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涉及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研究進行梳理,發現其研究內容主要有五個方面:(1)大學生信仰宗教的基本狀況:具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信教大學生在家庭背景、性別、年級和專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2)大學生接觸宗教的途徑和信教的原因:大學生接觸宗教的途徑主要來自書籍、課堂和親朋好友,多數信教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才選擇信教,信教原因具有多重性;(3)大學生的宗教觀念和信仰活動特征:多數大學生對宗教持寬容態度,大學生信徒對基本教義、教理的理解程度高,參加宗教活動熱情高,更傾向于團契活動;(4)信教后對大學生的影響:信教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改變非常大,且他們在在思想傾向上存在消極性;和(5)對策建議:認為應多管齊下,包括有開設相關課程和加強對非法傳教活動的管理。這些研究的不足表現在:(1)總體上缺乏科學無神論的觀察視角;部分研究缺乏客觀中立的立場;部分研究缺乏對研究對象的深入了解。
關鍵詞:北京;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
自1980年代開始,出現了所謂“宗教熱”的社會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自1990年代開始,在有關主管部門的主導下,開始有學者進行相關的調查研究。據統計,僅2008至2010年這三年間,在中國期刊網全文數據庫收錄的期刊上一共就發表了近兩百篇相關論文。涉及到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碩士學位論文有數十篇,博士論文數篇,其中有不少學位論文直接以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作為研究主題[1]。近年來,針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研究方面的綜述也已發表數篇[2]。此外,還應有相當數量的未公開發表的課題研究報告,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我們無法獲知其確切的數據,在此只能對已經公開發表的調查研究結果進行評述。北京是高校和大學生最為集中的地方,北京大學生信教狀況也較早地受到關注。本文僅就涉及北京地區大學生信教狀況的調查研究進行綜述[3]。
一、研究概況
關于北京地區的宗教信仰狀況,早在1980年代就有立項進行研究。但涉及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目前所見最早的是1998年開始的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李素菊和劉綺菲承擔的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九五”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北京青年宗教信仰調查及對策研究》,其關注的重要群體之一就是大學生,因此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進行了調查研究[4]。以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為主題的項目研究是始于2001年啟動的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與信仰問題研究》,該項目由北京聯合大學應用文理學院的郭淑敏負責[5]。此外,同時啟動的項目還有《北京市基督教現狀調查》,由北京科技大學文法學院的左鵬承擔,該項目進行了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其中專門討論了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6]。另外,自2002年起,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高師寧開展了一項題為《信仰與生活》的研究,在北京市“三自”教會內的五所教堂和家庭教會聚會點向基督教信徒發放了問卷,還對一個家庭教會進行長時間參與觀察,并深入訪談了部分信徒,其中有部分信徒為大學生[7]。
2003年、2005年和2008年,北京師范大學的李志英領導的調查組對大學生的思想狀況進行了三次調查,其中非常關注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尤其還針對大學生黨員信教狀況進行了調查分析[8]。自2008年開始,該調查組針對北京基督教家庭教會中的大學生信徒進行了調查,采用的方法為結構化訪談、跟蹤調查、參與觀察以及問卷調查[9]。人民大學楊慧林領導的課題組于2001年和2007年兩次對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進行了調查,主要采用的是問卷調查和訪談[10]。2007、2008 年,團中央組織在北京15 所高校、上海7 所高校、陜西3所高校進行了“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11]。教育部和社科基金等資助的一些項目也涉及到對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方面的調查。此外,還有少量碩博士論文針對北京大學生宗教信仰的情況進行了田野調查。如中央民族大學的蘇杭對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的一個家庭聚會點進行了參與觀察[12]。
就調查范圍而言,有的以某一所大學作為調查地點,有的以北京地區多所高校的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還有的在北京和京外多所高校進行調查[13]。就調查對象而言,有針對一般公眾宗教信仰的調查中涉及到對大學生的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也有專門針對大學生的調查。就調查內容而言,有包括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多種宗教信仰的綜合調查,也有針對某一種宗教如基督教信仰情況的調查。就調查研究的主旨而言,有對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總體調查,包括信教人數比例,信教原因、途徑,信教后的影響等等;也有針對某一個方面的調查,如信教的心理過程的調查,還有以信仰問題、思想狀況、或心理壓力等為主旨的調查中涉及到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就調查的信徒活動地點而言,有的主要觀察 “三自教會”的信徒,有的不僅觀察在“三自”教會參加活動的信徒,也關注家庭教會的信徒,還有的以觀察家庭聚會點的大學生信徒為主。
自2008年以來,針對北京地區的大學生信教狀況調查結果的發表沒有明顯增多,倒是有不少課題對其他省份的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進行調研,發表的調查研究結果也越來越多。
二、研究內容
從已有的對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的調查研究來看,主要包括以下五個方面的內容:
1. 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基本狀況
學者們通過問卷調查,對目前北京地區大學生中具有宗教信仰者的人數比例及其分布等基本狀況進行了考察。根據學者們現有的調查結果來看,擁有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1998年北京市教委人文社科“九五”項目《改革開放以來北京青年宗教信仰調查及對策研究》調查顯示,北京市大學生中明確表示有宗教信仰的人數占13.4%,其中信仰基督教的占5.2%,信仰佛教的占4.5%,信仰道教的占2.3%,信仰天主教的占0.7%,信仰伊斯蘭教的占0.7%[14]。根據李志英2003年對北京地區10所高校2820名大學生進行的調查, 信奉各種宗教的大學生占9.2%[15] , 2005年秋季,她又再次進行調查,在北京十所高校發放問卷3200份,收回2887份,被調查對象中共有信教大學生392人,占調查總樣本的13.58 %,與2003年相比上升了4.38個百分點[16]。2009 年,教育部在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專項任務項目中專設了一個“青年大學生信仰問題”的研究課題。該課題選擇北京三所高校和京外一所高校作為調查地點。調查顯示,大學生選擇信仰“基督教、天主教”的占4.3%、“佛教”占12.5%、“道教”占0.7%、“伊斯蘭教”占1 .1%、“其他宗教”占1 .3%,共計占21 .9%[17]。最近的一項調查是對北京市數十所高校的部分大學生進行的“北京市大學生宗教信仰”問卷調查[18],該調查顯示,80.9%的學生明確表示自己不信仰宗教。這就表明,約有20%的大學生信仰或可能信仰宗教。民族大學由于少數民族學生較多,有宗教信仰者的比例更高。2009年在中央民族大學開展的一項調查表明,在回收的832份有效問卷中,信仰佛教的78人、伊斯蘭教的70人、道教的13人、基督教的12人、民族民間信仰的6人、天主教的3人、其他宗教的3人,共計約22.2%[19]。
就宗教派別而言,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情況比較受關注。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信仰基督教的人數比例約為3-5%。2001年,楊慧林在中國人民大學本科生中進行了一次關于基督教信仰的調查。此次調查樣本共 306例。調查顯示,在接受問卷調查的學生當中,明確認信基督教的大約占3.6%;同時還有大約61.5%的學生表示“不信仰基督教、但對基督教有興趣”[20]。2008年,楊慧林領導的中國人民大學基督教調查課題組在北京地區37所高校進行了再一次的調查。此次調查共回收有效問卷12404份,其中有437份即3.52%的受調查者信仰基督教[21]。2004年左鵬的調查通過推算表明,他所調查的學校的大學生基督徒占該校大學生總數的1.8%[22]。而李志英通過2003 年、2005 年和2008 年開展主旨為大學生思想狀況和精神世界的三次調查研究認為,信教大學生的總比例約在10%左右,信基督教的約占大學生總人數的不足4%[23]。
大學生信教者在家庭背景、性別、年級和專業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異性。有調查表明,從絕對量來看,來自農民家庭的信教大學生較多,從家庭背景與信教人數之比看,來自個體戶家庭和私營企業主家庭的大學生較多。從性別的角度看,女生較多。從年級看,低年級的較多,但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呈上升趨勢[24]。對大學生基督徒的調查發現,男生基督徒具有更多的攻擊性;家庭因素的影響多重而復雜;教育、心理類大學生信徒的個體性、獨立性和反抗性最突出;外語類大學生基督徒參加宗教的活動最為頻繁、受宗教的影響也最大,一般是大學生基督徒中的中堅分子[25]。此前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基督徒除了在性別上女性占多數(64.6%)之外,在生源地、月均生活費用、學習成績等與大學生總體的構成狀況并無顯著差異[26]。一項在民族大學進行的調查顯示,民族大學家庭經濟條件對民族高校大學生信教的影響呈U形分布,家庭經濟條件“富裕”和“貧困”、“比較貧困”的大學生中信教比例偏高[27]。
盡管宗教組織和活動具有社會建制,但很多時候,宗教信仰屬于公民個體的私人領域,是一種精神現象,所以,與一般的社會調查相比,在進行大規模的問卷調查時,通常會在調查對象的選擇、抽樣方式和程序等方面存在較大的困難。
2. 大學生接觸宗教的途徑和信教的原因
就接觸宗教的途徑來說,已有的調查研究主要關注的是基督教和佛教。有人總結了大學生接觸基督教的一般途徑,包括:家庭的宗教背景,閱讀宗教書籍,觀瞻宗教禮儀,熟人、朋友的介紹和傳教人士的引導等等[28]。但是哪些途徑是更主要的呢?已有的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接觸基督教的信息和知識的途徑主要來自于書籍和親朋好友,而不是從教會或神職人員那里得到的。楊慧林2001年的調查顯示,關于“接觸基督教及其文化的途徑”一項,選擇“讀書”的學生最多,選擇“課程和講座”的其次,通過“教會”接觸基督教的學生則最少。調查表明,大約有50%是“通過學習西方文化、藝術或者哲學”而對基督教產生興趣;大約30%是“在思考世界觀、人生觀問題的過程中”對基督教產生興趣。該調查還表明,信仰基督教的學生絕大多數是在入校之后才開始他們的信仰歷程[29]。楊慧林2007年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基督徒接觸基督教的途徑中,選擇最多的是親戚、同學、朋友或其他人的介紹,依次是家庭影響,讀書和課堂,家庭教會,等等[30]。可見,大學生基督徒接觸基督教的途徑發生了變化。我們還可以用田野調查的觀察結果進行對比。最近的一項田野調查顯示,在60個調查對象中,有29個人表示,他們是由于“對西方文化感興趣”而開始接觸基督教,大約50%是“通過學習西方文化、藝術或者哲學”而對基督教產生興趣;60個人中有11個是來自基督教家庭,但這11個人中,也只有7個是從小就受父母的影響開始接受基督教的。其余53個人都是在進入大學之后才開始接受基督教[31]。一項關于大學生佛教信徒的調查顯示,被訪大學生50%以上都是通過書籍、光盤、網絡等方式來接觸和了解佛教的[32]。可見,大學生基督徒主要是在大學期間受西方文化吸引而通過讀書、課堂或他人介紹等接觸到基督教,大學生佛教信徒也主要是通過自己學習來接觸佛教的。
大學生接觸宗教或對宗教產生興趣后,又是哪些原因促使他們最后選擇了宗教信仰呢?一般認為,這既有外部環境的原因,也和大學生本人的經歷和狀況密切相關。外部環境因素主要包括:西方國家和地區的宗教勢力對我國進行的宗教傳播和滲透,中國社會轉型時期的社會急劇變化對價值觀念的影響,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家人和朋友的傳教,等等。大學生自身的原因主要包括:對宗教文化的好奇心、心理需求和精神依托,等等。
關于境外宗教勢力進行的宗教傳播和滲透,有調查明確指出,一些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播“親宗教”的思想。認為“學術界的宗教研究持續升溫,客觀上為提升宗教的社會影響力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該調查還指出,境內外加強了對高校等文化領域的宗教滲透,其中通過大學講壇公開宣傳宗教思想已是不爭事實。國外宗教勢力通過“英語角”、外籍教師家庭聚餐等活動,灌輸宗教信仰[33]。另一項對北京市數十所高校的大學生抽樣進行的“北京市大學生宗教信仰”問卷調查發現,大學生信仰宗教的主要原因是社會環境的急劇變化和西方宗教勢力的有意滲透。該調查顯示,在對“在你接觸過的外國人或境外人士中,是否遇到過向你宣傳宗教的人”這一問題的回答中,選擇“有”的比例為45.5%[34]。
已有的問卷調查對大學生信教的原因進行了量化研究。較早的調查顯示,在信教以前吸引大學生接近基督教并成為慕道友的最主要原因是兩個:一是“身邊基督徒的道德品質和精神面貌”,二是“父母家人的信仰”。在被調查的82位大學生基督教信徒中,有69人承認家中有人信仰基督教[35]。還有研究也有類似的調查結果。該調查顯示,有宗教信仰的同學皈依宗教的原因中, 家庭影響和本民族文化傳統的影響最大,選此兩項的比例高達分別為42. 9% 和33. 3%[36]。然而,另一項研究卻有不同的看法。該研究認為,青年學生對基督教的接受與家族影響關系極小,而更多地是為了尋求個人的精神慰藉、或者是通過自己的思考走向基督教[37]。對于皈依宗教的原因,不同宗教信仰的大學生信徒之間也存在差異。有調查顯示,對于皈依基督教的原因,54.0%的被調查者認為“所信的乃真理”。在信奉佛教、伊斯蘭教和道教的學生中,這個比例僅為17.3%,大大低于基督教家庭教會的信徒,他們信教的原因更多是為了尋求“心理安慰”,占43.61%。另外,該調查還顯示,大學生信徒中高達90%以上人的入教均與宗教組織的活動有關,家庭的宗教背景并不是大學生是否信奉基督教的主要原因[38]。大學生信仰宗教的精神動因也是值得分析的。有調查認為,大學生之所以信基督教,主要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精神追求[39]。但也有調查認為,盡管在書面調查中大多數學生會選擇“追求精神價值去信仰基督”,而實際生活中有很多學生帶有功利性需求。但同時也認為,大學生基督教信徒的精神追求不僅僅是心靈的安頓,而是包含這更多的理性和理想[40]。關于這些矛盾存在的原因,沒有見到調查者的深入分析。
3. 大學生的宗教觀念和信仰活動特征
多數調查顯示,目前多數大學生對宗教持寬容態度。有調查顯示,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的態度相當開放。盡管是“不信仰基督教、對基督教及其文化沒有興趣”,但其中仍有70.6% 的大學生肯定基督教具有“豐富社會文化”、“有利于中國人理解西方”、“加強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在被問及“對信仰基督教的同學會采取何種態度”時,不信仰基督教的大學生中80%以上的都認為是“屬于個人私事,不予干涉”。調查者還認為,至少在大學生的群體內,意識形態對基督教信仰的壓力基本上并不存在[41]。另外一項調查也發現有類似現象:絕大部分大學生(90%以上)對于身邊有宗教信仰者持理解態度[42]。另有調查表明,大學生雖然對宗教抱寬容態度,對宗教內涵的理解失之偏頗。同時,多數學生擁護黨和國家的宗教政策,但對國家管理宗教事務的法規了解不多[43]。2008年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大學生對宗教的態度近年來也有一定的變化,有部分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抵觸和排斥相當明顯[44]。
大學生信徒的宗教知識和認識值得分析。有調查顯示,大學生基督徒對有關教義、教理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總體上要高于其他階層的信教群眾。但是, 通過對具體說法的具體表態進行分析發現, 大學生基督徒作出正確判斷的主要是那些基本的教義、教理。而對于一些貌似合乎教義、實則與教義不符的說法,部分大學生基督徒還是存在模糊乃至錯誤認識[45]。
大學生信徒參加宗教活動熱情高,更傾向于團契活動。已有的調查表明,大學生基督徒對參加宗教活動表現出很高的熱情,參與活動十分頻繁。楊慧林2001年的調查顯示,大學生基督徒“有規律地參加教會活動”的信仰者比例高達80%,但參加“家庭聚會”者占50%,去教堂和“其他場所”者各占25%[46]。左鵬的調查顯示,當被問及“您平日參加的宗教活動有哪些”時, 84.1 %的人選擇了“家庭聚會”,65.6 %的人選擇了“教堂禮拜”, 二者都選的有35.1 %。進一步的調查表明,教堂里的宗教活動難以滿足大學生的情感需求, 散布在大學校園及周邊的家庭聚會點對他們的強烈吸引, 實際上已成為大學生基督徒更愿意參加“家庭聚會”的直接原因[47]。最近的田野調查表明,大學生基督徒一般很少參加正式的教會活動,其組織形式社團化[48]。
對于大學生基督徒參加的家庭聚會點,有田野調查作了較為深入的觀察。家庭聚會點通常比較隱蔽,到這些家庭聚會點參加活動通常需要同學、朋友或認識的人的帶領。左鵬對北京某大學校園內基督教聚會點進行了調查,對聚會點的基本情況、帶領者、參與者和活動都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觀察,發現,這些家庭聚會點的帶領著多為租住在校園里的留學生或在華工作的外籍人士[49]。另一項田野調查也有類似發現。蘇杭對以北京某兩所高校的大學生所組成的團契以及這些大學生信徒們在禮拜日分別固定參加的家庭教會進行觀察,對該家庭教會的資金來源進行了考察,認為“由外國人出資并負責組織聚會點的情況是在很多高校基督徒團契或家庭教會中確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不僅如此,他還對該家庭教會的人員功能結構及其活動方式和內容進行了全面的考察,尤其觀察了教會中的帶領者外籍人士(主要是該校的留學生、外教和其他一些工程技術人員)的態度和行為,包括他們對中國政府的警惕及其應對策略,認為他們是“受命于本國的專門對華傳教的某些差會,經過培訓,有備而來” [50]。另有調查表明,由于大學生處在人生中面臨多種選擇的階段,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精神信仰方面,正處于摸索時期,因此這一群體的基督徒也表現出流動性強的特點[51]。此外,還有學者注意到,在境外敵對勢力主導的向高校的宗教滲透中,文化宣教已成為一種隱性形式。一些宗教團體和非政府組織打出“學術交流” 的旗幟,資助國內一些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學者建構教會之外的“文化神學”,翻譯出版以宣教為宗旨的圖書,以“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舉辦帶有宣教性質的研討班,開設“知識性”、“學術性”的宗教課程和講座[52]。
4.信教對大學生的影響
關于大學生信仰宗教后的變化,有調查表明[53],多數(75.6 %)大學生信仰基督教后自認為變化很大,在對他們信教前后的十個方面的看法或做法的態度看出,變化最大的是認為“我們要尋找一切機會向他人傳播上帝的福音”,也就是說,對于傳播福音這件事情,信教后的看法改變最大。此外,信教前認為“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感到困惑和郁悶”的人數比例在信教后大大下降。這些表明,信教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模式的改變是非常大的。當然調查者也指出,這些變化也是有消極和負面影響的。
普通大學生和信教大學生存在哪些方面的差別,有調查對信教大學生和普通大學生進行比較發現,信教大學生在國家政治、民族利益和價值觀等方面的選擇,呈現了比較多的消極傾向,在思想傾向上存在消極性。比如,對于“金錢是人生幸福的決定性因素”的說法,選擇同意的無宗教信仰的大學生的比例為18.8 % ,信教大學生的比例為32.1 % ,比前者高13.3 %;選擇不同意的無宗教信仰的大學生的比例為62.2% ,信教大學生的比例是49.5 % ,比前者低12.7 %[54]。
另有一項心理學測試顯示,大學生基督徒的完美主義傾向低于普通的無具體宗教信仰的大學生群體,被試均為大學本科一年級到四年級的學生, 其中普通大學生104名, 基督徒64名, 男生84人, 女生84人[55]。
總的來說,對于大學生信徒信教前后的變化以及和普通大學生的差別的調查研究結果目前還比較匱乏。
5. 對策建議
學者們在對北京地區大學生信教宗教狀況進行調查分析后,很多都提出了對策和建議。主要包括:加強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教育,開展無神論宣傳教育,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工作,提高該課程教師的相關知識水平,增強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等等。還有提出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開展心理問題干預工作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有學者提出要加強對非法傳教活動的管理。早在2004年,左鵬就觀察到,在大學校園里活躍著一支以留學生為主的外國人傳教隊伍。他們以“交朋友”、“學外語”為誘惑, 吸引大學生參加基督教團契, 宣揚教義, 培養和發展信徒。因此他提出,學校有關部門對此應依法加強管理[56]。后來他通過參與大學校園的基督教聚會點觀察后提出,宗教事務等有關部門應與高校協同行動,按照國家有關法律,采取有效措施,取締校內外的各種非法宗教活動[57]。另有一項研究也提出,除了開展馬克思主義宗教觀教育和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外,還要加強宗教事務管理,重視抵制非法宗教活動和宗教滲透[58]。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還有人提出開設相關的課程,既可以讓大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宗教觀的基本內容,也能滿足大學生在文化層面上對宗教的濃厚興趣[59]。另有調查顯示,對大學期間開設宗教學選修課,70.2%的學生認為這種做法“有助于學生認識宗教的本質,正確選擇自己的信仰”[60]。
三、研究的不足
從上述對已有的調查研究的梳理可以看出,學者們對北京地區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進行了多方面的調查研究,得出了很多有價值的調查結果和分析結論。與針對其他地區大學生的類似調查相比,有較多深入的田野調查結果。但是,目前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或缺失,在進一步的研究時需要考慮。
1. 已有調查中科學無神論視角缺失。從目前已有調查者的學科背景來看,不少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或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實際工作的教師,還有一些是宗教學領域的研究者以及個別的心理學研究者。這種學科背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對調查內容的設計、調查結果的分析和判斷。總的來說,盡管在有的調查研究中有科學無神論思想的體現,但還沒有見到從科學無神論視角出發來展開的調查研究。這主要是因為,多年來科學無神論學科都處于瀕危狀態,使得該學科在這一研究領域里幾乎處于失語狀態。宗教現象作為有神論的具體體現,自然是科學無神論的研究對象,因此,科學無神論視角的缺失不能不說是這一領域研究的重大缺憾。盡管有的研究結論中提出要加強大學中馬克思主義無神論(或宗教觀)的宣傳教育,但是如果缺乏從該學科的視角出發的具體研究,恐難以提出進行科學無神論宣傳教育的有效措施。
2. 部分研究缺乏客觀中立的立場。有部分研究套用西方宗教學理論,對中國的宗教現象包括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進行研究,難免會出現偏頗。如有的研究套用“宗教市場論”進行研究,盡管觀察到很多有價值的現象,卻無法進行解釋,從而難以形成客觀深入的分析。有的研究僅站在西方宗教學的立場上,對我國的文化傳統、社會主義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安全等缺乏考量,因此也就難以正視和客觀評價大學生宗教信仰現象。此外,目前多數研究基本上都是以信徒自己的描述為主,缺乏他者的視角,獨立的觀察分析和判斷不夠。比如,關于大學生信教后在學習、生活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發生的變化,是否確實存在,是否有引起變化的客觀原因?他們是否隱瞞了對信仰不利的變化情況?他們周圍的人(包括家人、老師、同學和朋友等)如何看待?這些情況都需要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
3. 部分研究對研究對象的深入了解不夠。的確,宗教信仰作為一種精神現象,很難量化進行研究。因此,在進行調查研究時需要對宗教信仰本身有十分清楚的了解,才能把握其現象背后的實質。還有一些問題如家庭教會的經費來源渠道等比較敏感,在實際觀察中要弄清楚存在很大困難。許多調查者都是以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出發,宗教知識相對不足,社會學調查方法的掌握也不夠熟練。因此,他們的調查中,研究問題缺乏針對性和有效性。如,關于大學生對教義的理解和在其生活中實踐的情況。現有的調查多是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一般認為大學生對教義有較深的理解。但是,沒有深入觀察和分析他們對教義中某些重要議題如“罪”的理解,以及這種理解對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的影響。大學生信仰宗教更多的是對“真理”的追求還是為了獲得“心理安慰”?是以功利性的還是價值性的動機為主?此外,對于該現象的研究還需要寬闊的視野。如關于文化宣教現象,大學校園中外籍教師和留學生傳播宗教的情況,有的大學聘請神學人士作為專業授課教師,讓有宗教信仰的人在大學課堂兜售自己的宗教學理論,等等,這些需要進行詳細考察。更廣泛地說,我國一些大學已經開展的宗教知識課程內容和師資情況等也都需要進行詳細的考察。
總之,我們還需要對大學生信教現象進行進一步的深入研究,既要正視這一現象的客觀存在,在充分尊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基礎上,引導其宗教信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相適應;更要積極地開展科學無神論的研究和宣傳教育,堅持教育與宗教相分離的原則,尤其抵御境外宗教向大學的滲透,引導大學生在人文主義關懷下度過美好的大學生活。
【參考文獻】
[1] 有代表性的包括:楊越:《大學生佛教信徒宗教信仰的心理動機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蘇杭:《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聚會點個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華樺:《上海大學生基督徒的身份認同及成因分析》,華東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07;謝明:《當代中國基督教傳播方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0年;侯澧君:《大學生基督徒宗教信仰的形成及宗教實踐的特征》,華東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2] 如,陳彬:《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研究的回顧、批判與反思》,《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 第1期;王康:《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的研究綜述》,《中國青年研究》2010年第1期。孟兆懷:《近十年來大學生宗教信仰研究谫論》,《四川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華樺:《我國青年和大學生信教現象研究綜述》,《理論觀察》2009 年第3 期。孫瓊如:《大學生宗教信仰問題研究回顧與展望》,《中國青年研究》2008年第11期。宋海燕:《我國當前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研究論述》,《社會心理科學》2007年第1-2期。
[3] 本文只考察以實際調查結果為內容的研究,文獻分析和綜述性論文等不在此列。
[4] 李素菊、劉綺菲:《青年與“宗教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
[5] 經搜索,未見有該課題成果的論文公開發表。
[6] 左鵬:《北京基督教現狀調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研究報告,2005年。
[7] 高師寧:《當代北京的基督教與基督徒》,香港:道風書社,2005年。
[8] 李志英:《大學生黨員信教問題調查(一)——大學生黨員信教的人群特征及成因分析》、《大學生黨員信教問題調查(二)——大學生黨員信教的特點》,《科學與無神論》2006年第3期、第4期。
[9]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調查組,《北京高校大學生家庭教會信徒情況調查》,《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第1期。
[10] 參見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維真網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葉林:《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29期。
[11] 沈桂萍:《從大學生宗教信仰看高校宗教工作》,《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12] 蘇杭:《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聚會點個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13] 張淑雯、王雪:《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以京內外三所大學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5期。
[14] 李素菊、劉綺菲:《青年與“宗教熱”》,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0。第108頁。
[15] 李志英:《關于當前大學生信教的調查與思考》,《理論前沿》2004年第8期。
[16] 李志英:《信教大學生的思想傾向及成因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 年第1 期。
[17] 荊學民、林雪原:《目前大學生信仰問題的調查與分析》,《北京教育·德育》,2010年第6期。
[18] 劉成運、韓宇:《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以北京為中心的考察》,《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19] 溫英杰:《民族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0] 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維真網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21] 葉林:《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29期。
[22] 左鵬:《北京基督教現狀調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研究報告,2005年。
[23] 李志英:《關于大學生信教的若干問題》,《科學與無神論》2010年第3期。
[24] 李志英:《關于大學生信教的若干問題》,《科學與無神論》2010年第3期。
[25]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調查組,《北京高校大學生家庭教會信徒情況調查》,《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第1期。
[26] 左鵬:《北京基督教現狀調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研究報告,2005年。
[27] 溫英杰:《民族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28] 左鵬、何進:《大學生信教的原因、影響及對策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
[29] 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維真網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30] 葉林:《大學生基督信仰調查》,《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29期。
[31] 謝明:《當代中國基督教傳播方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0年。第87頁。
[32] 楊越:《大學生佛教信徒宗教信仰的心理動機研究》,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碩士論文2011年。
[33] 沈桂萍:《從大學生宗教信仰看高校宗教工作》,《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0年第5期。
[34] 劉成運、韓宇:《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以北京為中心的考察》,《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35] 左鵬:《北京基督教現狀調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研究報告,2005年。第96頁。
[36] 張淑雯、王雪:《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以京內外三所大學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5期。
[37] 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維真網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38]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調查組:《北京高校大學生家庭教會信徒情況調查》,《科學與無神論》2011年第1期。
[39] 左鵬:《北京基督教現狀調查》,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研究報告,2005年。第98頁。
[40] 葉林:《大學完全可以有這個底氣》,《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29期。
[41] 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維真網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42] 張淑雯、王雪:《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狀況——以京內外三所大學為例》,《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年第5期。
[43] 劉成運、韓宇:《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以北京為中心的考察》,《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44] 葉林:《大學完全可以有這個底氣》,《新世紀周刊》,2009年第29期。
[45] 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青年研究》2004 年第5 期。
[46] 楊慧林:《當代中國大學生對基督教信仰的理解特征》,維真網http://www.regentcsp.org/list_bbs.asp?id=287.
[47] 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青年研究》2004 年第5 期。
[48] 謝明:《當代中國基督教傳播方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論文,2010年。
[49] 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青年研究》2004 年第5 期。
[50] 蘇杭:《北京市大學生基督徒聚會點個案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2007年。
[51] 謝明:《當代大學生基督教傳播現狀調查———以北京市某高校大學生團契為例》,《民族教育研究》,2010年第6期。
[52] 左鵬:《宗教向高校滲透的隱性形式:文化宣教》,《科學與無神論》2010年第6期。
[53] 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青年研究》2004 年第5 期。
[54] 李志英:《信教大學生的思想傾向及成因分析》,《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 年第1 期。
[55] 胡娟等:《普通大學生與基督徒大學生完美主義差異的研究》,《首都師范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9年增刊。
[56]左鵬:《象牙塔中的基督徒——北京市大學生基督教信仰狀況調查》,《青年研究》2004 年第5 期。
[57] 左鵬:《大學校園中的基督教聚會點》,《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58] 劉成運、韓宇:《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調查——以北京為中心的考察》,《人民論壇》2010年第12期。
[59] 左鵬:《大學校園中的基督教聚會點》,《北京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60] 溫英杰:《民族高校大學生宗教信仰現狀及教育對策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
《科學與無神論》2012年第6期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