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材集團董事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既是以往國企改革的實踐者,也是今天國企改革的探路人。作為中國建材的董事長,這些年來他一直倡導改革,現在集團又成為國資委混合所有制和董事會落實改革的試點單位。同時作為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為頂層設計提供建議也是他的責任。他在企業觀察報記者的采訪中,坦率的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國企改革路線圖——混合所有制是他的創新。
但是在他的國有經濟改革路線圖中,我們總感覺還缺了點什么重要的東西,也許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接軌的痕跡太少,對四中全會決議的忽視,是它的根本缺陷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我國的國有企業本質上是全民所有制的企業,它曾經是全民委托社會主義國家來經營的“國營企業”。中國人民正是通過流血犧牲從帝國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和封建地主階級手中奪取了他們賴以剝削人民的生產資料(企業的所有權),才使全中國的勞動人民從水深火熱的剝削壓迫中解放出來,成了共和國國家的主人。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主義國有(全民所有)經濟的改革,最關鍵之點:恐怕應該是在于如何保持這個經濟的社會主義性質不變,在于如何使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不變才是最主要的吧!
也許只有堅持這個最根本的勞動人民利益,在這個基礎上的發展才是有積極意義的;試想如果我們的改革讓國有資產都喪失了自己的所有權,企業的工人都淪為了“雇傭勞動者”,那么企業的發展也就只能與資本家的利潤增值利益有關,而與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又有什么關系呢?在這樣的格局下,我們的改革還能算是成功的嗎?!
其實國企改革或者說是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改革一提到“混合所有制”改革,就在實質上成為關系到決定國家性質的所有制改革,因此必然成為全國人民關注的焦點。
宋志平董事長說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國有經濟“實現形式”的改革。形式不是內容,而“所有制”卻是決定事物性質的內容而不是形式。“實現形式”的改革,應當是在“國有經濟”這個所有制內容范圍內的改革,是不應涉及所有制內容本身的。如何會變成所有制內容變化的“混合所有制”呢?!在這里的確是存在著一定的風險,人們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的。
建材所有制改革的“成功”經驗,有它的特殊性。首先是這十年來,房地產的一業獨大,支撐了建材市場的繁榮。因此,在這種特殊條件下,建材企業改革的“成功”,是不是對各行各業具有普遍意義,還是值得研究的。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處在當前復雜的國際環境下,缺乏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僅憑一個局部的成功經驗,來指導全國各行各業的社會主義改革未免是顯得太單薄了一些。宋董事長肩上所負的改革重擔,要求他加強“以憲治國”的觀念,使自己的思想不僅與《憲法》接軌,作為一個共產黨員更必須與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接軌,在理論上進一步充實自己,才能挑得起這副社會主義國企改革的擔子。
宋董事長對國企的分類是這樣說的:“現有國企可按國有經濟的功能分類,分為公益保障型和競爭型兩類:公益保障型的是國有企業,競爭型的是國有經濟和非公經濟交叉持股、互相融合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這樣問題既簡單又清晰,也便于理解和操作。”
對于他分類中的公益保障型企業,即完全的國有企業。這些國企,如何經營、管理,既能為全民創造價值,保持工人主人地位,又能完成企業為人民服務的使命,這是社會主義國家經濟很重要的一塊吧,他卻說得比較少,我們在此也可以先放一放。
對于他分類中的競爭型企業,既然是競爭性企業,就是處于不斷變化,大魚吃小魚的環境之中的企業,按照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不可能永遠保持現在這種樣子。那么我們至少應該看到它在以后若干年后會發生怎樣的變化?什么樣的變化才對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有利,我們如何控制它朝著對我們有利的方向發展?這些問題如果都沒有充分的考慮和預測,能使人放心嗎?歷史事實和馬克思主義理論都告訴我們,資本主義競爭的結果必然走向壟斷,我們是不是應當也考慮到,什么樣的壟斷結果,才對我們的社會主義國家經濟的發展是更加節約、合算和有利的呢?
根據宋董事長的描述,也許為我們這種混合所有制,在競爭中將來的發展前途勾畫出了一幅藍圖,似乎是這樣的。
宋董事長說:“這次改革提出了國有經濟改革,以管資本為主,又提出了成立國有資本投資公司和國有資本運營公司兩類公司。”“投資公司和實體公司有很大的不同,投資公司的業務以適度多元為好,這樣可以對沖投資業務周期性壓力,保證投資公司效益的穩定。投資公司下邊可以是不同的產業集團,因此我們組合時也應考慮把不同類別的公司并入,而不是把鋼鐵拉在一起,把煤炭拉在一起,可能是把鋼鐵、建筑、房地產等相關企業結合在一起,形成若干綜合性業務的公司,有點像日本的三菱、三井、伊藤忠等財團模式,這樣的投資公司下邊可能有幾個世界500強,像日本三菱財團下就有三菱銀行、三菱商社、三菱重工等幾家500強企業。” ”前些年建材集團從戰略規劃上欠缺什么,我覺得就是投資業務過于單一,無法抵御經濟周期性帶來的風險。““我們看到,寶鋼在做鋼鐵業務的同時進入金融和房地產業,這幾年在鋼鐵全行業虧損時仍有不錯的盈利表現;而有些鋼企業務只是順著鋼鐵產業鏈延伸,沒有其他業務對沖虧損,日子就比較難過。” 以上也許就是他對國企混合制改革所設想的藍圖吧!
這個藍圖規劃的遠景似乎告訴我們在宋董事長路線圖的盡頭。通過投資公司下邊不同的產業集團,其中既有鋼鐵集團也有煤炭集團還有建筑、房地產、金融銀行等相關企業結合在一起,形成若干綜合性業務的公司,這些公司在競爭中互相廝殺,大魚吃小魚,最后就形成了像日本三菱、三井、伊藤忠等財團。而三菱集團下就有三菱銀行、三菱商社、三菱重工等幾家500強企業。我對他藍圖的這一理解不知對不對?這的確也不失為是一條發展中國經濟的路,但是在自相殘殺的無序競爭中,難免會造成國家的損失和腐敗,我們又應當如何避免呢?
如果能把中國原來社會主義國家企業的優勢也考慮進去,加以利用,我們與資本的競爭中,才會有更大的優勢。譬如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認為資本只有在采取生產形態的時候才能生產價值,所以管好企業生產這一環節,而不是靠投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正道。因此我們發展社會主義經濟的過程中,就應當把我們的主要精力放在實體企業的生產上,而不是把主要精力放在幻想通過虛擬經濟搞投機發財。宋董事長主張國企投資公司涉入金融虛擬業務,這一思路似乎沒有把社會主義的國有銀行放在自己的一盤棋之內,也就放棄了社會主義國有經濟的優勢;這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理論也是相悖的。
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因為是私有制,不可能由國家統一計劃,只能無序競爭,不能避免經濟的周期性危機。中國明明是社會主義國家,明明可以利用統一的信息資源,有計劃地有序生產,減少資源和勞動的浪費,也不會產生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周期性經濟危機。為什么我們的改革反而要把自己的優勢去掉,去學資本主義的無序競爭,參與到他們的周期經濟危機之中呢?!
還有在宋董事長的改革路線圖中,他看重的是企業家。他說:“我理解,引入市場機制應包含三個內容。一是把真正的所有者引進來,讓所有者真正到位。二是選拔、培養和保護企業家,充分發揮企業家作用。在企業改革發展過程中,企業家是偶然性因素,可遇不可求。企業家與職業經理人的區別是,企業家是把企業發展作為實現個人價值的目標,是“我要做”;而職業經理人的工作是完成業績目標,是“要我做”。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不能簡單地用行政方式選人,而要依市場方式選人、用人,企業的領導團隊應以企業家為核心,確立企業家在經營決策中的核心位置,確保企業家在混合所有制企業中長期穩定的領導地位,而不是在行政干預下走馬燈似的換人。三是建立經營者和所有者利益、企業效益正相關的關系。” 好像一個企業,只要有了企業家,就萬事俱備了。
在他的眼中是沒有工人的任何地位的。那么一個企業沒有工人行嗎?工人對企業不起任何作用嗎?企業的利益只與所有者和經營者有關而與勞動者無關嗎?!
請看看工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吧!以中國15年來最賺錢的房地產業來說:土地是人民的,國家銀行的錢是國家的。房地產企業家從銀行貸了國家的錢,買來人民的土地,用國家的錢,雇來設計院為他們設計房產的圖紙,用國家的錢和住房消費者的購房預付款,雇了建筑隊建房,房子建好,國家銀行幫他貸款給消費者,使他順利地完成了房產的價值實現。他收回了建房的成本,得到了利潤,還了貸款,就從一個一無所有的人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個大腹便便的億萬企業家。在這整個的生產過程中,他干了什么呢?什么也沒有干。這就是工人眼中的企業家的形象,它和宋董事長心目中的企業家是多么的不同啊。
總之,宋董事長對改革的拳拳之心和他的設想于國家有利的一面,是應當肯定的。但是人民的愿望對他的期望和要求更高。希望他在國企偉大的改革事業中,能夠不斷地克服思想中的片面性,把國企的改革搞得更加符合全國人民的愿望,經得起歷史對他的考驗!(2014.12.20)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