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人民日報》等幾大媒體推薦2014年比較不錯的電視劇,名單包括《戰長沙》《北平無戰事》《老農民》《鄧小平》等作品,像《老農民》里的大部分內容,都是表現新中國的事情,但它在播出之后被網友指出許多內容都是罔顧歷史的相,嚴重扭曲史實,用我的朋友一清先生的話說,是“當年經歷的人和見證的人都還沒死就有人開始撒謊了”。
最近還有一個很熱的新聞事件,就是張靈甫到底是不是抗日英雄這件事。2014年底,吳宇森導演的電影《太平輪》里的主人公雷將軍就是以張靈甫為原形的,電影男主角叫雷義方,他如某些張靈甫的傳說那樣在抗日戰爭中負傷,成了瘸腿將軍,又在淮海戰役中迎接著共產黨解放軍的猛烈炮火,壯烈地死在了自己的指揮部里。
這些影視作品里或多或少都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影子,我們看到歷史虛無主義已經從學術領域和思想領域,滲入到某些現實領域中來,滲入到對大眾影響更大的影視界里來,雖然影視界其實也是這種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受害者,但也可以說已經深入骨髓了,這不得不要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
《老農民》《太平輪》等電視劇和電影都是在民營體制下營運的,民營公司自己搞投資來拍攝,完全屬于體制外運行,它們被創作的初衷應該說也都是好的,這些民營公司有很強的實力,也有很強的操作能力,和很強市場對接能力,因此這些作品還是很有市場,有票房,有收視率的。體制外的人在創造思想、創造歷史,他們充滿市場活力;但是,相比之下,體制內負責管理和審查的人們卻顯得極其低能落后,那些帶有歷史虛無主義的影視作品,比如《太平輪》的劇本如此取材張靈甫的故事,抑其罪而張其功,又是怎樣通過的呢?是廣電總局讓它通過了,還會把這樣的作品列為重點推薦,這其實反映出體制內、外發展進步速度的極其不平衡,非常不協同。一個跑的飛快,另一個不光跑的慢,甚至還在往回走。我們掌握話語權的這些人,且不說他們是故意地毀壞和扭曲歷史,只要他們的能力極其低下,他們對于歷史虛無主義的作品和作品中的歷史虛無主義就毫無防范,當然也沒有審查能力,在這方面,我們不得不說,可能越有權力的人越愚蠢。中國在影視方面,每年出產那么多影片,廣電的管理人員為什么不能冷靜下來,思考一下,有哪些是帶有歷史虛無主義的作品,有哪些是真正好的作品。遺憾的是,他們從來沒有這么做過。
當然,那些有正義感的、尊重歷史的、熱愛國家的人應該出來大聲呼吁一下,促成體制的某些部門進行關注和反思。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自從習近平總書記上臺以后,思想文化領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比如中央政治局開始學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了,這些都釋放出一種很好的信號。
這種價值取向如何傳達到下面來,是很值得期待的。
很多人對于中國的現實很悲觀,認為這個社會已經發展到這個程度了,很難扭轉,中國也就這樣了。我覺得,事情還是可以有所作為的,就是需要有的放矢。
今天的思想輿論戰線,已經不再是《人民日報》一句話就可以平定天下的局面了。現在進入互聯網時代,沒有任何一個媒體強大到可以獨霸天下。每個媒體都在互聯網上爭取著更多的用戶,我們也在互聯網上和美國、和“國民黨”(歷史虛無主義中的國民黨)爭奪著話語權,在這種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少一些激動,多用理性來思考一些事情。歷史虛無主義由來已久,對社會構成的危害也很大,更需要我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來辯證分析,從而找到克制它的方法。
我個人覺得,這將會是一場真正的持久戰,需要我們用更多的耐心和毅力去贏得。要想改變一個彌漫了30年的社會氛圍,蕩滌一種橫流了30年的社會思潮,也非得再用30年時間的努力不可。自從有了互聯網,有了微博,我有一個總結,就是要相信自己,要相信民間,調動人的良知。從這點上講,戰勝歷史虛無主義,在民間層面上是完全可以期待的。雖然今天關于張靈甫的種種爭議、昨天天關于方志敏的傳說,遍布種種謠言,混淆視聽,但是我們還可以發動民間的力量,團結一切的朋友,對這些謠言進行碎片化的打擊。有碎片化的進攻,就有碎片化的打擊,這將成為未來網絡戰爭的一種非常常規的方式。
隨著體制外的這種環境越來越寬松,互聯網的環境未來也會不得不寬松,不得不面臨更加自由的競爭,但是有一個問題,黨還是黨,體制還是體制,體制內還要越來越嚴,習總從嚴治黨從嚴管黨是非常英明的,八項規定小到喝茶、抽煙,大到出訪參會都有了明確的規定,有了標準,下面的官員才能夠更好地執行。只有對體制內更嚴格要求,防微杜漸,才能夠有效防止歷史虛無主義在文化、思想上的滲透和侵襲。而在體制外,需要更多的愛國者,需要堅持30年,打贏這場戰爭,這也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考驗。我記得,在5年前我們發出一篇帖子會被罵得狗血噴頭,到現在我們已經擁有比那時更多的支持者--雖然仍然有罵聲,但應該認識這是互聯網世界的常態,從這點來看,事情正在向好的方面發展,因為未來是可以解決歷史虛無主義這個問題的。
原標題:歷史虛無主義的余毒需要用30年來蕩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