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國家能源局將2020年頁巖氣產(chǎn)量目標從600億—800億立方米下調至300億立方米,隨后不斷有人提出質疑:中國的頁巖氣推定埋藏量高達美國的1.5倍甚至更高,為什么美國能搞“頁巖氣革命”,中國就不能搞呢?政策制定者是否太保守了呢?
對上述質疑,必須說明的是,我們是否大規(guī)模上馬開采某種能源,并不僅僅取決于埋藏量,而主要取決于“能源收支比”,這是一個很好懂的概念,就是你收獲的某種能源相當于為收獲此能源而支出的能源的倍數(shù)。顯然,某種能源的“能源收支比”越大,這種能源越值得獲取。
美國20世紀30年代開采的石油和天然氣“能源收支比”曾高達100,但隨著易采油氣減少,不得不開采難度大的油氣。到了上世紀70年代,美國油氣“能源收支比”降到30,2000年進一步降到11,這意味著傳統(tǒng)油氣成本和價格越來越高。
正是在此背景下,美國把目光轉向“沉睡”在巖石層下、要用大量的水去壓裂巖石把它“擠”出來的頁巖氣和頁巖油。雖然開采難度極大,但隨著水壓裂和水平鉆井這兩項關鍵技術的進步,美國有效降低了頁巖氣開發(fā)成本,使頁巖氣的“能源收支比”達到30,大大高出常規(guī)油氣的11。于是美國掀起了開發(fā)頁巖氣熱潮,頁巖氣產(chǎn)量激增。
美國掀起頁巖氣革命后,包括中國在內(nèi),凡有頁巖氣埋藏的其他國家也紛紛試圖“復制”,但大都沒有成功。到2012年底,全世界頁巖氣生產(chǎn)量的99.9%仍集中在北美,特別是美國。而美國之所以能在頁巖氣開發(fā)領域獨占鰲頭,首先得益于其遍布全國的天然氣管道網(wǎng),不管開采者在美國何處開采頁巖氣,都能順利輸入密如蛛網(wǎng)的油氣輸送管道。有專家估計,美國擁有約48萬公里、可繞地球12周的油氣管道網(wǎng),而我國只有約4萬公里,僅相當于美國的不到1/10。
美國的頁巖氣開發(fā)還得益于其頁巖氣的儲層厚、埋深淺,多數(shù)氣田埋深只有1000米左右,完鉆時間僅需一周左右;而中國頁巖氣主要產(chǎn)地的頁巖氣埋深普遍在2600米至3000米,儲層厚度僅幾十米,打一口井需3個月左右。綜合下來,中國開采成本大約是美國的4至5倍,由此可以推算中國頁巖氣的能源收支比只有6至7,遠遠低于傳統(tǒng)油氣。
而且中國的頁巖氣開采成本很可能居高不下,因為要建設能給數(shù)以萬計的鉆井提供輸送之便的管道網(wǎng),顯然不是幾年乃至十幾年能實現(xiàn)的;至于頁巖氣埋深大、地質狀況復雜,更是一個“剛性”的難題;再有就是開采頁巖氣引起的缺水和環(huán)境污染問題會比美國更嚴重。總之,中國不宜急于復制美國的“頁巖氣革命”,不宜過多地用財政手段去做“拔苗助長”的廢功。▲(作者是中國社科院榮譽學部委員)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wǎng)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