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8月11日上午消息,據《金融時報》報道,中國正在推動新一輪國有企業私有化,但是相比近二十年前的私有化,如今地方政府在出售債務累累的國企時遇到了不小的挑戰。
近二十年以前,根據“抓大放小”的方針,上萬家業績不佳的國企被私有化或清算,實力雄厚的公司進行了重組或者上市。2003年之后,形勢發生了變化,中央不愿拋棄弱小的國有企業。2008年,中國推出經濟刺激計劃,放寬貨幣政策,并且要求國有企業進行新的投資來提振經濟,導致資產負債表臃腫不堪,而投資的回報也并不理想。
如今,債務正在推動中國地方政府啟動新一輪私有化進程。出售地方國企的股份可以幫助政府償還逾2.9萬億美元的債務,相當于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的58%。
世界銀行前中國局局長杜大偉表示,“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將是國有企業私有化的重要推動力,一些地方政府過度借貸,在償還債務時會遇到麻煩,特別是金融自由化導致利率上升之后。”
除了債務因素,政策制定者希望減少國企在非戰略性行業的參與度,以提高經濟效率。據研究機構龍洲經訊的統計,金融危機以來中國國有企業和民企的生產效率差距擴大,國企的資產平均收益為4.6%,而民企則達到9.1%。
截至2008年,中國國企在企業總數中占3%,但卻控制了非農業部門30%的資產。在地方層面,債務問題是私有化的主要驅動力。而在國家層面,大型國企的焦點則是提升競爭力。
事實上,央企在金融、能源、電信等領域享受到的準壟斷地位已經導致浪費和腐敗問題,目前中央推行的反腐行動就印證了這一點。上個月,中央政府宣布了一項試點計劃,將在兩大央企中引入民間投資。
目前,中國地方政府掌握著三分之二的國企,上海、廣東、北京、重慶等地已經宣布計劃來試點國企私有化。上海市政府計劃讓逾六成的國企對私人投資開放。
但是,債臺高筑、較差的盈利能力、較低的效率以及產能過剩既是推動地方政府尋求新投資的動因,也有可能成為阻礙買家的因素。目前還不清楚地方政府是否愿意放棄控制權,抑或會像上一輪國企改革中,只出售少數股權。
杜大偉指出,“常規情況下,地方政府希望通過銷售股份的方式來部分私有化。”
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高級研究員、前世界銀行國別主任黃育空表示,“我并不認為出售國企的少數股權會對公司治理產生大的影響,最終的決定因素是誰控制公司以及管理人的選拔方式。”(漢新)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