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中石化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到底是計劃性的改革?還是市場化的改革?
我認為,對此有一種似乎更合適的說法是,這是為了適應市場的計劃,但說到底,它首先肯定不是市場化改革,而更是基于政府及其經濟學家智囊們的一紙行政命令,但對于中石化本身,它真有這個需求嗎(它是指企業,而不是老板)?這個需求有那么強烈嗎?
其實,說到中國整個的“改革開放”原始初衷,即鄧小平為什么在毛澤東時代的基礎上改革?和鄧為什么要在毛時代基礎上開放?好像鄧小平早就說過,是因為國家經濟過不下去了,要崩潰了,云云;若依此套在現在的中石化身上,問題就出來了,中石化要將銷售系統的30%讓出去,做出這么大關系所有制的動作,是不是也因為“過不下去了”“要崩潰了”?
誰來回答我一下,中石化以及它的銷售體系哪里過不下去了?要崩潰了呢?
試想,如果鄧當年不是以中國經濟蕭條的理由,那他提出改革開放能找到強推依據嗎?若鄧執意改革開放中國的結果將如何?
戈爾巴喬夫對蘇聯的改革,也許可以當個側面的參考。
這個原始初衷(政府及其經濟學家智囊們的一紙行政命令)就決定即使以后中石化的銷售體系,再如何做得像市場化那么回事,最終也得失敗,而且,我還相信,這事只要政府再換一屆班子,就會一切推倒重來。
還有,為什么要賣30%而不是3%,或者是其他的數額?
還有,既然要所有制都可以放下了,為什么中石化的銷售體系就不能面向全社會公開招標認購?既然中石化這次改革只是想“混合”一下下,為何不直接購買一些目標民營企業的股份,比如,這次中石化的銷售體系想把一部分出讓給騰訊公司,以達到接入互聯網的目的,但為什么不想辦法購并騰訊公司(或者是其他的互聯網公司),那不也一樣是“混合”嗎?那不一樣可以接入互聯網嗎?即,當中石化把“混合”所有制的方向設計為單向出售,而不是雙向或多向的時候,名似為混合,實卻為私有。
其實,話說回來,我估計中石化就是真的想控股騰訊公司,馬化騰也未必愿意,因為在騰訊那兒,他們并不認同“混合所有制更優越”的說法,不只騰訊不認,我相信凡是正賺著大錢的民營企業都不會認同,故,所謂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沒有政府性的強制命令是搞不定的,這就是我說的,本質上說它根本不是市場經濟,而是變向的計劃和命令經濟。
而所謂的引進民營資本,讓國有資本更活躍的說法,我也認為確有一定道理,但這只適用于那些經營不良甚至處于崩潰邊緣的國有資本,所以說,若混合所有制只是給這些企業開藥方,混合所有制比國資更優化的說法我是信的。
但,如此一說,中石化肯定是不會包含其中的。
中石化,作為全球最大和最有贏利能力企業之一,據說每天繳稅七八億,卻把整個銷售體系的30%做價1000億人民幣出售,以“混合”所有制,我沒有興趣分析這樣的作價是多了還是少了,因為多了或者少了,也并非一時之事,要看長遠;但我以為這種方式本身是極端違背市場規律的,若中石化是私人企業,老板肯定不會這么做,而更會去想法購并別人,那種讓自己的股東資產增值的辦法更好。
感謝中石化官微(@石化實說)在微博上對我的一些質疑公開回復,如下:
小石頭家近期做了一單大交易,司馬兄們多慮了。鞋子合適不合適腳趾頭最清楚,反正小石頭和伙伴們都笑了。這次混改是增資擴股,可不是作價出售,國資一分錢沒流失,蛋糕卻越做越大,取長補短,激發活力,惠及百姓,多方共贏。千億真金白銀開發非油潛力,何樂不為?
對于上述回復,我想說的是:
1.說“增資擴股,不是作價出售”,中石化官方的這種說法非常不準確,對于有限責任公司來說,增資擴股一般指企業想增加注冊資本,增加的部分由新股東認購或新股東與老股東共同認購,企業的經濟實力增強,并可以用增加的注冊資本,投資于必要的項目。此次,中石化若不出售股份,如何又能獲得增資?有購就有售,私以為該官微的這種解釋有瞞天過海的意圖,不善。
2.說“國資一分錢沒流失,蛋糕卻越做越大”,這更不確,是不是國資流失了,許多事不是今天明天就看得出來的,這事得騎驢看唱本走著瞧,什么是市場化?市場化就是不確定的賠與賺,世界上一點兒不賠的買賣是沒有的,作為中石化官微輕易下此結論很不妥;至于說到蛋糕越做越大,這更不靠譜,關于此薄與汪當年曾經有過爭論,而作為一個中國老百姓,我只關心國資的蛋糕是不是真的越做越大,或者說越做越大的蛋糕是否真的有惠于國資。
3.至于“千億真金白銀開發非油潛力”,對中石化來說更是不靠譜的說法,你是“中石化”,不是“中非油”,一個企業的能量到底有多大?這也是有定數的,不過這句話倒似是證明了此次“混合”所有制的改革不是為了增加中石化的核心業務能力,而是搞非油,我倒想起改革開放之初許多國有軍工企業放下主業搞民品,造飛機的造洗衣機之類的,想想現在那些企業還有幾個活著?再說,當時人家也是為困境所逼迫,是病亂投醫之舉罷了?但依我看,現在中石化的病不在身體上,而在頭腦里。
4.其實,中石化官微的這條回復,特別讓我想到李連杰同志前段時間對于一些質疑壹基金的網友的回復:這點兒錢對我們哥兒個也不夠分的……之類的,顧左右而言其他,拿腔調而無干貨,會讓人覺得心里一定有貓膩而不可言的;其實,作為中石化特聘的“社會監督員”,本人是因為它是中國最大的國有資本實體才受之的,而不是因為它是中石化(這名字里若沒有那個“中”字,誰會把你當回事?),我這次對中石化“混合”所有制的一些想法,有質疑,也有求教,中石化官微若真想理,應本著公心逐條回復,這對我個人是種教育,對旁觀之人也是解釋,那多好。
另外,關于“混合”所有制,我以前曾寫過一條微博,討論這種“改革”的邏輯悖論:
1.若此改革方向絕大多數是向民營企業(私企)或外資擴股,為可不能說是私有化?
2.若改革后國資的地位沒有任何動搖,為何說又是所有制改革?
3.若說混合所有制更優化,為何不說服聯想和阿里巴巴也來“混合”一下?
4.若混合所有制更優化,為何只“混合”賺錢的國企,而不“混合”賠錢的國企?
5.回到問題的最初,說混合所有制比原所有制更好,到底是紙上談兵得到的結論,還是摸著石頭過河得出的結論?或者從西方經驗中借鑒來的結論?
最后,再引用一種來自民間,卻很有見地的說法:其實,當前中國的國有資本最急待用改革解決的問題,其實不是“混合”所有制,而是如何通過實實在在的制度改革,讓中國老百姓真正從名義上的國資所有者,變成實實在在的國有資本的股東。
我甚以為然。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