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中國人民的信仰靠什么?
——解讀習近平總書記的“2.28”講話
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看了這篇講話,很受鼓舞。
相當長的一段時期來,精神文明早被“金錢拜物教”的浪潮所淹沒,這是造成當今中國社會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和文明倒退的一個重要原因。如今,習總親自抓精神文明建設,特別強調:抓精神文明建設,一定“要辦實事、講實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這無疑會對改變當下中國社會的精神面貌,發揮重大作用,從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1956年毛澤東在八屆二中全會的講話中說:“人是需要有一點精神的,無產階級的革命精神就是由這里頭出來的。”
精神是什么?就是一種理想信仰,就是一種品格修養,就是一種道德境界,就是一種人生態度,就是一種氣質情懷,就是一種文化傳承。
一個人有了精神,人生就會充滿陽光,就會鍥而不舍,再平凡的人也可以創造出光輝的業績;反之,一個沒有精神的人,生命失去了意義,混混噩噩,行之而不知其道——白白浪費人生寶貴的一輩子。
一個人是這樣,一個團體一個政黨,乃至一個國家、民族,何嘗不是如此。
我們中華民族,是這個世界上唯一具有綿延五千年文明史從未中斷過的偉大民族。它之所以在歷史上能多次危而不亡、遇難呈祥,特別是在近代百年的民族危機中得以浴火重生,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民族,自古以來就形成了一種民族精神——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從先秦時期屈原為國殉身的愛國主義情懷,到兩漢時期司馬遷提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人生價值觀;從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以天下為己任”思想,到南宋國難當頭時文天祥高揚“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崇高的民族氣節;直到明末民族危亡時期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中華民族,正是以這種一以貫之的傳統愛國主義精神,不斷戰勝石敬瑭、秦檜、吳三桂、李鴻章、汪精衛之流的漢奸哲學,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后人進行自強不息的斗爭。正是這種民族精神,才造就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近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愛國主義精神,終于挽狂瀾于既倒,使當代中國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踏上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
這叫什么?這叫:人無精神不立,國無精神不強。
同樣是中國的“四萬萬同胞”,為什么自近代鴉片戰爭以降(盡管當時大清王朝的GDP居世第一),中國總是吃敗仗?總是喪權辱國?總是受洋人的欺侮?不僅受英法美俄德意等資本主義大國之欺,而且還受東鄰小日本和西方小國諸如荷西比葡奧之侮?
答案很簡單。因為,那時的中國人受壓于滿清王朝、北洋軍閥和蔣介石的“民國政府”。而這些中國統治者,僅僅為了他們的“一己私利”,一個個都丟失了中華民族的好傳統,沒了精神——投靠了洋人(其中四大家族中的許多人都移民國外,紛紛徹底背叛了祖國,直至把自己變成了“洋人”),成了洋人統治奴役中國人民的代理人!中國雖大卻成了“一盤散沙”,中華民國數以百萬計的“國軍”,成了日軍趕著打的“鴨子”!神州大地自然成了強盜們餐桌上的美肴。
同樣是中國的“四萬萬同胞”(抗戰時的口號),但在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都變成了“有精神的人”。于是到了毛澤東時代,在他的領導下,重又找到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人民站起來了!”中國自然強大了!
從此,揮舞著核武器的美國17國聯軍,輸在了我們的腳下,敗回到三八線邊,乖乖地簽下了停戰協定;在援越抗美的戰爭中,又是我們給美軍在17度線上劃了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嚇得美國飛機不敢接近這條高壓線;以后,又是中印自衛反擊戰,對蘇的珍寶島戰役,西沙保衛戰,等等,統統不在話下,有戰皆捷。
這是為什么?麥克阿瑟想不通:昔日的“鴨子”,怎么變成了一只只可怕的“老虎”?昔日的“東亞病夫”,咋一下子就變成了可怕的“紅色巨人”?其實道理很簡單:因為中國有了毛澤東,中國人民有了毛澤東思想的武裝,重新找回了民族精神,原先的“一盤散沙”成了“萬眾一心!”
中國歷史上正反兩方面的經驗一再告訴我們:人,不可以沒有精神!國家、民族,更是需要有民族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什么時候放任茅予軾之流的漢奸哲學抬頭、肆無忌憚地擴散——愛國主義精神必然被渙散,其結果就一定是國家、民族的衰敗!
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不可丟
“人是要有點精神的”。在當今時代,我們究竟要的是什么精神?習總書記的回答是: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這個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此,必須要:
“大力倡導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大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營造全社會崇德向善的濃厚氛圍;
“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加強黨風政風、社風家風建設,特別是要讓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在廣大青少年心中生根發芽。要充分發揮榜樣的作用,領導干部、公眾人物、先進模范都要為全社會做好表率、起好示范作用,引導和推動全體人民樹立文明觀念、爭當文明公民、展示文明形象。”
筆者理解,要實現習總的上述要求,關鍵在于“大力倡導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這是一個主要矛盾,是“牛鼻子”,只有抓住了這一條,總體目標才能實現。
為什么要這樣說?
因為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誠如毛澤東所講:“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開幕詞》)
要問前一階段,我國社會為什么會出現“信仰缺失、道德滑坡和文明倒退”的現象?說一千,道一萬,歸根到底,是因為相當一批共產黨人丟失了自己的理想與信仰;背離了共產黨人應有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資產階級糖衣炮彈面前,未能守住“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
領導者,榜樣與號令也。
常言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如果作為領導力量的共產黨人本身出了問題,這又怎能要求普通人民群眾再去遵守這些規則呢?“上梁不正下梁歪”,說白了,社會上的所有復雜問題,根子實際上都在領導階層。
從歷史上看,為什么毛澤東時代能保持風清氣正?社會各界積極向上?整個國家充滿健康活潑、積極向上的精神?就是因為黨風好。那時的共產黨人基本上都能嚴格要求自己,基本上都能以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要求自己,基本上都能堅守共產黨人的精神家園。一句話,共產黨員在人民群眾中確實起到了“先鋒、模范”的榜樣作用,確實發揮了“吃苦在先,享樂在后”的表率作用,這就是那個時代能得到廣大人民群眾衷心擁護的原因,也是那個時代成功的秘訣。
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民有信仰,關鍵是共產黨人要有信仰;民族有希望,關鍵是黨風要有希望;國家有力量,關鍵得中國共產黨要有力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