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0日,中國領導人提前兩天紀念改革時代的領導人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他們將鄧小平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者和獨一無二的思想家,試圖利用他的遺產為當今政治服務。有關講話和官方的評論認為,鄧小平實行市場改革和使中國向世界開放的政策最令人難忘,但他既不是資本主義者,也不是西方化的鼓吹者。官方發出的信息也強調了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將這些政策表現出的勇氣和創造性思維與現任領導層推動改革所體現出的勇氣和創新精神相提并論。
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8月22日載文《從自由派手中收回鄧小平的遺產》,文章說,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繼承鄧小平的事業要求中國“不能數典忘祖”。他說:“我們的國權,我們的國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我們的民族獨立,關鍵是道路、理論、制度的獨立。”他還說:“我們自己不足、不好的東西,要努力改革。外國有益、好的東西,我們要虛心學習。但是,不能全盤照搬外國,更不能接受外國不好的東西。”官方媒體重點報道了他的這番講話。
在媒體對習近平講話的報道中,解讀鄧小平的遺產——即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的自然發展,而不是對毛澤東時代的否定——是重點內容。習近平是在中共高層舉行的一個座談會上發表上述講話的,中國官方媒體紛紛發表評論文章隨聲附和。意識形態期刊《紅旗文稿》發表長篇評論文章,用鄧小平提出的“四項基本原則”回擊認為馬克思主義阻礙中國發展的自由派。收視率很高的中央電視臺在自己的網站上提醒人們,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并提及鄧小平關于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的說法。《紅旗文稿》的文章在談到民主問題時還提醒讀者,鄧小平當年堅持的是“人民民主專政”而非“資產階級專政”。文章指責自由派企圖挖中國墻腳,稱自由派認為“四項基本原則”(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是“和平演變中國的‘絆腳石’”。
努力將鄧小平與受到西方激勵的自由派區別開來的做法令人想起今年早些時候習近平訪問歐洲的主題。當時他告訴歐洲人,“中國人苦苦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君主立憲制、復辟帝制、議會制、多黨制、總統制都想過了、試過了,結果都行不通。最后,中國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盡管近日的講話出發點截然不同,但兩者導致了相同的保守結論:中國的命運要求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反對照搬西方的政治理念。
然而,持續拒絕“西方的”意識形態似乎未能阻礙中共領導人尋求親市場的改革,也未能阻礙他們嘗試約束權力的濫用。事實上,與鄧小平退休或1997年逝世時相比,目前中國的市場化和開放程度已大幅提高。盡管擔心中國的政治制度受到威脅,但中國領導層在紀念鄧小平誕辰110周年之際也同樣明白,必須進行進一步改革,并重申長期堅持的觀點,即經濟增長、政府廉潔和尊重人民是中共保持統治地位的關鍵。
然而,習近平在歐洲呼吁尊重中國的獨特文明和“選擇的發展道路”一事表明,他認為可以通過談判達成意識形態停火。
原標題:中國緬懷鄧小平堅持走自己的路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