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的發現,學術的進步,往往是在討論、商榷、爭鳴中實現的。但是,爭鳴是有原則、有底線的,必須堅持底線思維。
當前,在一些關乎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的爭鳴中,卻出現了一些無原則、無底線的手法和現象。例如,近來一些文章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闡述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問題,就被粗暴地扣上“階級斗爭擴大化”、“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大“帽子”,經過網絡新媒體的傳播,這些刻意剪裁、歪曲原意、誤導讀者的“帽子戲法”,竟造成了一時的悚動。
爭鳴本來是好事,可惜的是,這種“變味”的、扣“帽子”式的“爭鳴”,不但沒有起到良好的效果,反而阻塞了發現真理、辨明學術的通途;這種“爭鳴”除了制造話語暴力、混淆民眾視聽、擾亂公序良俗外,也充分暴露了某些人長袖善舞、蠱惑人心的手段和心理。
正因如此,筆者認為,要真正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就必須下力氣遏制“變味”的“爭鳴”。
第一,爭鳴不能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理論研究少不了使用特定的概念來表達特定的內涵。任何置原文于不顧,不深入分析、不實事求是而別有用心地采取偷梁換柱、混淆視聽,刻意制造分歧、矛盾和沖突的做法,都只會擾亂正常的輿論環境。
現在,有些所謂的“學者”,面對具有特定意涵的問題,習慣于通過偷換概念、轉移問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一些研究階級問題、運用階級分析方法分析社會現象、強調堅持人民民主專政的學術觀點,在某些人那里,“眼睛一眨,老母雞變鴨”,就變成了“以階級斗爭為綱”,變成了“‘文革’余孽”,變成了“反對法治”、“反對依法治國”。這些人是只能稱為“魔術師”,而不能稱為學者的。
通過這種手段,一些人企圖造成“人民民主專政”與“依法治國”勢不兩立的假象。他們一方面截取“人民民主專政”中的“專政”二字肆意妖魔化,另一方面炫耀資產階級民主的“光鮮靚麗”,隱瞞其對大多數人實行專政的實質,進而指責人民民主專政與法治精神、現代文明水火不容。說穿了,他們無非是想“草船借箭”,否定人民民主專政。
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保護人民當家作主的地位,就是履行憲法和法律賦予的使命,就是遵守法律,就是社會主義的法治。這與依法治國有何沖突?
進一步說,人民民主專政中的民主和專政兩個方面不可分割,是絕大多數人享有民主權利和對極少數敵人實行專政的統一。講專政不是不要民主、否定民主,而是為了更好地保障人民民主。它既包括“通過壓迫國家內部的反動階級、反動派和反抗社會主義的勢力,對蓄意破壞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各種敵對分子實行專政”,又包括“防御國家外部敵人的顛覆、‘和平演變’、西化、分化活動和可能的侵略,對企圖顛覆和推翻社會主義制度的外部敵對勢力實行專政”。無論講民主還是講專政,都要在現行憲法和法律框架下進行,都必須遵守國家法律制度,這就叫“依法治國”。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從法律制度、法律實施上更好地保證人民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那些把人民民主專政與法治對立起來的觀點,無非是想通過偷換概念否定我們的國體。
第二,爭鳴不能隨意上綱上線、亂扣“帽子”。打著“言論自由”的幌子,對別人惡意謾罵、侮辱,以網絡暴力的方式對待持不同觀點者的丑行,越出了爭鳴的底線。
某些以學者面目出現的“公知”,抱著不知從哪里得來的一孔之見,對不符合自己價值、立場和觀點的文章破口大罵、臟話連篇,絞盡腦汁抓人家辮子、扣人家帽子,什么話難聽就說什么話,什么手段能傷到人就使什么手段;他們以“自由”、“民主”相標榜卻肆意剝奪別人發表不同意見的自由、民主,儼然 “普世價值”在手,實則毫無斯文可言。
真正的爭鳴,應該像毛澤東所講的那樣,“不抓辮子、不戴帽子、不打棍子”,“使人心里不怕,敢于講意見”。這是進行爭鳴應有的態度和胸懷。
第三,爭鳴不能突破黨和國家的政治底線。開展爭鳴,必須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展開,這是最基本的政治底線。
1979年3月30日,鄧小平代表中央在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提出,必須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就是我們黨從改革開放甫一開始就始終強調的“四項基本原則”,也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的核心內容之一。然而,當前有些人卻出于一己之私,選擇性“遺忘”甚至否定這四項基本原則。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是 “一體兩翼”的關系。用任何一方來否定另一方,都不符合完整準確理解基本路線的要求,都違背了鄧小平的政治囑托。如果以爭鳴為借口,誤導人們對基本路線全面準確地把握,那實際上就是動搖、破壞人們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論自信,為“老路”、“邪路”打開后門。
說到底,爭鳴有原則、有底線。偷換概念、斷章取義的做法,上綱上線、大扣“帽子”的做法,突破黨和國家政治底線的做法,都是我們堅決反對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