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絡上為國民黨抗日功績翻案,否定中國共產黨抗日中流砥柱作用的觀點廣為流傳。他們鼓吹要“公正評價國民黨抗戰”,認為國民黨的正面戰場對抗戰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功勛是第一位的,主要論據就是國民黨在軍事上與日軍進行的22次會戰,是“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正面頑強抵抗換來的,國民黨軍在抗戰中居功至偉。
受這種錯誤思潮的嚴重影響,新華網針對“抗戰勝利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的網絡調查結果顯示,網民投票中,認為“中國共產黨在八年抗戰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的只有10.65%。這真是三人成虎、眾口鑠金。
我們回望八年艱苦卓絕的抗戰歷史,很容易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的表現明顯有兩重性:一是堅持抗戰,二是腐敗無能一再喪師失地。在華中戰場,南京保衛戰后,溯江而上的日軍竟然一天就攻克長江中游鎖鑰、重金打造的馬當要塞,致使千里長江無險可守,抗戰初期的心臟武漢,直接成為日本侵略者獵取的目標;在華北戰場的西線,太原失守后,國民黨正面戰場如同雪崩,前線各軍夜以繼日向南潰逃,在東線,徐州失守后,為了阻擋日軍機械化部隊的追擊,國民黨惶急之中扒開黃河南岸渡口,致使下游數十萬無辜百姓遭受滅頂之災。國民黨正面抗戰一年就致使2億人口的國土淪陷。抗戰初期正面戰場所謂的各大會戰,除了臺兒莊大捷外,其余會戰都以失利撤退告終。
在此國家危亡之際,為穩定華北抗戰局勢,中共領袖毛澤東斷然指出山西“正規戰爭結束,剩下的只是紅軍為主的游擊戰爭了”,“共產黨和八路軍決心堅持華北的游擊戰爭,用以捍衛全國,鉗制日寇向中原和西北的進攻。”中共領導下的八路軍從配合國民黨軍正面戰場作戰,改為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八路軍在晉察冀、晉西北、晉東南等地展開,建立抗日根據地,牽制和阻擊日軍進入中原和大西北,使得華北正面戰場長期穩定在隴海線,對堅持八年抗戰起了戰略支撐點作用。
1940年,抗日進入最艱苦的階段。國際上風云詭譎,德意法西斯猖獗一時;國內抗戰的外援通道幾乎被日軍全部封鎖,大片國土淪陷,日軍兵鋒直指陪都重慶,投降主義論調甚囂塵上。為了挽救抗戰以來最大的危機,打擊親日派的投降活動,中共決定八月在華北對日軍發動“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戰績輝煌,根據日本《華北治安戰》一書記載:日本華北方面軍1940年度傷亡數字為戰死5456名,負傷12386名,當年日軍在華北未對國民黨軍發動重大戰役,可以說幾乎都是與八路軍作戰傷亡的。為此,日本不得不緊急從華中正面戰場調來第17、33兩個師團,以加強對八路軍作戰的兵力,發動“鐵壁合圍”、“梳篦清剿”等掃蕩作戰,使我敵后抗日根據地人口由一億下降到五千萬,部隊損失三分之一。代價雖然慘重,但百團大戰制止了親日派的策動和談活動,破壞了日軍進攻西安、重慶的計劃,凡屬炎黃子孫莫不額手相慶,同時給了全國人民以無窮的希望。”
在八年抗戰中,中共領導的武裝斗爭起得中流砥柱作用絕不止上述兩個案例。抗戰期間,在武器裝備遠劣于日軍、且被國民黨封鎖外部援助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在敵后廣大農村地區頑強建立抗日根據地,放手發動廣大群眾抗日,以游擊戰為主要戰法,對敵作戰12.5萬余次,讓日軍長期處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從1937年底,日軍就對我根據地進行掃蕩肅清戰。八年下來,根據地越打越大,人民武裝越剿越多,日軍最后只能茍延殘喘地龜縮在城市、鐵路交通線和少數據點之中,迎來最后的失敗。
當然,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的作用不僅體現在軍事斗爭層面,更重要地體現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設抗日民主政權、提出論持久戰的抗戰總體方略等諸多方面。
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共產黨對國民黨正面戰場功績的認識逐漸變得客觀公正。但是,絕不意味著歷史就可以任意改寫、重寫。是的,我們要看到國民黨軍中有大批愛國將士,在抗日戰場上為國家危難慷慨赴死;我們也要看到國民黨軍總體上腐敗無能,22次會戰幾乎沒有一次主動出擊收復國土,在抗戰中后期甚至有大批政要和高級將領投降日本,甘做漢奸賣國賊。中國共產黨抗日中流砥柱的作用是自己打出來的,也是與國民黨軍數不清的拙劣敗績對比出來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