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人清晰的記得,在2000年左右,那時候“股權激勵”這個概念還剛剛從歐美進口到中國。很多民營企業家根本不知道“股權激勵”的內核與法律特點是什么?如何科學建立企業的股權激勵制度?股權激勵制度如何落實?他們就紛紛打出“股權激勵”這個概念與旗號去誘惑他們的員工。
那時候,我的一個哥們在一個廣告公司一個比較重要的崗位擔任經理,算得上是這個廣告公司的高管層了。一天,我去拜訪這個哥們,他跟我說,他們的老板準備在公司實行“股權激勵",老板承諾只要他們好好干,年終實現多少多少營收與利潤,公司就會贈送給他們的股份。我說,這是好事呀。
也許是出于一種職業的習慣思維,于是我便問這個哥們“你們老板制定了詳細的方案沒?”“有沒有確保方案落實的配套考核制度?”“如果出現即使考核指標已經完成,但是你們老板有兩套賬本,結果他拿出來給你們看的是那套假帳本(應付稅務部門的),告訴你們去年的指標沒有實現,因此給你們獎勵股權的條件沒有滿足,所以不能給你們贈送股權,你們怎么辦?”。我那位哥們顯然無法回答這些問題。我也就笑著對他說:對你們老板的承諾姑且聽之,但不要寄予什么厚望。
當然,我的這些問題只能算最簡單的了,如果更深一步的話,還可以提出諸如“考核指標與制度設計是否科學合理?”“激勵對象對公司財務及利潤是否享有知情權?”“激勵對象是否有權參與考核制度的設計?”“激勵對象是否享有準股東身份參加公司股東會,參與公司的重大決策?”。如果這些問題不解決的話,所謂的“股權激勵”也就是一個“坑爹”的把戲罷了。
后來,那個哥們在那個廣告公司呆了不到兩年就走人了,至于股權,不用說大家都知道了,如果我那個哥們成了公司的股東,他還會走嗎?
再后來,我在N家公司聽到過老板談起“股權激勵”的宏圖大志,結果是從來就沒看到過哪家公司真正的獎勵過員工的股權。最后,“股權激勵”往往象趕馬人采用的“馬兒頭前吊顆草,馬兒不斷往前跑”。
山人為什么講這么一個故事呢?因為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非常深刻的道理:當一種制度設計出來之后不能始終如一的堅持下去的時候,那么這種制度是最具欺騙性與剝削性的,這種制度所發揮出的——榨取所有被這種制度迷惑(或誘惑)的人的最大剩余價值的——功能與效用也是最大的。事實上,在設計這種制度時,由于權利與信息的極不對稱,從制度設計之初,那些被忽悠的人群就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最后的結果就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剩余價值被最大限度地榨取,但你不能成為公司的“主人”。
講到這里,相信絕大多數讀者已經知道了“最無恥的掠奪與剝削是什么”這個問題的答案了。
到目前為止,史上最厚顏無恥的掠奪與剝削非蘇聯莫屬了——因為根據有關說法,西方從蘇聯解體過程中掠奪了將近4萬億美元的財富,還有部分留在俄羅斯的財富被七個寡頭(典型的就是霍多爾科夫斯基)進行了瓜分,至于今后會不會出現被掠奪、被剝削的財富總規模遠遠超過前蘇聯的4萬億美元的案例?現在很難說,仍然有待于進一步觀察。不過山人認為出現的概率是極大的。
蘇聯在成立之初及其存續期間,實行的是公有制(國家所有與集體所有)經濟制度,所有勞動者勞動過程中產生的剩余價值都歸國家與集體所有,從而形成了規模龐大、數目可觀的國有財產與集體財產。但是,在蓋達爾政府實行“休克療法”的100天計劃時,規模龐大的蘇聯公有資產被倉促草率作價,然后以有價證券的方式分給了全體國民。在手握幾萬盧布“有價證券”的俄羅斯公民們正在做著“終于可以象美國人一樣擁有幾萬美元的財產而即將過上美國人的日子”的美夢時,盧布開始大幅貶值,俄羅斯公民手中的有價證券從發放時的1(美元):1(盧布)一路狂跌到1(美元):4000(盧布)的時候,俄羅斯公民手中以盧布計價的“有價證券”也就只能用做“點煙紙”與“衛生紙”了。而那些手中囤積了大量美元的西方資本及俄羅斯國內寡頭資本此時卻大肆廉價收購俄羅斯公民手中那些放在手里每天都在快速貶值的“有價證券”,然后用這些收購過來的“有價證券”去收購對應的“實物資產”(比如各種工礦企業、集體農場)。這一輪掠奪下來,俄羅斯的“國有財產”就被國外與國內有備而來的資本家聯手“瓜分殆盡”,俄羅斯的政治與經濟進入了“寡頭時代”。雖然普京執政以后,由于七大寡頭企圖通過“資本”控制俄羅斯的政治而遭受普京的沉重打擊,俄羅斯首富也因此“鋃鐺入獄”,但是七大寡頭中被逮捕、被驅趕出俄羅斯的也只是五大與普京作對的寡頭而已。事實上,現在留存于俄羅斯境內的兩大寡頭才是普京政權的最大金主。
由此可見,當公有制這種制度不能“敬終如始”、一以貫之,中途發生顛覆性的演變時,那么在公有制演變為私有制的這個過程,就會成為極少數“寡頭”(包括政治寡頭與經濟寡頭)對全體國民“最厚顏無恥的掠奪與剝削”,這種掠奪與剝削比西方那些資本家的剝削更加“隱蔽”、也更加“厚顏無恥”。
比較一下“休克式”與“漸進式”這兩種方式的私有化運動,就會發現它們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只不過路徑與方法上存在些許差異而已。
形象地比喻,“休克式”私有化改革采取的辦法就是將一群青蛙瞬間扔進一鍋滾燙的開水里,而“漸進式”私有化改革采取的辦法就是“溫水煮青蛙”。前者當然顯得更加“殘忍”與“血腥”,而后者卻顯得“溫情脈脈”,多少帶有些許人情味。
“開水煮青蛙”用了三步棋:資產有價證券化——大幅通貨膨脹導致有價證券價值縮水——收購有價證券并控制實物資產。
“溫水煮青蛙”的方式采取的是曲徑通幽的辦法,過程要漫長復雜,手段也更加隱蔽。一般來說,如果不同時具備政治學、經濟學、金融學、歷史學、社會學、法學等跨學科知識且同時具備敏銳的洞察與分析能力的人是難以在實施過程中覺察到的,等到過程徹底結束之后才會恍然大悟,但為之已晚。大致說來包括這樣一些步驟:首先引入私有概念,小范圍內實行私有化,但不動搖公有制的根本;實行物價改革,放開市場競爭;對在市場競爭中敗落的國有企業進行改制,交由少數精英控制,但仍保留規模較大國企的壟斷經營地位;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期培育出一定數量資本規模客觀的私有資本為收購壟斷性國有資本創造條件;采取混合所有制模式逐漸置換處壟斷地位的國有資本;私有資本逐漸取得壟斷經營權過度到“寡頭資本”;由“寡頭資本”向“寡頭政治”過度,完成政治制度的轉型。所謂的改革“頂層設計”方案也大抵如此。
不管是“開水煮青蛙”還是“溫水煮青蛙”,青蛙的命運都一樣——任人宰割!
從資本主義的發展階段來看,從自由資本主義(小規模分散經營)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的“寡頭資本”階段,經過了將近三百年的演進,但是俄羅斯的“寡頭壟斷資本”卻在短短的幾年就完成了,可見,這種因制度性安排的資本躍進式發展是人類社會亙古未有的。
綜上所述,山人認為,世上最厚顏無恥的掠奪與剝削莫過于:通過一種制度設計,將全體國民勞動的剩余價值以共同積累的方式形成“全民共有財產”,然后到了某個階段,以制度變革(包括突變與漸變)的名義將這些“全民共有財富”變成極少數人的“私有財產”。這種剝削方式比早期資本主義的資本家各自分散地通過延長工人的勞動時間、增加工人的勞動強度來完成原始積累要更加厚顏無恥——因為早期資本家的剝削對象不是全民,僅僅只是在其工廠從事勞動的那一部分人,而通過制度演變方式的剝削對象卻是這個國家的全體國民。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