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世界范圍內似乎出現了一波街頭政治的浪潮。從西亞北非和烏克蘭的劇烈動蕩,到美國的“占領運動”和歐洲各國的罷工抗議;從泰國紅衫軍和黃衫軍的拉鋸戰,再到最近臺灣和香港學生的街頭行動,無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也無論是西方社會還是東方社會,似乎都涌動著一股抗爭性政治的激情。上一次這樣遍布全球的激情政治浪潮,還要追溯到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在東西方幾乎同時出現了影響力巨大的群眾政治運動,但發生的原因和目標卻與當前大相徑庭。
此次受到街頭政治沖擊的國家或地區可以分為幾類:一類屬于社會和經濟發展長期停滯不前,積累的社會矛盾在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下達到崩潰臨界點,此類動蕩以西亞北非最為典型;一類是發達國家或者是經濟快速增長的新興國家,由于上一輪快速發展之中積累的社會結構失調,引發底層人群和邊緣人群對既得利益集團的抗爭,美國、泰國和英國的情況就是代表;第三種情況是以歐洲國家為典型,因為經濟和社會改革觸動了相當廣大數量民眾的利益,導致泛社會的示威運動;最后一種情況最為奇特,這些國家或地區經濟政治發展形勢尚且穩定、社會總體上也沒有難以調和的矛盾,或者至少還有進步和調整的空間,卻由于某個偶然事件,刺激了部分人群“表達”的欲望,目前在臺灣和香港出現的“占領事件”就屬此類情況,一定程度上巴西在世界杯前后的街頭抗議活動也屬于此類。
如今已經很少有嚴肅的政治學家把街頭政治看作一種良好的民主形式。民眾走上街頭的抗爭性政治,往往伴隨著巨大的負面效應,最可怕的就是很多西亞北非國家正在經歷的,它摧毀了舊秩序卻建立不起新秩序,使得當地陷入長期的動蕩和衰退之中。在泰國,人們厭惡了街頭民主帶來的麻煩,軍隊順勢發動了政變,民主制度又一次被終結。美國壓制了街頭抗議,保留了既有體制,但卻忽然失去了民主的能力,陷入惡性的黨爭之中。英國差點連國家都沒有保住,蘇格蘭在一場以直接民主形式進行的公投中差點獨立。
所以說,當前世界各地普遍出現的激情政治,反映的不是民主的進步,而是民主的衰敗。首先是民主功能性的衰敗。民主的誕生,就如這世間大多數社會制度的誕生,本是為了滿足某些功利性需要,比如自由、平等、發展等。換句話說,民主是一種手段,達致政治良善的目的。可是在民主制度發展和民主精神普及的過程中,民主也演化為了價值,一定程度上成為了目的本身。近些年來,民主的價值性或者目的性被張揚,而民主的功能性隱蔽、衰退甚至被徹底替代。這種“為民主而民主”的趨勢,催生出抗爭性政治的激情,同時帶來摧毀性的效應,這就是西亞北非的困境。另外,抗議有理、民主萬歲的理念會對理性的功利主義政策產生排擠作用,導致政治紊亂,效率低下,這是美國、歐洲和泰國的困境。而目前在香港發生的學生抗議,幾乎完全是“為民主而民主”。民主所服務的目標,最終受到民主的傷害,這就叫民主反對民主。
其次是民主有效性的衰敗。民主不再被視為一種手段,必然會導致民主有效性的衰敗,最典型的表現就是民主的抗爭性增強、合作性降低。由于政治是眾人之事,涉及到有限資源的分配和再生產,那么妥協就是政治運轉的基本前提。成熟的民主實現妥協,也在妥協中自我實現。不成熟或者衰敗的民主則導致持續和過度的抗爭。過度的政治抗爭既可能像泰國一樣在街頭出現,也可能像美國一樣在國會發生,這個時候民主制度的運轉就會失效。最可怕的是,到了一定程度,民主制度本身是解決不了過度抗爭的問題的。這就是第三世界國家反復出現軍事政變顛覆民主的原因。而在西方的歷史上,則只能等待林肯、里根、老羅斯福、撒切爾夫人等這樣鐵腕人物的出現,為民主恢復秩序。
最后是民主正當性的衰敗。當民主不再有效,民主的正當性就會削弱。此外,由于民主的功能性衰退,導致政治抗爭常常變成虛妄的鬧劇。街頭抗議時常出現了娛樂性特征。香港學生在占領馬路上打麻將、吃火鍋,烏克蘭的廣場成為了音樂家和行為藝術家的長期表演地,而泰國的黃衫軍游行,到后來越看越像東南亞模式的廟會。人們除了空喊一些偉大的目標外,不去進行真正嚴肅的思考和討論,甚至到最后連目標都忘記,只剩下口號,不需要解決,也不希望結束。這樣的情景導致人們對民主的普遍失望。街頭民主的娛樂化,是抗爭式民主最后的衰敗。
民主制度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它應該是由透明、參與、監督、教育、競爭、溝通和妥協等要素打出的一套組合拳。但如果把民主搞成了概念、游戲甚至玩意兒,那么它一定不是么好玩意兒。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