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甬溫線“7·23”動車事故三周年。那場奪取40人生命、致200余人受傷的重大鐵路悲劇,以及由此引發的輿論對高鐵的激烈聲討都歷歷在目。
“7·23”事故是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典型重大責任事故,它帶給鐵路部門的教訓十分深刻,它也是全國安全生產突出的反面教材。我們希望這個案例不會因為時間的逐漸久遠而變得模糊,它每天都應是活生生并且深刻的。
關于輿論三年前為何從對事故的批評變成近乎對高鐵的全盤否定,同樣值得我們反思。當時輿論的批判熱情十分高漲,出現了嚴重的“擴大化”現象,整個高鐵的發展遭到口誅筆伐,這一中國技術創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幾乎成了“過街老鼠”。
出現如此不尋常的一幕,當然有其原因。首先劉志軍等2011年初被查出嚴重貪腐,動搖了公眾對高鐵項目在技術和管理上都能做到嚴謹的信心。貪腐和“豆腐渣工程”通常有著內在聯系,這一粗線條的總結成了輿論界的信條。
2011年是中國社交媒體迅速擴大影響力的時期,大V紛紛出現,社交媒體得以引導輿論,并對此表現出高漲的熱情。那一年早些時候以社交媒體為中心的輿論力量沉重打擊了紅十字會,鐵路部門的國營性質很強,從而成為互聯網輿論展現力量新的理想目標。
此外鐵路部門對“7·23”事故的處理存在紕漏,為媒體把高鐵拉到輿論場上“游街”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材料。
還有一點是基礎性的,那就是中國社會缺少自信,在高技術方面尤其自信不足。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在學習、模仿西方,我們幾乎沒有在某個高技術領域全面領先于西方的經驗。當美國無一條高速鐵路時,中國的高鐵建設卻全面鋪開,這已構成自我否定發生的基本理由。
“7·23”事件鞏固了輿論在國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時也暴露了輿論自身的不成熟。民粹主義的呼聲和情緒通過輿論平臺“大放異彩”,帶來利弊參半的后果。而國家利益同民眾長遠利益的聯系被強行割斷,偏執成了輿論中廣受歡迎的東西。
至今仍有一些人在互聯網上炫耀反主流價值觀。攻擊中國在奧運會上取得優異成績,對中國新建航母、發展載人航天等冷嘲熱諷,這些奇怪的態度在輿論場并非總是邊緣的。它們經常能在某個圈子里聚集一定的人氣。
中國社會需要鼓勵做實事,鼓勵冒風險,要培育能夠支撐創新型社會的大眾哲學,當下創新受到的各種壓力和挑剔太多,在經濟、技術上挑頭或舉旗往往意味著種種不確定性。這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但還有一部分所反映的就是中國文化的負資產,它們今后會不斷在中國創新的重要關頭出來作祟。
很多在三年前有活躍輿論表現的人拒絕承認當時把矛頭指向了高鐵,但不容否認的是,當時的客觀效果就是高鐵項目受到全面打壓,一些后果(比如對高鐵系統出口的負面影響)直到今天也沒能完全消除。當然,此一時彼一時,三年前輿論的視野就那么大。但勇于承認自己當時的幼稚,這對一些人來說是他們成熟起來的前提。▲
原標題:回看7.23 ,當時輿論幼稚而偏激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