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掀起反壟斷浪潮 美歐避談跨國巨頭攫取暴利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先是微軟,再是奔馳,接下來是誰?北京反壟斷調查涉及的外企、特別是大型跨國企業的名單正變得越來越長。”當香港《南華早報》提出這一問題時,美國彭博社12日刊發題為“通用汽車稱在華合資企業被反壟斷監管部門‘聯系’”的報道。文章說,在反壟斷調查造成至少7家外國車企降價的背景下,通用汽車表示,2012年以來,上海通用汽車一直“積極回應”中國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的要求,并協助對汽車產業的調查和研究。12日晚些時候,上海通用公關部人士澄清說,聲明更多是一種表態,發改委之前針對車企的調查更類似于一次行業的“摸底”,而不是針對具體事件的調查。
與通用相比,奧迪面臨的反壟斷形勢顯然要嚴峻許多。德國《商報》12日以“奧迪表示愿接受中國處罰”為題說,在受到監管機構指控后,奧迪顯然決定與中國當局合作。奧迪中國公司周一發表聲明稱,中國政府調查發現奧迪經銷商網絡違反國家反壟斷法,奧迪對調查密切合作,將接受處罰。有中國媒體稱,對奧迪的罰單或達18億元人民幣,將創中國反壟斷罰金紀錄。
法新社稱,在奧迪發表聲明時,中國發改委表示已對外企和旗下合資企業主宰的汽車業市場調查了2年多時間。發改委上周稱將對奧迪和克萊斯勒進行處罰,但未明確具體是什么處罰。中國反壟斷法規定,違法者的非法所得可能會被沒收,也可能被處以上一年銷售收入10%的罰款。奧地利《經濟日報》12日稱,對于德國汽車制造商來說,中國就是一個天堂,國際巨頭每年都會慶祝他們在世界最大“未來市場”的成功。當高管們正在熱烈討論神話般的利潤的時候,中國反壟斷調查人員找到他們,這是當頭一棒。
美歐挖中國反壟斷“內幕” 外媒渲染保護主義抬頭
聚焦中國反壟斷浪潮的同時,許多西方媒體卻對中國的動機提出質疑。《紐約時報》11日在題為“外企憂心中國強勢推進反壟斷執法”的報道中稱,外資企業擔心,這些調查行動可能意味著一種更新、更不易察覺的保護主義的抬頭,它披著公正監管的外衣,主要目的卻是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強大的大型國有企業。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政治與商務研究中心的斯科特·肯尼迪說:“這些行動不是為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他們顯然想讓競爭環境向某些群體傾斜,我認為他們想要使用一些在我們看來更高級的工具。”
一些日本汽車企業也在受調查之列,日本媒體上更是充斥著“中國敲打外資”的論調。《產經新聞》11日稱,中國政府在強化對外資企業施壓,這是為了讓民眾把目光從中國企業的各種問題上挪開,同時通過向外資企業施加壓力來提升中國企業的優勢地位。日本《每日新聞》稱,中國政府進行反壟斷調查的對象,多是在中國市場占有率很高的外資企業,不得不讓外企有“中國利用打擊外資來保護本國企業”的困惑。文章稱,企業和奶粉行業都是中國本土企業“苦苦奮戰”的領域,所以引來外資企業的猜測。
韓國《首爾經濟》稱,隨著因為烏克蘭事態俄羅斯和西方展開貿易報復戰,中國最近也舉起反壟斷大旗對本國企業進行“庇護”, 顯出貿易保護主義的姿態,這令不少人擔心會否爆發全球經濟戰。最近世界大國之間的對立正向政治和經濟復合領域發展,并都將經濟作為報復對方的手段。
反華勢力擔憂中國反壟斷執法導向社會主義
大公網8月13日訊 綜合外媒報道,繼7月末微軟中國區的4個營業場所被突擊檢查之后,克萊斯勒、奧迪、奔馳又相繼遭遇中國政府部門的反壟斷調查。甚至微軟還受到來自中國反壟斷執行部門的讓其配合調查的警告。這一境遇令習慣了在華超國民待遇的外資企業心懸在高處,這些企業正陷入入華以來最大的煩惱期。外資企業擔心,這些調查行動會否意味著一種更新、更不易察覺的保護主義的抬頭。
“中國沒有朝著市場邁進,而是開始使用更多種類的監管工具,”印第安納大學中國政治與商務研究中心主任肯尼迪說。“這些行動不是為了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他們顯然想讓競爭環境向某些群體傾斜,我認為他們想要使用一些在我們看來更高級的工具。”
外資企業擔心,這些調查行動可能意味著一種更新、更不易察覺的保護主義的抬頭,它披著公正監管的外衣,主要目的卻是推動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強大的大型國有企業。中國政府則聲稱,自己正在利用2008年首次頒布的反壟斷法,保護消費者的利益,使其免受價格欺詐或其他類型的侵害。
“如果中國將成為美國和歐盟之外,國際反壟斷體系的第三條腿,現實也的確如此,那么關鍵的問題是,中國將采取何種模式?”華盛頓美中貿易全國委員會主席傅強恩在電話采訪中說。“它將更偏向于社會主義的、國家運營的模式,亦或以市場和消費者為中心的模式,還是介于兩者之間?我覺得我們還不知道答案。”
而外資公司面臨的另一個挑戰是,中國通過三個不同的國家機構來實施反壟斷法。商務部負責監督并購交易,發改委監管定價問題,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負責管理生產配額等非定價問題。
報道稱,微軟等企業也并非只在中國遇到了消費者的不滿和監管部門的嚴密審查。但在應付中國各地大量彼此獨立的監管機構時,跨國企業似乎正面臨新的重大挑戰。
中國商務部會對國內和國外的企業并購進行核審,確保不會有哪家企業通過并購控制住國內某種商品或服務的市場。這種對并購交易的審核數量在增多——2013年就207宗并購案做出了裁決,比2012年多了26%,給這些交易制定了明確的條件。
除了商務部,中國工商總局和發改委從2013年開始也更高調地參與到了反壟斷案件中。發改委在2013年8月對6家嬰兒奶粉公司開出了總額1.09億美元的罰單,指責它們存在價格壟斷和反競爭行為。其中有5家公司是外企,包括美國的美贊臣,剩下的一家總部位于香港。針對高通的一項反壟斷調查至少從2013年底就開始了,此外還有數十家外國醫藥企業。工商總局則負責調查與定價沒有直接關聯的案件,一年前該部門對涉嫌濫用市場地位的瑞典食品包裝巨頭利樂展開了調查。
但是,“北京正在削減已經過時的政府干預形式,而保護消費者和促進競爭的管制規定相應的必須擔負起重任,這就是為什么習主席將這一點納入到他的改革規劃里,”紐約經濟和政治咨詢公司榮鼎咨詢創始合伙人榮大聶說。執法者本身看起來也承受著中國經濟決策轉變的壓力。手握重權的國家發改委在傳統上一直是中國最高層的經濟規劃機構,至今仍要負責給中國石油、中國石化等國有能源企業的汽油等產品定價。但在習近平上臺后,發改委的影響力在減弱,一些經濟政策的監管被轉移到了新成立的委員會,由他本人領導。通過執行反壟斷法規來強化自己的影響力,也許有助于該機構挽回這種轉變給它造成的損失。
此外,榮大聶注意到,“在中國最近這次對競爭政策的熱烈擁抱中,外國公司占據的比例似乎格外高。”實際上,涉及外國公司的反壟斷調查也比較容易成為新聞熱點。
報道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外國企業更容易遭到調查,因為它們通常沒有那種深厚的政治裙帶關系,尤其是像能源和金融等至今仍由國家控制的產業。”
其實,微軟在中國的人脈,外國公司鮮有能及。公司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曾和習近平多次見面,探討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慈善工作,并于2006年在華盛頓州麥地那家中宴請習的前任胡錦濤主席。然而此后中國政府對西方技術供應商日益警惕,尤其是在斯諾登披露了美國政府的監控活動后。
所以微軟公司高層并不十分清楚,中國當局認為微軟通過何種方式違反了該國的反壟斷法。微軟幾個月來一直在私下里與工商總局官員接觸,商談有關競爭的問題。一位要求匿名的會談知情人士稱,談話的氣氛是友好的。因此當調查人員突擊搜查微軟辦公室時,公司高層是始料未及的。
對此,中共黨報《人民日報》曾刊登文章稱,外國企業要適應這種更嚴厲的調查。“未來,對于市場秩序的重視,還將不斷提高,”文章寫道。“各類企業都應該在新監管常態下,調整自己的行為和思路。”
中國反壟斷調查是亡羊補牢 外企必須忘記過去
“中國VS西方企業:最佳防守就是強力進攻”,美國《財富》雜志網站11日用這樣的標題渲染中國與外企的沖突。報道稱,30多年來,中國領導人一直對訪華的外企高管說他們是“中國的朋友”。不過最近西方大型跨國公司的高管卻發現他們并沒有真正得到朋友般的待遇。中國商業領域的思維在變化,經濟民族主義甚囂塵上。在此背景下,西方企業必須制定有效戰略維護自身權益。文章鼓動稱,在中國法律體系下,不可能做出不利于政府的判決,所以最有效的防御就是發起強力攻勢。倘若北京的反壟斷行動毫無道理,那么西方企業就應游說本國政府對中國進行以牙還牙的報復。
針對這種論調,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丁一凡12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說,說中國對外企越來越不友好,甚至說是走向“經濟民族主義”,我們問一下這些外企,它們愿意離開嗎?如果中國對外企真的那么不好,它們完全可以拔腿就走。它們為什么沒走?因為對很多大的外企來說,中國仍是它們最重要的賺錢市場。丁一凡說,過去中國給了外資很多特殊待遇,對它們的壟斷行為有時候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某種意義上,中國過去對跨國公司壟斷行為的容忍,才會形成它們在中國賣什么都比在國外貴的局面。現在我們進行的反壟斷調查屬于亡羊補牢,是早就該做的。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