,借此機會第一次踏上河西走廊,確實是一種享受。歷史書中的文字記載化作現實密集地撲面而來,每一次低頭仿佛都能找到先人的腳印,每一次抬頭看到的是與先人看到的一樣的景色,此種感受和心情難以描述,只能感慨中國之偉大,先人之豪邁。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