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時政 > 時代觀察

“國貨”林治波:一個無條件愛國者

記者 · 2014-09-20 · 來源:中國新聞周刊
收藏( 評論() 字體: / /

  林治波對自己頗為系統、且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十分自信。同時他也表示,自己思想觀念中“壓倒一切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愛國主義”。

  “你看,我使用的打印機和電腦是聯想的,空調是格力的,電視機是海信的。冰箱是海爾的,樓下的汽車是紅旗,” 在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林治波指著自己辦公室的各種電器,又晃了晃自己的酷派手機,“你看我屋里,哪有一件日貨?我是一個從內心里愛國的人,我呼吁別人抵制日貨,首先用最嚴格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林治波今年51歲,白襯衫整整齊齊地扎進米色褲子里,皮帶上有一個醒目的金色五角星,以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英文簡稱PLA。目前,他算是網絡上最著名、也最富有爭議的新聞從業者之一。作為人民日報社甘肅分社社長,他的新浪微博擁有23萬粉絲,而由于最近幾年的一系列言論,他一直處在與“公知”們舌戰的最前線。

  除了“尊毛唱紅”、贊成重慶模式、質疑大饑荒死亡人數過多之外,他的觀點還包括批評胡適是“披著學術外衣而承擔共濟會使命的買辦政客”;中國新媒體群境外上市是幕后勢力操縱,以便于“國際壟斷資本操控引導中國輿論”等等。

  他評價張藝謀的電影是“以國人之丑陋,邀洋人之獎賞”,“不是糟踐中華文化,就是侮辱中國革命”。

  7月9日,林治波被任命為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的消息一出,他的反對者和支持者們立即在微博上展開罵戰,再次使他深陷輿論風暴的漩渦。他自嘲道:“我被罵過好幾回,久經沙場,老油條了。”他撇嘴笑了笑。跟著別人罵他的人很多,“好幾百萬是有的”,可支持他的人數量也不少。他認為,這件事強化了思想的分歧對立,實際上是個“好壞參半的局面”。

  “院長一職一定要干”

  “這次攻擊我的人規模很大,可以看到,他們應該是有節奏、有策劃、有聯動的。”林治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有一種不容置疑的語氣,語速很快,在最快的情況下,他甚至能每分鐘講大概330個字,已經超過了目前電視播音員的最快語速。 “幾大網站全部動起來攻擊我,瀏覽量好幾個億。”

  這次蘭州大學任命一事,也許是林治波遇到過的最大風波。歷史作家十年砍柴、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何兵、南方都市報首席記者韓福東等人對此或關注、或質疑、或嘲弄,畢業于蘭州大學的前《南方周末》新聞部記者張悅甚至為自己的學弟學妹們點起了小蠟燭,以示悼念。

  而在蘭州大學任命曝光的兩天后,一個當日注冊的微博賬號“蘭大某新聞學子”發表了一封公開信,并在其中將林治波形容為一個“不折不扣的劊子手”,他出任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一事則是“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

  7月19日,對林治波的“圍攻”迎來了第三波高潮:《中國青年報》社評部主任曹林發表了《當新聞學院院長是需要資格的》一文,直指林“缺乏學術研究力”、無法“以獨立之思想寬容之精神感染師生”,根本沒資格擔任新聞學院院長。曹林在微博上譏諷林“極左到奇葩”,更指出蘭大新聞學院“不應讓不學無術劣跡斑斑的混混當院長”。

  林治波終于無法忍耐,回敬一句“團中央是教育不好你了,讓法律來教育你這沒有教養的!” “林治波和曹林你支持誰”的投票在微博上一度被轉得熱火朝天。實際上,兩人在網上的“掐架”并不是頭一遭,就在一個月前,因為林批評胡適的言論,曹林還曾經稱他為“二貨”。

  “我在網上很克制,跟人家對罵的情況極少,有一次實在忍不住了,就回罵了一句‘去你媽的’,好家伙,很多人都在轉發。”林治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林治波拿出了自己對中國抗日戰爭的研究經歷作為自己學術研究的佐證,如參加編寫的多卷本著作《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史》和《中國共產黨通史》。他承認自己缺乏新聞學的學術理論研究,但有“十四年的新聞工作實踐,積累了一些經驗和體會”。而針對個人代表作《抗戰軍人之魂——張自忠將軍傳》被指“學術造假”的傳言,他也對《中國新聞周刊》回應,“《張自忠將軍傳》是迄今為止大家公認的最好的一部張自忠傳記,這不是我個人的自吹,而是金沖及先生(原中國史學會會長)的意見,也是網上‘張自忠將軍吧’里的共識。對于一部四十四萬多字的傳記來說,我不能保證它無一疏漏、完美無缺,但其中絕無一絲一毫造假的問題。”目前,林治波正在修訂這本書,準備明年出版新版本。

  曹林在文章里提到“抗議無關左右立場,只關專業”,但林治波顯然不這樣認為。“‘獨立之思想,寬容之精神’ 這兩個詞很好,但現實生活中將它掛在嘴上的人,往往思想上不獨立而唯美國馬首是瞻,精神上不寬容而容不得任何異見。對于異見者,他們動輒破口大罵,動輒人身攻擊,甚至以死亡相威脅,”林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們所說的民主,意思往往是‘你是民,我是主’;他們所講的自由,實際上是‘我有自由,你不能有’。”

  事情鬧到了這個地步,林治波下定了決心:“院長”一職一定要干,而且要干好——本來他的態度是“可干可不干”。9月初,林治波就將前往蘭州大學,出席新聞與傳播學院的新生見面會。這將是他第一次以“林院長”的身份公開露面。對于蘭大的工作計劃,他目前已有一個大致設想:爭取設一個博士點;設一個助學基金;加強學生的實習工作;強化新媒體的研究和教學;其次就是邀請別人開辦講座。他自己并沒有確定是否要給蘭大學生開課,但肯定會有不定期的講座,比如中國傳統文化的優勢與劣勢、國家安全問題、全球化與民族產業發展、全球化對中國的兩重性、新聞寫作、媒體新格局分析、國際關系和當前形勢等等。

  林治波更專門談到,將在學院加強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教育,發揮正確價值觀的影響。在他的設想中,這將是一個“全面的潛移默化的工作”,除了相關講座和課程設計,還要把中西傳媒的情況做一些比較,要“破除大家對西方新聞專業主義、客觀主義的迷信”。“新聞客觀主義有其真實合理的成分,我們應當學習借鑒——要尊重事實,不能偽造事實。而在美國和一些西方國家,很多情況下連這一點都沒有做到。”他說。

  實際上,中國很多學科從1980年代開始就慢慢去政治化、去意識形態化。林治波認同這一點,因為“社會泛政治化會讓人討厭”。他認為,“學術就是學術,甚至可以為了學術而學術”,這是社會發展到很高階段才會出現的一個現象,而現在我們還處在一個“具有階級分歧、民族斗爭的錯綜復雜的國內國際環境里”,有些學科是“無法擺脫政治性”,其中就包括新聞學。

  “新聞在各國都是有政治屬性的,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你站在不同的政治立場上為現行體制服務,天經地義,”他說,“只有為政治服務,去政治化的前景才能夠更好地到來。”

  從“崇拜西方”到視西方為中國大敵

  大多數時候,林治波都坐在位于蘭州雁南路的報社辦公桌前辦公。辦公桌上是堆積如山的文件、雜志和書報,其中包括他從小學看到現在的《參考消息》和《人民日報》。他每天必看的媒體包括人民網、新華網、鳳凰網、環球網,以及《新華文摘》《中國經濟周刊》和《人民論壇雜志》等雜志。至于外媒消息,他一般看《環球時報》《參考消息》上的國際報道。

  了解和思考國際時事一直是林治波的愛好。2012年,他主講了甘肅衛視每周日的晚間節目《E周》,做了一整年的新聞時評節目。節目中只有他一個評論員,坐在布置成書齋的演播室里對熱門時事侃侃點評,從溫州市金融改革試驗區、早教市場亂象、人肉搜索、白酒塑化劑評到中日韓自貿區談判。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期間,他從民族主義、黨內民主、改革開放一直聊到文化教育、國企及外交問題,談話期間習慣性地皺著眉頭。

  《甘肅日報》國際國內部主任左玉麗認為,林治波是個“憂國憂民”的人。他平時就喜歡跟別人談論時事,在飯局談、跟朋友談、同學聚會時也談。他在中國人民大學的本科同學常伯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治波很健談,聚會時,他的發言是最多的。”

  無論是在節目、社論、微博還是在日常表述里,林一直都在闡釋他自己的一套“外剛內柔”的核心觀點:對外要有祖國立場,要適當強硬,以民族主義爭國權;對內要有人民立場,要相當柔和,以人民民主修人權。

  林對自己頗為系統、且能夠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十分自信。同時他也表示,自己思想觀念中“壓倒一切的決定性因素就是愛國主義”。

  “我的愛國感情幾乎是天生的,” 出生在山東省文登市的林治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將自己愛國苗頭出現的起始點定位在初中時期。那時候,文化大革命還未結束,班里訂了《人民日報》和《參考消息》兩份報紙,全班往往只有他一個人捧著報紙在看。

  林治波在小時候就表現出了好口才。通過讀報了解國際局勢后,他會給別人講故事、講道理。老師經常叫他去演講,“同學們也經常受我的影響”。

  他一直關心時事,1979年高考時想報考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但語文考砸了,最后選擇了歷史系近現代史專業。他的同學常伯工還記得,林治波念大學時個子不高,黑黑瘦瘦,但身體很壯實,對參加學校的各類體育活動很感興趣。這個精力旺盛的年輕人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專業興趣:軍事歷史,而他最有興趣研究的一段就是抗日戰爭。

  大學期間,他發現了張自忠在抗戰中戰死沙場的資料,其氣節操守令他“震撼而感動”。“要是有相同的機會為國家去戰斗、為民族大義去犧牲,我最高興了。哪怕付出生命,都沒有問題。”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要是精神上有這種向往,對那種局面就沒有任何畏懼。”對于張自忠,他著迷到了“常常在睡夢中夢見張自忠將軍的形象,以及他率部與日軍鏖戰的場景”。

  與此同時,改革開放初期知識分子間的“西方熱”也影響到了林治波,他渴望了解西方,以自由、民主等為訴求。1980年代,年輕知識分子都或多或少反感“左”的思想,認為它引起了中國所有的問題。那幾年,他根本沒有可辯論的環境——他跟大多數同學的意見和態度基本是一樣的:從西方獲取精神和理論支持,以一種泛自由主義的立場評價國家體制。

  一些老同志持不同意見,但他們很少坐在一起爭論。林治波也曾對一些老同志不理解,覺得他們“腦子怎么那么僵化?怎么那么想問題?”

  畢業后,林治波自愿分去了軍事科學院工作。他喜歡當兵,在那里又可以研究戰史,專業對口,只覺得“太好了”。工作之余,他開始實現自己給張自忠寫傳記的理想,為此前往山東臨清、天津、湖北等地實地考察,采訪當年的老兵、親屬、當地百姓和一些文史研究者。他查找的資料卡片“每個章節都有一大堆”。

  即便這時,林治波仍然對毛澤東存有排斥心理。有人說“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他會接下一句話:“有了新中國又不夠好,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1993年,林治波耗時7年寫作的《抗戰軍人之魂——張自忠將軍傳》終于出版。而就在這之后的幾年里,他的思想漸漸發生了變化。“有人打著改革的旗號損害群眾,導致日益嚴重的兩極分化;有人則打著開放的旗號出賣國家,導致我們的很多行業被外資控制。比如,我在北京生活工作了30年,眼看著北京的民族工業逐漸完蛋——雪花冰箱沒了,白蘭洗衣機沒了,白菊洗衣機沒了,牡丹電視機沒了,剩下的大寶擦臉油也被強生兼并了。這些情況,能讓人不反思嗎?”

  林治波認為,“兩極分化逐漸形成的局面”就是他一個逐漸覺醒的過程:“現在有一些改革,喪失了人民性;有一些開放,喪失了自主性。我們的經濟命脈越來越多地被外國人控制。”他對1980年代那些“保守老師”和毛澤東的看法也有了轉變。“現在看起來,兩彈一星也好,獨立的農業體系、工業體系也好,毛主席給我們留下一個大國的基礎。否則中國早不成了,中國要是沒有共產黨領導,很多東西很快就完了,連一個基本的穩定都做不到。”

  事實上,從1990年代后期起,自由主義傾向在主流知識界輿論界“一邊倒”的局面開始被打破,汪暉、甘陽等一批知識分子開始對市場經濟必然導致民主和繁榮的觀念進行挑戰,他們關注弱勢群體和社會公平,對改革開放后近20年的歷史過程進行反思和批評,被稱為“新左派”。

  而對于一直在純粹體制內環境中工作的林治波而言——2000年,他離開軍事科學院,調至《人民日報》評論部從事新聞評論工作,后來曾參與起草了黨的十六大、十七大開幕社論和若干署名任仲平的文章,思想轉變的幅度之大、之激烈似乎更為顯著,尤其是對美國和西方的態度。在公開的各類表述中,他一直對西方世界和美國懷有警惕之心。

  “我了解的情況比一般人要多,促使我更深入地思考這些問題。” 林治波說。他表示,自己1980年代對西方的崇拜是出于愛國的“幼稚、盲目”。“當時覺得我們國家要是成為那樣的國家有多好啊,我現在還在想,我們要是成為西歐那樣的國家有多好啊,問題是成不了啊,”林說,“阻撓中國成不了那種國家的,恰恰就是歐美日各國。西方揮舞知識產權大棒對你進行技術封鎖,希望你拉美化,讓你依附于他,當他們的垃圾場、為他們打工。結果就是我們的環境遭到破壞,資源全消耗光了。”

  林治波第一次出國是在1987年前往日本,之后又陸續去過俄、德、法、英、新、馬、泰等國。“我們現在短期出國會導致一個大量的崇洋媚外情緒,只看到人家秩序好、樓漂亮、街道干凈、人又彬彬有禮,這個實際上是一個表象,”他說,“中西講的道德是兩種道德,西方講公德,而中國人講的是私德,對親戚朋友特別講義氣、兩肋插刀。你要是跟西方人接觸久了發現他們冷漠、自私,誰也不幫誰,而相處時間一長你會發現中國人很好,誰有難了親戚朋友都幫一把。”但他支持中國學生在本科畢業、價值觀形成后去西方讀書。比如,他就鼓勵自己剛剛考上北大的孩子出國留學。

  “中國人好好把西方的好處學來,中華民族成為一個如虎添翼的民族那就太棒了。中西文化都有了,素質全面,看問題更好,有可能比我更客觀一些,”他說,“我對孩子的要求,就是一定要回來,于公是報效國家,于私是孝順父母。”

  微博上的林治波

  現在,林治波已經習慣于每天用電腦打開微博——對他來說,用手機發微博 “挺別扭的”。“我是個念舊的人,對舊東西很有感情,沒有興趣去研究新手機、新技術。”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而每次打開微博,他都會發現首先會彈出很多條私信。有求轉發的,有請教問題的,有來辯論的,也有來罵他的。

  林治波最早開設微博是在2010年甘肅舟曲泥石流發生之后。他當時率領一個小組趕赴災區做抗洪救災報道,人民網的人民微博幫他開設了首個微博賬號。8月9日下午1點54分,他發表了自己的第一條微博,內容是關于前線官兵清理堰塞湖淤泥垃圾的情況。這之后,他在一天里接連發了18條微博。

  他漸漸發現,微博就像“一份個人面向全國的小型電子雜志,是發表個人看法的平臺,自由度比較大,可以交流思想、交流看法,影響力也比較廣泛”。3個月后,林治波在新浪開了微博,在此后的幾年里,他一直持續不斷地在微博上發表言論,只要有想法就隨時發表。

  微博為林治波帶來了更大的名氣以及更大的爭議。而在微博時代開始前,林治波的觀點就已經引發了一些爭議。21世紀頭幾年,他剛開始在《人民日報》發表關于中日關系社論、談及市場改革是如何擴大貧富差距的時候,網上已經有了一些關于這些觀點的爭論。2003年,28歲的劉海天第一次在網上看到了一篇與林治波有關的帖子,其中提到“林治波因提倡愛國主義、勿忘國恥而被漢奸勢力威脅”。后來供職于一家體制內媒體的劉海天對林治波的觀點“十分認同”,他覺得不平,還曾給林治波寫了一封郵件,表達對他的支持。

  那些年,除了在《人民日報》《環球時報》上發表社論、評論,林治波還經常會在朋友圈子里辯論,他享受跟別人交流觀點的過程。在《甘肅日報》國際國內部主任左玉麗看來,林治波是個典型的山東人,“直來直去,有什么說什么,不吐不快。”而據林的同學常伯工回憶,林在大學期間就“熱情、直爽、正直”——他總是班里組織的公益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同時喜歡跟同學們談天說地,并很樂意跟別人分享他的觀點。“班里如果有不對的人和事,他總會直言批評,不像我們礙于面子而不好意思直說。”常伯工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常還記得,林治波在軍事科學院工作期間,一次自己去他的宿舍拜訪,被他拉著講述張自忠的精神和事跡,一直講到深夜,自己已經“困意十足,實在睜不開眼”,而林還是興致不減。常伯工回憶,如果有人對某些記錄或者評議發生懷疑,林治波就會馬上舉出更多他的研究成果,反駁質疑。

  “我最喜歡跟別人當面交流觀點,一般是我說服人家,”林治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除了根深蒂固的極右派說服不了,在中間晃的人就很容易被我說服過來。”他稱自己很尊重“真誠的自由派”,也贊成他們信奉的民主法治建設——但他堅持,中國現在經濟利益兩極分化嚴重、社會矛盾緊繃,“民主”很容易造成國家混亂。“應該先推進法治,使社會秩序規范、政治清明,再推進民主,危險性就小得多,民主先從黨內做起,這是政治上最安全的,效果最好、效益也最大。”2002年,他曾為此發了一篇內參《黨內民主的思考》,其中“發揮全委會在黨內民主中的作用”的觀點在十七大報告中出現。

  同大多數左派人士一樣,林治波不喜歡別人把自己歸為“左派”。7月23日,他轉發了網友“細語青蓮”的一句話:“哪有什么左右?只有正邪。” “堅持國家立場、堅持人民立場那是正,反之就是邪。”他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而反對這一點的網友在微博后評價,林是“五毛特色普世派鷹犬”。

  在微博上,林治波給很多人留下的印象是觀點激烈、尖銳。譬如他指出“中國的民族主義本質上就是愛國主義,是帶有歷史縱深的愛國主義,因為中國的民族主義是防御性的,其界限是捍衛主權而不是對外擴張”“中國的民族主義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他攻擊“公知”和美國的話被一些網友形容為“文革論調”。有的“領導和朋友”也曾經對林指出,他的微博“是不是過激、尖銳了一些,是不是有的地方說得冒失了”,但“沒有人對我進行過明確的批評”。

  “其實我說這些問題,跟我個人有什么關系?微乎其微。我工資照拿、活照干、生活照樣繼續,”林治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我的所有的言論都是基于對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憂患意識。”他把互聯網稱為“目前國內外反華反共勢力實施輿論戰的主要平臺”“資本對于傳媒,特別是對于互聯網的巨大影響已是有目共睹,這個陣地對我們而言,已經不是去全盤占領的問題,而是去占有一席之地的問題,如果我等不去發聲,那么連這一席之地都要丟失了。這就是目前意識形態工作的尷尬與狼狽之處。”

  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承認,自己的某些發言有欠考慮的地方,比如關于大饑荒的說法。

  “其實,我沒有否認過大饑荒,而只是對餓死三千萬、五千萬人的夸張說法提出了質疑。當然,我的質疑也有過頭之處,故為此作了道歉和說明。”林治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他聲明,自己道歉的只是質疑過頭的部分,而不是質疑本身。“我道歉,并不意味著我認可“餓死三千萬”的彌天大謊,”他說。

  此外,林對胡適的全盤否定雖有眾多的支持者,同時也遭到了很多批評。“胡適那一套完全是我反對的,對外軟弱,宣傳西化,糟蹋中國歷史,他的自由主義是嘴上的,并不真實;其學問和品德又很差,”他說,“他唯一的好處是比較寬松一點,別人論戰罵了他他無所謂。”

  胡適的舊學修養一直受到很多人的推崇,有人質疑,林治波究竟讀過胡適的哪些著作?他對此回應,自己讀過胡適文集的一部分,包括其口述自傳、日記、書信、文章和古史考論等等,也讀過他人研究胡適的一些論著。有的文章他也認可,《差不多先生傳》批評中國的國民性,這一點林表示同意。“但他說這個的目的是什么呢,就不知道了,”林說,“我對胡適的評價,當然有立場的因素,同時也有立論的根據:胡適在美國加入了共濟會,這有何新的考證;胡適的學問如何,有其自傳的整理人唐德剛的評論,也有國學大師錢穆的評價;胡適在政治與人格上的種種表現,則有蔣介石的評價……”他為此寫的一篇文章《胡適:其人其事其學其德》,準備擇時發表。

  林治波認為,自己在微博上說服不了人是有原因的——140個字只能擺一個觀點,只能說“是什么”,不能說“為什么”;就算發一個長微博,“人家也不看”,“他們就看你那幾句話,同意,就贊成;不同意,就罵你。”

  十幾年來,林治波經常應邀在全國各地講座,合起來估計有上百場,除了干部培訓,也有大學里的講座,北大、清華、人大、北師大、北航他都講過。他稱,因為可以充分地展開論述、展示觀點,“講座的效果往往更好,沒有一次別人起來跟我頂撞、不同意我觀點的。”

  因此,林治波對自己未來跟蘭州大學師生的交流很有信心,他預測,自己“會跟師生打成一片,而且取得共識。”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走著走著,初心為何不見了?
  2. 為什么“專家”和“教授”們越來越臭不要臉了?!
  3. 陳丹青說玻璃杯不能裝咖啡、美國教育不啃老,網友就笑了
  4. 掃把到了,灰塵就會消除
  5.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6. 雙石|“高臺以后,我們的信心的確缺乏……”
  7. “馬步芳公館”的虛像與實像
  8. 為什么走資派還在走?
  9. 為什么說莫言諾獎是個假貨?
  10. 【新潘曉來信】一名失業青年的牢騷
  1.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歷史上不讓老百姓說話的朝代,大多離滅亡就不遠了
  5.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7.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8. 到底誰“封建”?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歐洲金靴|《我是刑警》是一部紀錄片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毛主席掃黃,雷厲風行!北京所有妓院一夜徹底關閉!
  2. 劍云撥霧|韓國人民正在創造人類歷史
  3. 到底誰不實事求是?——讀《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與《毛澤東年譜》有感
  4. 果斷反擊巴西意在震懾全球南方國家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亚洲国产午夜一区二区 |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视观看在线观看 | 台湾AV国片精品福利 | 天天爽天天摸日本一区二区 | 亚洲大片高清在线播放 | 五月天天爽天天狠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