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hxw.org.cn/html/article/info6675.html
豬一樣隊友:柴靜欲為私有化游說,卻毀了私有制名聲
作者:真是牛軍民
在2003年中國的非典災難中暴發的中國媒體人柴靜女士不甘寂寞,調動大量資源拍攝了一部長達一小時四十五分鐘的紀錄片《穹頂之下》,討論中國霧霾的成因和出路。她把中國因污染造成的大面積霧霾歸罪于中國的燃煤,并提出解決的唯一方法是以石油和天然氣能源代替煤炭。為此需要對中國的能源產業實行開放政策,深化市場經濟,鼓勵民營競爭進軍中國的戰略資源;提高油氣產量減少燃煤,以此減少中國的污染。一時間輿論鼎沸,議論紛紛,柴女士儼然成了拯救中華民族出污泥而不染的女皇。
柴女士所說的污染主要是大氣污染的一個方面,即由燃燒的排放物中直徑很小的氣溶膠,如PM2.5 (直徑不大于2.5微米的顆粒物,可通過呼吸直接進入細支氣管和肺部),形成的霧霾。然而大氣中的微氣溶膠不一定只來自煤的燃燒。石油制品和干柴等的燃燒同樣可以產生大量的微氣溶膠。西方國家的汽車、輪船和飛機尾氣以及燃燒石油制品的工廠也產生過嚴重的污染。除了煤污染,中國的廢水和廢氣排放以及化工制品等造成的空氣、水源、土地和消費品的污染危害更大。因為這些污染含有大量嚴重的致癌物質,并是難以清除的長壽命高積累的致命性污染。相比之下,單純的燃煤污染主要是腐蝕性強的硫化物污染,并且是可以通過大氣環流和降水在短期內清除的。
何以柴女士卻對燃煤污染情有獨鐘?除了她所說的“私人恩怨”外,真地沒有一點“公心”?首先煤污染是大面積霧霾的主要罪魁。而霧霾人人可見,各種疑難雜癥都可與之攀親,所以鬧得人心惶惶草木皆兵。以此說事,人心所向。除此之外,有無公私兼顧之處?這就來聽聽柴女士是怎樣分析案情,提供解決方案的。
在紀錄片中,柴靜始終不愿承認中國的高污染企業90%以上是私企,同樣以夸張的語氣贊美中國的市場經濟取得的偉大成就。這就為她在后面提出的私有化國家資源的解決方案埋下了伏筆。中國之所以對愈來愈嚴重的污染視而不見,恰恰是為了她一再引以為傲的所謂中國市場化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完全可以從不遠的鄰國俄國進口天然氣,減少煤的燃燒。但由于擔心失去西方市場、投資和幻想的高科技,一味地自毀家園討好西方。幾十年來一直不愿承擔過高成本與俄國發展能源合作,寧可把外匯借給美國不斷貶值。每年貶值幾百億美元足夠進口清潔能源。中國改革開放唯一可驕傲的是名義GDP的所謂“高增長”。實際上真實GDP的增長率只是改革前的一半強一點。然而為了這個GDP,中國毀掉了自己的環境、健康和未來。
柴女士的智商也許真地有問題。既然承認西方國家也曾有過重污染,怎么就得出結論說中國的污染需要進一步市場化來解決?事實上,中國的污染正是市場無序競爭的結果。廉價能源的大量開發和使用,高污染產業的無限擴張和過剩,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女皇心中偉大的市場經濟。開放能源市場競爭只是打開另一個潘多拉魔盒。每個國家的污染都是靠政府嚴格管理和計劃來解決的,沒有靠市場自行解決的。中國今天的毀滅正是有無數不求甚解的柴靜,食洋不化飲鴆止渴。當初以為經濟發展只要市場經濟就行,如今市場經濟遇到問題又是市場經濟來解決。卻從來沒有如何才能有效的論證,事后更不敢實踐檢驗。就如燒煤,西方在政府的嚴格管理下照樣可以燒干凈煤。所以西方用石油和天然氣可以減少污染,能源市場化的中國一心只為高增長卻未必能行。重油污染不比煤炭差多少。
柴女士承認西方國家在治理污染中采取過嚴厲的法律措施和政府監管,而不只是靠市場競爭,但卻只字不提其中最有效或真正有效的措施是大量高污染企業的外遷嫁禍于中國;現在又把一切推給燃煤來為西方國家開脫罪責。對中國來說就是拒絕引進污染企業和技術,改變低檔加工廠的腳色,發展高科技干凈產業。她不能理解的是根本解決中國污染的問題,不是搞市場競爭開發油氣資源取代煤炭,私有化其余能源繼續污染下去,連帶把能源敗光;而是改變做一個世界低端加工廠的命運,真正為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不是為個人和國家積累多余的外匯而發展經濟。國家資源消耗完了不比污染好多少。貨幣是貶值的,資源卻是增值的。
制作這樣的紀錄片需要不少金錢和權力資源。背后有利益集團是肯定的。其中最有可能的就是想占有中國能源的集團,甚至包括外資。這莫非是利益集團找到了瓜分國有資源的新的突破口,并為此打起了民意牌?如是,尊敬的柴女士,請你脫下女皇的新衣,我們實在想看看里面究竟藏些什么隱私。
丹江釣叟2015-03-03:按柴靜智商說,她絕對不會連霧霾是誰造成的都不懂。【既有私企黑心抓錢不顧環保,亦有國企環保意識差,技術落后,資金困難緣由】,但柴女士提出的解決之道是放開能源市場,確實讓人 不敢恭維【恰恰是山西,陜西,內蒙等地煤炭業,原油的私企無序開發而導致的粉塵,污水,劣質提煉技術遍地蔓延的】。無數事實證明,無序的,政府監管無力的 市場經濟絕對是國家經濟一大禍害。不知柴女士為什么轉彎抹角最終能得出市場經濟能治霧霾這個【柴氏定律】呢?
柴靜的后臺老板是什么人?
作者:落基山人
柴靜的關于霧霾調查的片子是這兩天網上的熱點,筆者也好奇看了整部的片子,因為不同觀點的評論,甚至是兩極的評論已經開始發酵。
開始的時候,覺得片子非常的不錯,因為柴靜沒有回避其它國家的污染歷史,包括英國的,美國的,日本的等等。而很多人爭議的,也就是柴靜孩子出生時候的健康問題,筆者也認為問題不大,雖然片子有影射霧霾的意思,但畢竟沒有直接說,而且重心也很快轉移到孩子出生以后的空氣質量上來,這很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
問題出在后面,也就是當柴靜開始把中國空氣污染的罪魁灌注在中石油,或中國的石油壟斷生產和管理的時候,筆者就開始大笑了,原來如此呀。柴靜后面的意思和落腳點就很明朗了。
然后開始回顧整個片子,發現疑點很多。因為柴靜的片子打著的旗號是個人制作,自己花了百萬等等,可是我們會輕易發現,一個個人制作的片子,如何可以動員眾多的官員,而且大多是高級官員來協作呢?感覺柴靜的名頭比央視《焦點訪談》還大,那么多的中央各部的副部長級的官員,各市的市長,都開始協同柴靜的調查,甚至有警察系統,其它大學科研單位的合作就不用提了。
一個小小的柴靜,還是退出體制的人,還是號稱個人制作的東西,如何可以有能力調動如此眾多的人和大人物以及單位?這疑點太大了。比較一下個人制作的另外一個人的作品,如崔永元的關于轉基因的片子,我們可以輕易比較出極大的差別。小崔的片子,肯定是個人的,但柴靜的,肯定不是。那么,問題就來了,柴靜的后臺老板是什么人?
不是我們小民非要猜疑,而是這片子必然要讓我們猜疑。而如果此片,根本不是柴靜個人制作,那為什么要以這個名義,還非要在網上流傳。我們再回到柴靜結論的落腳點,就會發現,這是按照柴靜的邏輯來的:中國污染嚴重的原因,是煤炭燒得太多,而石油天然氣燒得太少,而油氣燒得少,不是中國沒有,而是因為被中石油壟斷控制,所以,污染嚴重的核心原因,是中石油一家壟斷。然后柴靜還有解決的方法,就是,如果市場化中國石油,打破中石油壟斷,那么中國的污染問題就會解決了。哈哈,原來如此呀。
其實,我們會輕易發現,中國能源之所以煤炭用得多,其原因,不是煤炭的壟斷和非市場化,恰恰是煤炭過度市場化和監控不力的結果。山西煤老板都是什么人?山西煤炭的市場化,從生產到運輸再到消費,市場化的結果必然是煤炭價格下降,煤炭質量下降,占能源市場份額加大,污染嚴重。現在煤炭市場的蛋糕已經瓜分差不多了,利益集團開始打算進軍石油和天然氣領域了。可以試著想想,如果石油領域放開,結果是大家私企一哄而上,如同小煤窯遍地的年代,肯定會生產出各種質量的油氣來,質量差的油氣,其價格也會非常便宜,沒有人會用質量高價格貴的油氣,而會都用那些差的油氣,結果,肯定是污染更為嚴重。不要奢望中國人的監管能力。
片子中談到中國鋼鐵產量過剩,污染嚴重,而且也是華北霧霾的很重要的原因。其實這恰是中國的鋼鐵市場化的結果,各地的各種鋼鐵小廠遍地開花,結果不僅過剩,而且污染控制不住。片子中也提到他們跟蹤了一輛污染嚴重的燒柴油的卡車,最后找到一家民營柴油站,質量非常差的柴油就在那里賣,柴油來源不明。這恰是市場化石油行業后的縮影的提前預放和預演。還有各種的作假,汽車質量作假,油氣等級作假。
本來,解決這些問題的核心是立法和執法,其實片子中也講了,立法已經有很多了,足夠多了,問題的核心其實是執法不力,有法不依,執法主體不明,這已經非常清楚了。可片子最后的結論為何會將落腳點落在柴靜版的廢除石油壟斷上來呢?疑點和怪異之處正在這里。
拆分中石油中石化,結束兩桶油的壟斷,是很多人非常急迫的夢想呀。
作者:西岸 2015-03-01 20:08:21
我也是覺得關于中石油那段屬于瞎掰,那是個壟斷模式不假,壟斷導致新技術不被使用也是常態,但中石油或中國整個石油行業是對進口原油管理,并不是以開發中國本土的石油為主,即便開展小公司的競爭,并不意味著就能大量開采中國石油,首先你得有成本低廉的值得開發的油氣田才行,因為這是基于成本的問題,不是競爭問題。比如例舉的美國有幾千家公司的說法,那些公司是因為頁巖油而成立的,而頁巖油的開采是一桶油需要大致九桶水的注入,加上沙子的注入,導致的水源污染是眾所周知的,水源污染是遠比大氣污染嚴重的,這是美國頁巖油開采引起爭議的主要原因。
私有化有可能引起競爭,小公司的增多也可以引起競爭,但并沒有邏輯關系就說明能防止污染,美國現在的頁巖油開采就是造成相當大的環境污染,導致加州和紐約州禁止這種方式。
她這篇東西提出了眾所周知的問題,作為名人這是有分量的,畢竟很多人已經說了很多年的事情沒有這么大的轟動。
但她提出的對比論據是有問題的,不論英美的例子都是有硬傷的。提出的解決方法就更屬于有爭議的了,人們使用煤炭而不是使用油氣,首先就是成本問題,同理使用褐煤而不是精洗煤也是基于同樣的原因。美國只有加州和麻州強制性地要求對車輛加裝排氣凈化器,而其他州都是不要求的。這是成本問題,加州和麻州的車子明顯價格就高,加州的的汽油價格是全美最高的,也是因為提煉方式不同,排氣凈化度要求更高的因素。這些都是為了降低大氣污染,但一個明顯的問題是,這么好的事情為什么美國其他州不愿意做?
顯然一個可行性的解決方法不是那么簡單能夠找到的,人類所有法律或規定或體制都是為了最基本的活動,經濟活動而建立的,導致經濟活動被破壞的任何法規都是不可取的。
一個基本現實是,世界上任何發達國家在制造業階段都沒有能逃過環境污染,而治理污染的結果一般是伴隨著后工業時代的來臨,失去了制造業,那么中國目前仍然是制造業為主的工業經濟,是否合適用后工業時代的標準來做對比。
評柴靜的私有化藥方
作者:橋溪
私有化有政治成分,但我盡量只談技術方面的。其實,世界上污染最嚴重20個城市里,印度占了13位。如果說私有化,那印度就是個榜樣。
注:世界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無中國城市
世界衛生組織(WHO)5月7日發布的“2014年城市戶外空氣污染數據庫”顯示,世界上年平均PM2.5濃度最高的20個城市一半以上來自印度,這一數據目前只更新至2014年5月。據榜單排名,在20座空氣最污濁的城市中,印度新德里排名第一。中國城市“落榜”前20,北京的空氣污染在世界排名第77位。在20座空氣最污濁的城市中,有13座在印度,新德里、巴特那、瓜廖爾和賴布爾位居前四。新德里PM2.5的年平均值為每立方米153微克,另一個城市巴特那的數值緊隨其后,為149微克。
說到這,我很同情印度,沒有任何恥笑的意思,因為印度被西方大力稱贊,而印度陶醉在這種稱贊中,這是真正的捧殺,一個“捧”風就把印度整個國家給吹動了,我心里真的是很難過,印度是在給西方做活雷鋒。從這個角度講,我們要感謝柴靜,她如果不提私有化,則很多中國人就不會去深入思考私有化意味著什么。
那么私有化或拆分國有企業會不會帶來問題的解決?不一定。就看你從哪個角度看了。比如,印度在農村的電費有40%是收不上來的,所以很多地方的電網根本就不可能擴大。有幾家私有企業愿意虧本建電網無償供電?所以印度的私有化是一面鏡子,柴靜不去印度調查,也是很可惜的。當然柴靜的私有化路線也許比美國的好,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污染最重城市在印度不在中國
文/新浪財經專欄作家 吳順煌
為了在環境污染上不給西方人指手劃腳,印度政府還制定屬于自己的空氣污染指數,根據污染的綜合表現,以顏色和數字作為標記。同時也方便環保意識薄弱的印度民眾理解空氣污染,北京市民表示似曾相識。
污染最重城市在印度不在中國
在全球20個最嚴重的污染城市中,十三個印度造。這個數據不僅“亮瞎”了中國,而且給這個急需開拓制造業的人口大國帶來嚴峻的挑戰。印度政府適時地推出了“清潔印度”計劃,或許還能給制造業挪騰出一些空間。
全球污染最嚴重的城市在印度
“為什么廣州的天橋上有這么多花圃,而印度沒有?為什么廣州的道路中間這么多樹木,印度也沒有?”筆者的印度朋友古普塔(Gupta)來到廣州后,禁不住發問。
中國大都市的“整潔有序”,讓印度人覺得不可思議。在印度的新德里和孟買,車龍混雜,道路骯臟不堪,要么沙塵漫天,要么遍地泥濘。對于古普塔來說,那種“骯臟無序”才應該是常態。
中國的大都市打破了很多印度人的看法,同為世界上兩個發展最快的國家,為什么中國的城市面貌,看起來比印度好上百倍?在這些發問者當中,最有影響力在是印度在現任總理——納蘭德攔-莫迪(NarendraModi)。
四次到訪中國的莫迪,早已經認識到印度“臟亂差”問題的嚴重性。自他強勢當選為印度總理后,他發起了治理恒河、修建廁所、清潔農村等各種運動 (參見拙文:《印度總理最大“形象工程”是廁所》;《印度夢就是有個干凈的廁所?》),并在10月2日拿掃把出街掃地,發布“清潔印度”計劃。莫迪希望到 2019年,也就是甘地150周年的誕辰上,把印度變得足夠干凈。
不過,莫迪“掃街”一周過后,印度人迎來一年一度盛大節日——排燈節(Diwali),把莫迪的雄心壯志一掃而空。據印度媒體報道,受到過節放鞭炮的影響,新德里在排燈節期間的環境污染指數達到全年平均水平的9倍!
“9倍”絕對是一個爆表的概念!在今年5月份,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指出,印度在2008-2013年平均的PM2.5值是 153,PM10是286。這樣一個數據,讓新德里實實在在賽過北京,登上了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的寶座(參見拙文《印度德里空氣污染賽北京》)。據 WHO在數據,北京的PM2.5是56,PM10是121,在所調查的城市中排名只是第77位。
更加出乎意料的是,在全球20個污染最嚴重的國家中,印度占了13個,而中國一個都沒有,看起來印度環境污染的形勢比中國要嚴峻得多。難怪,在全球在碳排放談判中,印度和中國總是緊密地站在一起。
印度污染在復雜情況
WHO的報告和印度排燈節一出來,令北京嚴峻的“霧霾”失去“光彩”,而新德里卻一夜成名,這多少令一些印度人感到不快。
印度熱帶氣象學研究所的首席工程科學家古夫蘭(Gufran Beig)對WHO的報告提出質疑,他認為新德里PM2.5的正確數據應該是110,遠低于WHO給出的數據。而北京的數據,根據美國駐北京大使提供的, 應該是100左右,而不是WHO報告所稱的56。這樣子,新德里和北京相差不大,而且在夏天和雨季,新德里的空氣質量比北京還好。
“新德里并不是最臟的城市……肯定沒有報告所講中那么的危險”,印度中央污染控制局的成員阿可爾卡爾(A.B. Akolkar)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對WHO的報告提出質疑。
為了在環境污染上不給西方人指手劃腳,印度政府還制定屬于自己的空氣污染指數,根據污染的綜合表現,以顏色和數字作為標記。同時也方便環保意識薄弱的印度民眾理解空氣污染。
雖然印度部分官方機構反駁WHO的數據,但實際情況可能更糟糕,印度空氣污染的情況可能比得到的數據要嚴重得多。
根據印度《經濟時報》的報道,由于在使用測量儀器上沒有標準,印度人所用的大部分儀器都是本地制造的劣質產品。受到價格競爭的影響,印度機構偏向選擇價格低廉的本土測量儀器,但這些便宜的儀器居多是“山寨”貨,無法正確測出PM值,讀數往往是比實際上偏低。
另一個原因是政治敏感度。由于空氣污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所以地方政府和與環保相關的部也不愿意把嚴重的實際情況反映給政府,怕遭問責。
退一步講,即使古夫蘭所說是事實,那么新德里的空氣污染也比北京嚴重。印度其他13個排上名的城市,其情況也不樂觀。
根據印度科學和環境研究中心(CSE)和全球疾病負擔(GBD)的報告,由空氣污染致死的在印度死亡疾病里排名第五。印度每年有62萬人死亡與空氣污染有關,并在過去10年里增長了6倍。
更令人擔憂的是,空氣污染還沒進入到印度人所要首要解決的清單中,也沒有進入到大部分人印度人的意識中。雖然莫迪所發起的“清潔印度”運動,最終也會對改善空氣污染有幫助,但其對準的是隨地大小便和直接向河流排污。
“誰在意?”當我問起印度人對空氣污染的看法時,古普塔如此回復。在印度人眼里,現在首要的問題還是“面包”——擺脫貧窮、進入小康,還不是關心面包質量的時候。
中國的空氣污染的罪魁禍首是工業,而印度的工業化進程還相對緩慢。很多印度城市的污染主要源于道路塵埃,這個得歸咎于印度政府的治理能力。城市擁擠、管理無序、基建落后,這是印度道路塵埃滿天飛的人為因素。
如今,為了解決印度每年上千萬新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印度政府還要大力推動印度制造業,這不得不令人擔心空氣污染的進一步惡化。
還好,莫迪的第一步還是對頭的。假如他的“清潔印度”能夠如愿以償,那么印度城市的管理能力就能得到提升,印度人的環保意識會得到提升。這樣或許還能給制造業的進入挪騰出一些空間。
(本文作者介紹:吳順煌,畢業于印度德里大學,現從事印度咨詢工作,香港長泰國際有限公司董事長。)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