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自2011年以來一直呈現減速下行態勢,目前下行壓力依然很大。經濟下行帶來很多問題,其中去工業化問題尤為值得關注。筆者認為,對于工業基礎并不牢固的中國經濟來說,去工業化一旦發生,后果將是災難性的,必須引起高度關注。
去工業化是指一個國家業已形成的制造業優勢走向萎縮和衰落的態勢,表現為制造業產值在三次產業中的比重迅速下降。西方工業化國家的去工業化問題早就引起西方學界和商界的關注和討論,但是占主導地位的觀點認為去工業化是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性現象,是產業結構演化變遷的必然趨勢,因此沒有必要加以干預。但是,事實勝于雄辯。服務業占主導地位的西方經濟體并沒有實現經濟更加繁榮的目標,相反去工業化導致經濟增速陷入持續低迷乃至停滯狀態,社會矛盾和沖突日益激化,最終引發金融危機。西方發達經濟體因此不得不重新提出“再工業化”的戰略。
中國是工業化的后來者。可以說,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取得的最大成就是建立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制造業體系。這一成就來之不易,應當百倍珍惜。然而,金融危機以來,受國際大環境的影響,中國經濟進入下行軌道,我們不愿意看到的去工業化跡象悄然出現:其一,中國面臨產能嚴重過剩的局面,固定資產投資減速,許多制造業企業被迫關停并轉,制造業發展速度呈現遞減態勢。其二,與此同時,服務業發展速度加快,2013年服務業產值比重在三次產業中首次超過制造業。其三,受發達經濟體經濟復蘇遲緩和實施“再工業化”戰略的影響,我國利用外資的規模有所減小,對外投資的規模卻在不斷擴大,通過一些隱形渠道流出的資金數量也在不斷增多,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國內投資水平,制約了制造業的發展。其四,由于金融監管制度不夠健全,以銀行理財產品、非銀行金融機構貸款產品和民間借貸為主要形式的“影子銀行”出現,它們將金融創新作為追求高額回報的工具,吸納了大量社會資金,卻不能有效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對制造業的發展形成消極約束。
我國是制造大國,制造業是我國經濟的重要支柱,在保持制造業優勢的前提下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和效率對確保經濟運行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們要百倍珍惜和維護我國制造業的優勢,采取有力措施制止去工業化的苗頭:要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讓傳統制造業煥發出新的活力;要在制造業與服務業之間形成互為條件、互相促進的關系,確保制造業與服務業協同發展;要對制造業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行正確引導,加強對外投資方向和規模的管理,防止產業空心化的發生;要繼續加大制造業的投資規模,積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要完善和健全金融監管機制,使金融業更好地服務于制造業的發展。▲(作者是南開大學經濟學院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