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有所作為之后
許多年以后,回顧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史,那時的外交學者一定會想起2014年初冬的北京。
為什么呢?因為中國承辦的這次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足以被當作中國外交的一個轉折點,中國在對外關系上終于超越了韜光養晦的層面,開始有所作為了。
超越韜光養晦,不等同于否定韜光養晦,這個策略仍在起作用,主要體現在處理對美國的關系上。
借前來出席APEC領導人非正式會議的便利,“跛腳”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對中國進行了國事訪問。習近平主席既和他在中南海里散步喝茶,輕松地閑談,也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正式的會談,嚴肅地對話。兩國元首再次重申了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的新型大國關系的共識。
美國霸權雖在衰落,但它仍然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亞太地區有重要的影響力。中國要在亞太地區實現自己的目標,還需要穩住美國。
有所作為表現在中國開始在國際事務尤其是亞太事務上發揮領導力。所謂領導,簡單說無非就是指明方向,拿出方案,說服伙伴,然后帶著大家一起干。
在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上的致辭中,習近平主席用排比句提出問題:“亞太的未來,正處在關鍵的路口。是繼續引領世界、創造美好未來,還是放慢腳步、等待被人超越?是深化一體化進程、還是陷入碎片化漩渦?是踐行開放包容理念、共同開創亞太世紀,還是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思維模式還停留在過去?”答案已包含在問題之中。他還擴展了中國夢的提法,首次提出了“亞太夢想”的概念,并做了界定。這就是指明方向。
光說不練假把式。中國拿出的成熟的具體方案是,以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為抓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提升亞洲的互聯互通水平。
不少亞洲國家以及亞洲之外的發展中國家都面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問題,都需要中國的幫助。跟這些國家開展基礎設施項目的合作,既幫助伙伴發展、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也為中國企業創造了市場,可謂一舉兩得。有人說,中國的“好基友”遍天下,此言不虛。中國倡導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拿出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正是為配合“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基建、資源開發等方面的發展而設立的融資機制。亞洲之外的國家怎么辦?別忘了,中國還參與發起了金磚國家開放銀行。
以周邊外交為基礎,放眼亞太,進而輻射全球的外交格局已經浮現。這個由中國倡導并由中國充當發動機的新的合作體系以經貿為主要內容,干貨十足,所以說服伙伴國接受并一起干并不是問題。
但是,光有經貿還不夠。如果說中國外交的有所作為還有什么不足的話,那就是太集中于經貿合作了,這里面還缺點什么。
英國的《經濟學人》雜志8月份的一篇文章中說:“美國外交政策的說辭—很多時候其內容—是由一種宣示形塑出來的,即要成為自由和民主的捍衛者。共產黨不那么熱衷于普世價值。同盟經常出自共享的價值觀,如果你沒有,朋友就比較難找。”英國人當然不是給中國出主意,這篇文章是在擠兌中國,卻也點出了問題,我們就當是“忠言逆耳”吧。
我們一直呼喚有價值觀的中國外交,倡導發展我們自己的普世主義話語。如果說中國外交在有所作為之后還有什么需要進一步豐富的話,那就在這一方面了。
把價值觀注入對外交往,其意義絕不僅僅在于語言層面的修飾,更是國際競爭的實際需要。中美雖然相互承諾“不沖突、不對抗”,但所有人心里都清楚,這只是為了不撕破臉,不使矛盾升級到相互無法承受的地步,真正的相安無事是不可能的。美國搞亞太再平衡,推動跨太平洋伙伴關系(TPP)談判,向亞太增兵,都不是沒有來由的。
如果這些動作我們可以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么美國的價值觀攻勢中國用什么應對呢?不是很久之前,奧巴馬公開譏諷中國在國際問題上“搭便車”,沒人指望中國做任何事。隨后,習近平主席在蒙古訪問時說,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這是對奧巴馬指責的一個漂亮的回擊,可是如果細究起來,這個回擊并不是針鋒相對的,還是在談經貿層面。
能有效應對價值觀攻勢的,唯有另一種價值觀。
與其他發展中國家交往,也離不開價值觀。提到中非傳統友誼,不能不提坦贊鐵路,這說明做“基友”一向很重要,但不是全部,那中國還有國際主義的旗幟。即便是古代朝貢貿易體系的形成,原因也是雙方面的:中國既是富庶大國,也象征著文明發展的前沿。這個邏輯今天仍然有效。
中國外交兩手抓,兩手都離不開價值觀的作用。價值觀理應成為有所作為的有機構成的一部分。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