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講“三思而后行”,一直不知道“三思”到底是那三思,追根溯源發現還是儒門思想家孔丘先生的解讀得最直白可愛——【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也就是說所謂的“三思”就是指思考三遍,而我們孔圣人的意思則是想三遍多了點,兩遍就可以了。孔夫子的這個答案雖然很萌萌噠,但老僧不喜歡做那種缺乏信息含量的事情,所以對孔圣人的說法總感覺不是很滿意。前幾年看電視劇《大明王朝》,其中大太監王芳倒是給“三思”一個更有啟迪性的解釋: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變”,這就給“思”這個動作建立起了三個維度,由線性的重復變成了立體的擴展。不過說實話這個答案還是過于具體,概括性不是很強,最近幾個月在琢磨“思想”這個概念,也接觸到了佛家所謂的“三思”:“審慮思”、“決定思”、“發勝思”,但這些要解釋起來會遭遇很多佛學概念,闡述起來會很繁瑣,所以這里先不談佛家的“三思”。在這里我們還是根據《大明王朝》編劇對“三思”的理解,來談談李嘉誠重組自家產業的新聞吧。先摘錄幾段資料:
1、【1月9日,李嘉誠旗下的長江實業(長實)及和記黃埔(和黃)宣布業務合并、重組方案,兩集團資產最終將分拆為兩間以開曼群島為注冊地的新公司——長江和記實業有限公司(長和)與長江實業地產有限公司(長地),在香港上市。按照預計,這個方案將在2015年年中完成。】
2、【李嘉誠在記者會上回應:“人家說什么都行。我(集團)注冊在香港、上市又在香港。過去十年或是十幾年,有75%以上在香港上市的公司,都在開曼群島等海外注冊,并不是這些公司對香港沒信心,一樣都是為了做生意方便,其中很多民企、(內地)國企,不能因為他們在海外注冊就是遷冊。”】
3、【2014年1月21日,國際調查記者同盟(ICIJ)首次發表披露中共高層家族離岸賬戶的報告。資料顯示,至少有五名現任與前任高層親屬在英屬維爾京群島和庫克群島等離岸金融中心持有離岸公司。】
從這幾段新聞或舊聞能讀出什么內容呢?最顯而易見的當然是香港的“愛國商人”李嘉誠先生曲回“轉進”——【2013年11月22日,李超人:“我一定不會“遷冊”,長和系永遠不會離開香港。不過規模的大小是另一回事,我有百分之百的責任保護股東的利益。”;“說我‘撤資’,是一個大笑話”】,1年過去之后,超人確實信守了他的諾言,他的“長和系”真的永遠也不會離開香港了,因為他們現在都已經不存在了,新公司屬于英屬開曼群島,超人確實超高。所以,政客和商人都與失足婦女類似,他們信誓旦旦的諾言只能聽聽而已,如果真信的話就只能害人害己了。
李嘉誠要撤退,這點毫不奇怪。作為一個非常成功的商人,三思而后行是他的行為習慣,他自己也表示“總要思考最壞的情況”,這就是在“思危”。對于李氏家族而言,當前的中國有哪些危險呢?按照特色中央的宣傳口徑,今日的中國已經處于偉大的復興前夜,有什么理由在復興之前撤退?可見情況并不如新聞聯播里面那么樂觀。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確實在崛起,而且這個趨勢不可阻擋,對此我毫不懷疑。自從抗美援朝勝利之后,中國作為一個整體就跨入了崛起的快車道;而在政治上“一邊倒”贏得蘇聯的全面援助,為新中國建立起了門類齊全的工業基礎,用超常規的手段對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實施了工業化改造;再后來擁有了“兩彈一星”贏得了至少一百年的國防安全和全世界的尊重,最終又被第三世界的窮兄弟們抬入聯合國,這時候中國已經掃除近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屈辱,新中國成立之后的每一個階段,都是中國崛起的歷史步驟,缺一不可。這里需要特別強調一點,就是文化大革命對中華民族宏觀的歷史作用,文革徹底摧毀了封建禮教對中華民族的思想約束,讓中國人的思維極度活躍,這將在未來中國科技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體現出來;當然這同時也解構了中國人的道德傳統,由于“黑白貓”的改開中斷了以雷鋒精神為基礎的社會道德重建,導致社會道德淪喪,不過不破不立,破字當頭,立在其中,并且物極必反,當前道德已經有回歸的傾向,散落在民間各種各樣的“自愿者活動”其實是“雷鋒精神”的體現,所以總體而言,文革將是今后千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起點,特別是信息時代,人的思維就是資源就是財富,而中國人被釋放出來的思考力將成為中華崛起的核心動力。所以,我贊同中華民族處于崛起前夜這個大的判斷。但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黎明前有最深的黑暗,而新事物的崛起總是伴隨著舊事物的衰亡,在舊事物徹底消亡之前他們的臨死反擊也是最猛烈的。回到主題上來,還是來談談李氏家族面臨的危機。
要談李家的危機,得先談李家是如何興起的。作為純粹的生意人,李嘉誠是很值得欽佩的,當年那個推銷塑料花的小伙子是勤勞致富的典型,但當財富積累到可以稱為“資本”的時候,財富的擁有者就被資本異化而具有了資本的骯臟和血腥,李嘉誠也不例外。李家興起于香港,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在回歸之前主要作為大陸的通商口岸而存在,香港當時的經濟模式屬于典型的買辦經濟,憑借殖民地地位在大陸和宗主國之間充當掮客,李家的碼頭、航運則是買辦經濟的基礎產業,當時從香港進出的集裝箱貨物基本上都是需要要給李家“交稅”的,香港買辦經濟的繁榮將李家滋養得根深葉茂,而根深葉茂的李家則進一步利用他的財富和地位構建龐大的政商網絡,壟斷了香港地產,讓香港人一輩子都為他們的“鴿子籠豪宅”交稅,香港的房價有多高想必絕大多數人都有所耳聞,只是大多數香港人都習以為常,將這看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港人智商若此,讓人不勝唏噓。而香港回歸以后,伴隨著內地各個地方的“開放”,特別是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的興起,香港原來獨一無二的買辦地位被逐漸稀釋,所以香港的買辦經濟相應的必然陷入衰弱,而李家在香港的產業進入衰退也將是歷史的必然。當然,香港回歸之后,李家借著中央粉飾一國兩制的機會,大舉進發內地經濟圈,狠撈了一筆。但在內地發展經濟不結交權貴是不可能的,而以李家的地位其所結交的當然是當時最大的權貴,這十多年來李嘉誠的業務在內地所向披靡,與該權貴的影響力是分不開的。現在,伴隨著大陸權力結構的重組,李家所依持的權貴影響力江河日下,李嘉誠在香港特首選舉中測試了一下他與新權貴的關系之后,驀然發現他無法對新權貴施加有意義的影響力,所以他在內地依持權貴發展起來的產業也就危機隱現。香港買辦經濟衰落了,內地權貴經濟不可靠了,這就是李家之“危”。
看清了危機,那么接下來就得“思退”。不容置疑,李嘉誠家大業大。但大有大的難處,大到一定規模之后就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想要悄聲無息的轉移是不可能的,所以如何才能全身而退對李超人來說是一個很大問題。從他公開支持唐英的年競選香港特首失敗之后,他就一直在緊鑼密鼓的轉移他偌大的家產。從決策到實施,只不過幾個月的時間,而一旦實施,李家的動作果決,毫不拖泥帶水,到現在完成長和系重組只用了不到1年的時間。不得不說,超人在商戰、政爭方面都是好手,雷厲風行的作風一點都不必作戰部隊差,在這方面還真是值得我們學習。李嘉誠的撤退并不是消極被動的潰退,而是有條不紊,退中有進,為了安全撤退,甚至一改以前在權力面前極端低調的作風,對大陸權貴們放話,主動提到——【其中很多民企、(內地)國企,不能因為他們在海外注冊就是遷冊】,這實際上是對資料三舊聞的呼應,想必李家也曾經充當了許多權貴們的白手套,所以他知道的內幕不會比國安系統少,他將內地“民企、國企”扯出來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別阻擋我撤退,不然“內地的”民企、國企也是跑不掉的。這就是李超人的“退”,整個過程干凈利落,有攻有守,不得不讓人佩服。相對而言,大陸的某些爆發戶就蠢得象豬,一旦失去權力的依持,就啥都不會了。至于思變,李家也是有所準備的,在開曼注冊,在香港上市,進可攻,退可守,一旦時機有變,卷土重來毫不費力。
當然,這里只是以李嘉誠為例,實際上通過離岸金融公司撤退的人多得很,只是李嘉誠是在開曼,而很多內地“民企”、“國企”是在維京。這些權貴資本家們害怕什么呢?現在國家不是在他們的掌控之中嗎?他們為什么要如此這般的思危、思退?答案也許只有一個——他們對未來沒有把握,是什么讓他們對未來沒有把握?制度和人民,毛澤東等老一輩們建立起來的制度,和那些擁護這種制度的人民,是他們讓這些掌控絕大多數財富和資源的權貴們害怕了。他們感覺到危險了,于是就思危、思退、思變了。權貴們其實比誰都更渴望和平演變,如果中國也擁有美國一樣保護他們的制度,他們何須背井離鄉費盡心思的玩大轉移呢?所以,推墻派值得深思,你們要推的墻到底是什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