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9月4日社會科學報學術茶座版關于國資國企改革的數篇大作,筆者深有感觸,也想就此發表自己的看法。
“鼓勵通信、鐵路、電站等大型成套設備出口,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一個前所未有的提法,表明高層對于中國高端裝備的出口寄予厚望。
在3月13日全國“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李總理在談及裝備出口時強調:“不過我還想通過各位向中國企業轉達一句話:你們可是要盡力啊,我們對中國裝備質量等做了承諾,可不要讓這個承諾落空啊。請中外記者給予監督。”
那么如何讓“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如何落實總理面對中外記者的承諾?作為中國高端裝備出口主力軍的國企的凝聚力至關重要。而國企過度、盲目的私有化所導致的不僅是嚴重腐敗,而且導致國企凝聚力的嚴重喪失,這已成為“讓中國裝備享譽全球”的一大障礙。
據新華網報道,3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安徽代表團審議時己明確指出,他說:“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基本政策已經明確,關鍵是細則,成敗也在細則,要汲取過去國企改革的經驗和教訓,不能在一片改革聲浪中把國有資產變成謀取暴利的機會。”
單就裝備制造業而言,某些經濟學家和某些政府高管以及某些居心叵測的國企高管極力貶低國企的貢獻與作用,夸大公有制的弊端,在他們看來只有引入外資、民資之類的外來投資者,或搞所謂管理層收購,或將國企廉價出售,或搞合資合作等方式“化公為私”,將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改制成外資、民企之類非公有制企業,才能克服國企的弊端,才有利于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和發展。然而事實卻給出了相反的答案,非公有制恰恰不利于裝備制造業的振興。因為要振興裝備制造業,技術、資金、市場等因素固然重要,然而國企所特有的凝聚力才是振興裝備制造業的靈魂。
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沈陽十多家國有特大型裝備制造企業,如沈陽機床廠、沈陽電機廠、沈陽重型機械廠、沈陽變壓器廠、沈陽礦山機械廠等不僅在沈陽,也在全國位處排頭兵的企業幾乎全體落到瀕臨破產的地步,最困難時從廠長到一線工人每個月才拿200、300元,比北京、上海低保還要低。當時很多人認為沈陽這十幾家大廠必垮無疑,破產只是早晚的事。然而這十幾家大廠的干部職工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仍然苦熬苦干,雖然有少數人離開企業,但多數人仍然堅守崗位,沒有他們的堅守,就不會有今天這十幾家大廠的振興與繁榮。
把國有裝備制造企業改制成外資、民企之類非公有制企業后,一個被人忽視的問題就是國企原有的凝聚力和國企員工的奉獻精神徹底喪失。因為原國企員工發現國企改制后被國內外的“資本家”所控制,大鍋飯倒是被“徹底打破”,但收入差距也隨之被拉得很大,那些改制后的企業高管能拿幾十萬、上百萬的年薪,企業紅利基本上被“資本家”們瓜分一空,這使員工們感到很不理解,心理也不平衡。國企改制后廢除了固定工制,并實行強制大規模裁員。過去國企那種人員相對穩定、低流動率的局面被打破,人員跳槽與流動急劇增加,大家是人心浮動,誰也不愿像過去那樣以“十年磨一劍”的方式安心鉆研技術,于是企業技術能力出現下降趨勢,產品質量越來越不穩定。而裝備制造企業的研發與生產靠得正是一個穩定的、環環相扣的人才鏈條,特別是關鍵崗位,那怕一、兩個技術骨干跳槽,都會給生產帶來不同程度甚至很大的影響。因為裝備制造企業所需的人才都是市場最稀缺的,有“十年磨一劍”經歷的高端技術人才,一旦技術骨干跳槽,重新招聘有經驗的技術骨干難度很大。如招聘無經驗的本科生與技校生,由于沒有常年累月實踐中積累的那種相應技術能力和技術經驗的積累,短期內根本無法勝任工作,從而導致使企業生產和產品質量受到很大影響。
長期以來,在我國經濟界和企業界彌漫著產權“萬能論”和“科斯神話”。美國著名經濟學家提出的科斯定理是建立在產權明晰使交易成本為零的假設基礎上的,從而推導出“私有化最有效的神話”。但事實表明,對裝備制造企業來說,私有化并非最有效的,弄不好還會降低效率。從沈陽十多家國有特大型裝備制造企業現在的發展速度和效率來看,絲毫不遜色那些外資、民企等所謂產權明晰的非公有制企業,甚至還超過他們。僅從“十年磨一劍”的技術特性與確保產品質量的穩定性來看,國有裝備制造企業也不宜改制為外資、民營企業,還是應保持裝備制造企業公有制的性質。
(《環球視野》摘自2014年9月25日《社會科學報》)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